師子弦
這是多年前想寫而又一直沒寫的文章。一是因為太小眾,二是顧及會“得罪”眾多的詩人朋友。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寫詩歌都不點標點符號了。不僅句子的末尾不點,就連一行兩句中間也不點,僅用空格代替。
最初,我以為是個別現(xiàn)象,無礙大局。后來發(fā)現(xiàn),寫詩歌不用標點不是個別現(xiàn)象,而是普遍現(xiàn)象。甚至最權(quán)威的官方文學(xué)雜志發(fā)表詩歌時也不點標點了。
去年,我給某省級文學(xué)月刊投寄了一組詩。發(fā)表時,我原有的標點符號全部被刪除。
我翻閱一本國內(nèi)最權(quán)威的詩歌雜志《X 刊》,里面發(fā)表的詩歌作品也都沒有標點符號。這不能不令我感到驚訝。
標點符號是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如人的眼耳鼻舌缺一不可,絕非可有可無。標點符號是用以表示語句的停頓、語氣以及詞語的性質(zhì),是輔助文字語言功能的重要工具。一首不點標點符號的詩歌就像一個殘缺不全的人,或者說就像一個人沒有穿衣服。
在清代以前,詩詞、文章是沒有統(tǒng)一的標點符號的,只有幾個很隨意的斷句符號。春秋戰(zhàn)國以前的文章,甚至沒有任何斷句符號。所以,孔子的《論語》中有很多話因后人的斷句不同而產(chǎn)生不同的解讀,甚至產(chǎn)生完全相反的解讀。
其中有一個最典型的公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人將其斷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人則斷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兩種斷句的意思完全相反。第一種斷句得出的結(jié)論是孔子主張“愚民”,第二種斷句的意思則是孔子主張“開化民智”??梢姡瑯它c符號在文章中是何等重要。
很多人認為,詩歌與文章不同,詩歌是以行斷句的,可以把標點省略。其實不然,一首四、八句短詩,人們在閱讀的時候尚可分出上句與下句。而一首幾十句的長詩如果沒有標點,人們就很難分出哪句是上句,哪句是下句;哪句是嘆號,哪句是問號。這給讀者帶來很大的不便,要一邊讀詩,一邊給詩歌加標點,更給讀者引用或復(fù)制句子帶來了不便。
關(guān)于詩歌不點標點符號,曾有一個非常經(jīng)典的故事。
19 世紀德國著名作家臺奧多爾·馮達諾曾在柏林的一家報社當(dāng)編輯。
有一次,一個年輕人寫了幾首詩寄給他。馮達諾一看,不覺眉頭緊皺。原來,全詩沒有一個標點符號,而且詩句粗劣,他打算退稿。
不久,又收到這位作者寄來的一封短信,信上說:
“我對標點符號一向是不在乎的,用時還是請你自己填上吧!”
馮達諾看了,對這位一點都不重視使用標點符號的作者非常反感,他很快將原稿件退了回去,也附上退稿信說:
“我對詩向來是不在乎的,下次來稿,請寄些標點符號來,詩由我自己填好了?!?/p>
于是,《請寄些標點符號來》就成了一封獨特的、經(jīng)典的退稿信。
標點符號是國外發(fā)明的,就像發(fā)明文字一樣,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我國對標點符號的推廣始于民國前后,在我國的文字史上同樣具有重大意義。因此,標點符號的重要性不容小視,寫詩不使用標點符號是否是一種歷史的倒退?
詩人們,不要太吝嗇了,請把標點符號還給詩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