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興無
1938年10月23日,新華日報社報人一行53人,乘“新升隆”號輪船西撤重慶,途中在湖北省嘉魚縣燕子窩(今屬洪湖市)的長江江面上遭日機轟炸,16人罹難。中國新聞史上的這一慘痛記憶,深藏于長江的波濤中和洪湖岸邊百姓的心底。
1937年11月,日軍占領上海,乘勢西進,向南京發(fā)起進攻。國民黨政府決定遷都重慶,12月1日,國民政府在重慶新址正式辦公,國民黨中央也同時遷渝。但此時國民政府所屬軍事、經(jīng)濟、外交等職能部門均暫時集中于武漢,武漢成了中華民國的實際臨時“首都”。
中共中央在武漢設立了長江局和八路軍武漢辦事處(簡稱“八辦”)。為了加強輿論宣傳,在周恩來領導下,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張在全國公開發(fā)行的報紙《新華日報》于1938年1月11日在武漢正式出刊。該報屬中共長江局領導,董必武具體主管,社長潘梓年,總編輯華崗,總經(jīng)理熊瑾玎。董必武曾形象地說:“《新華日報》是共產(chǎn)黨的嘴巴。”
1938年6月,侵華日軍為了擊垮中國抵抗力量,溯長江西進,發(fā)起對武漢的攻擊,武漢會戰(zhàn)爆發(fā)。日軍從長江南北分兵進逼武漢,中國軍隊節(jié)節(jié)抵抗。日機加強了對武漢的空襲,江城籠罩在彌漫的硝煙之中。但《新華日報》仍然堅持按時出報,及時報告戰(zhàn)訊,鼓動抗戰(zhàn)到底,無情揭露日寇屠殺中國人民的滔天罪行,極大地鼓舞了軍民的斗志。
為應對不斷變化的形勢,8月,周恩來指示由華崗帶領新華日報社部分工作人員,帶著一些印刷設備、紙張等物資,租用兩條木船,先期撤往重慶,預作安排,為報社全部西撤作準備。
隨著廣州失守,國民政府決定棄守武漢,撤往重慶。在這關鍵時刻,葉劍英建議,要吸取在南京撤離時沒有交通工具的教訓,早點做好交通工具準備。周恩來對此很重視,馬上安排“八辦”秘書處處長李克農(nóng)落實。李克農(nóng)很快就通過統(tǒng)戰(zhàn)關系租訂了泰昌公司的“新升隆”號輪船。此輪動力是蒸汽機,為1909年4月制造,總噸位數(shù)334噸。
日軍的進攻越來越猖獗,武漢隨時有破城的危險。10月下旬,周恩來決定“八辦”和新華日報社的大部分人員乘船走水路先行撤往重慶。全體人員編為西撤大隊,共約100余人。由李克農(nóng)任大隊長,潘梓年任副大隊長。西撤人員除了報社的53人外,還有“八辦”工作人員,其中包括軍事部高級參謀邊章五,周恩來的副官王炳南及其德國妻子王安娜,周恩來的警衛(wèi)員、“八辦”交通科副科長龍飛虎,以及到長江局匯報工作的東北抗聯(lián)將領李延祿及秘書孫昌克,白求恩醫(yī)療小組的翻譯、護士瓊·尤恩,蘇聯(lián)塔斯社舒宗僑等3名中籍記者等,撤往宜昌的中共湖北省委負責人錢瑛等3人也隨船同行。
王炳南拍下的“新升隆”輪遭受日機轟炸場景
10月22日,“新升隆”按要求準時停靠在粵漢碼頭。兩輛卡車將《新華日報》的印刷設備、紙張和“八辦”成捆的文件以及其他物資運到了碼頭,裝上了輪船。
當日下午,李克農(nóng)、潘梓年帶領新華報人和“八辦”工作人員,陸續(xù)登上了“新升隆”輪。這時岸邊突然出現(xiàn)了幾十名無法買到船票或無錢買船票的難民要求搭船。
周恩來這時來到碼頭上,他是來為西撤大隊送行的。見難民們在不顧一切地往輪上攀爬,他立即指示身邊工作人員:“一定要滿足同胞們的要求,擠也要讓大家擠上去?!彼H自上船清點人數(shù),騰出位置,盡可能地接收難民上船。他說:“我們從敵占區(qū)帶出群眾到大后方去,可以為抗日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增加力量?!迸R別時,周恩來囑咐李克農(nóng),途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夜間航行,白天休息。
“新升隆”輪在暮色中徐徐啟航,駛離硝煙彌漫的武漢。《新華日報》56歲的共產(chǎn)黨員、總務羅廣耀大聲說:“同志們,不要灰心,不要氣餒,抗戰(zhàn)到底,最后勝利一定屬于我們!”23歲的女記者項泰帶頭唱起了《抗敵歌》,青年新聞工作者等一起加入了合唱的行列:“中華錦繡江山,誰是主人翁?我們四萬萬同胞!強虜入寇逞兇暴,快一致持久抵抗將仇報。家可破,國須保;身可殺,志不撓。一心一力團結牢,努力殺敵誓不饒!努力殺敵誓不饒!”歌聲在浩蕩的江面上激蕩,顯得十分莊嚴。
周恩來一直站在岸上,向同志們頻頻揮手,直到輪船遠去。周恩來、葉劍英等留在漢口善后。一同留下的新華日報社編輯部主任章漢夫和幾名編輯根據(jù)周恩來的指示,繼續(xù)編輯《新華日報》,由武漢印刷工會組織9名印刷工人負責印刷,報紙按日出版,沒有中斷。10月25日,周恩來親自組織出版了最后一期《新華日報》,這一期報紙上發(fā)表了他口授的社論《暫別武漢》。他一直堅持戰(zhàn)斗到武漢失守前幾個小時,才與葉劍英等一起撤往長沙。
10月22日晚上,“新升隆”輪溯江而上,航速十分緩慢。當晚在船上,“八辦”和新華日報社聯(lián)合召開了一次全體人員大會,李克農(nóng)作了武漢撤退后的形勢報告。潘梓年講了西撤途中需要注意的事項:一要宣傳中國共產(chǎn)黨一貫的抗日主張;二要注意統(tǒng)一戰(zhàn)線各項工作;三要發(fā)揚中國共產(chǎn)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會上還宣布了成立撤退工作大隊部及編組人員分工。最后將全體人員劃分成若干小組,每組設正副組長各一人。
23日 早 晨8點 多 鐘,“新 升隆”輪行駛到距武漢85公里的嘉魚縣燕子窩的江面上。那一時期,日軍已獲悉武漢國民政府將西遷的情報,在空襲武漢的同時,也加強了對上行船只的封鎖。日機空襲時間一般為上午9時至下午3時,因此輪船航行必須避開這個時段。李克農(nóng)與潘梓年等商量后決定,“新升隆”輪??吭陂L江北岸的燕子窩碼頭。
潘梓年讓項泰通過船上廣播通知大家:“為防空襲,白天停航,夜間航行。輪船馬上靠岸,請各自疏散,下午4點前回船?!贝先藛T大都上岸,疏散到附近村莊。龍飛虎帶領警衛(wèi)戰(zhàn)士則留在船上看護物資和文件資料,留在船上的還有一些帶著小孩的婦女。
西撤大隊人員上岸后分組活動,向當?shù)厝罕娮隹谷招麄鞴ぷ?。各組人員或到田間地頭,或走村串戶,同農(nóng)民交談,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宣傳中共的抗日主張。編輯李密林帶領小組在人群比較集中的村頭演出抗日文藝節(jié)目,情緒激昂地演唱《中國不會亡》等抗戰(zhàn)歌曲,博得了群眾的陣陣掌聲。
到了下午3點多鐘,日機沒有出現(xiàn),岸上人們以為警報已解除,陸續(xù)返船。見上船的人很擁擠,李克農(nóng)、潘梓年對跟他們在一起行動的王炳南夫婦、瓊·尤恩等人說,那邊有個小茶館,我們?nèi)プ蛔却蠹疑狭舜覀冊偕稀?/p>
茶館小而簡陋,一間破木板房門口掛著一張草簾子。他們一行坐了下來,喝著老板泡的一壺茶。王安娜剛才從老鄉(xiāng)那里買來了十多個鮮雞蛋,請店主幫忙給煮熟一下,準備帶到船上吃。
報社工作人員大都已經(jīng)返船。船上拉響了汽笛催促還在岸上的人趕緊上船,但王安娜的雞蛋還沒煮熟,還需等待片刻。沒承想這一等,使他們躲過了一場劫難。
雞蛋煮熟了,李克農(nóng)他們走出茶館,突然東邊傳來了飛機的轟鳴聲。不一會兒,幾架有“膏藥旗”標志的日軍飛機從他們的頭頂掠過。情況十分危急,王炳南問李克農(nóng):“是上船還是在岸上?”李克農(nóng)果斷地說:“留在岸上,分散隱蔽?!崩羁宿r(nóng)、潘梓年沖著人群大喊:“快散開!不要在一起,散開!”同時冒著生命危險,一邊高呼:“船上的同志,快!離船!”一邊指揮爬上岸的人員疏散隱蔽。
日機低空盤旋,掠過碼頭。船上人員驚慌失措,尤其是難民騷動起來,相互擁擠,孩子們哭叫一片。記者鑄夫迅速用兩條棉被蓋好印刷機,以免暴露目標。正當大家急著朝岸上疏散時,4架日機向“新升隆”輪俯沖下來,為首的日機投下一顆燃燒彈,在“新升隆”輪前艙頂棚爆炸,立刻濃煙滾滾,輪船開始燃燒,烈火迅速蔓延。后面的日機又扔下幾枚炸彈,“轟隆”幾聲巨響,船頂炸塌了,船上呼喚聲、哭叫聲不絕于耳,亂成一團。
日機繞著“新升隆”來回俯沖,用機關槍不停地向船上、岸邊的人群掃射,江上血肉橫飛,渾濁的江水一下子變成了黑紅色。
船上赤手空拳的人們與日機的轟炸和掃射作殊死搏斗。李密林在烈火中大聲呼喊:“同胞們,快跳水!”但他自己沒有跳,面對俯沖的日機,他撲向一位懷抱嬰兒的婦女,一排機槍子彈掃射下來,他當場犧牲。臉頰被烈火烤得通紅的項泰把孫及民手臂上的傷口包好,塞了一塊木板給他,把他推下水。她正準備棄船逃生時,不會水的胡宗祥死死抓住船舷大聲求救,她毫不猶豫地伸手相救,結果被機槍子彈射中,倒在了血泊之中。
日機圍著“新升隆”輪連續(xù)轟炸、掃射了半個小時,直到再也看不見能動彈的人,才向武漢方向飛去。輪船上尸體遍布,無情的烈火焚燒著;船艙窗口垂掛著擠不出來的死難者焦黑的頭顱;婦女和孩子的腹部被炸穿,腸子流出體外;跳進江里不會泅水的九死一生,會泅水的多半也在敵機槍子彈下喪生?!靶律 陛喸谛苄芰已嬷芯従彸寥虢祝氯A日報社的機器、紙張,“八辦”的文件資料以及其他物資都隨船沉沒,全部損失。
王炳南和王安娜隱蔽在岸上的一個土坑里,冒著生命危險,用攜帶的照相機拍下了“新升隆”輪遭日機轟炸的慘景,留下了日軍血腥屠殺的罪惡鐵證。
李克農(nóng)、潘梓年一邊組織幸存者和自發(fā)前來的鄉(xiāng)親們沿著江岸尋找死傷者,一邊和幾名當?shù)貪O民從江面上救起了畢朔望、周邁前、孫及民、李延祿等人。
錢瑛、李聲簧抓住木板、木桌漂到下游,幸運地被漁民救起,與大隊會合。在蒼茫暮色中,經(jīng)尋找和清點,“新升隆”輪共有80多人傷亡。西撤大隊犧牲的烈士共有25位,其中,新華日報社的潘美年、李密林、項泰、程德仁、羅廣耀、陸從道、李鑒秋、胡炳奎、王祖德、羅仁貴、潘香如、季履英、胡宋祥、許厚銀、易竟成、李元清共16人,最小的李元清年僅13歲。
他們把尋到的遇難人員遺體妥善掩埋,并在墓前舉行了簡單的祭奠儀式。潘梓年悲憤地對大家說:“這是日本鬼子欠中國人民的又一筆血債。我們要堅持抗戰(zhàn),讓日本鬼子加倍償還!”
“新升隆”輪的脫險者沒有被日寇的飛機、炸彈所嚇倒,沒有動搖抗戰(zhàn)和繼續(xù)前進的決心。李克農(nóng)說,現(xiàn)在不管是屬于哪個組織、哪個部門的,都要齊心協(xié)力,擺脫險境,共渡難關,向前行進。潘梓年派出兩名記者過江到距出事地點20公里的嘉魚縣城發(fā)電,向武漢的周恩來報告,同時向重慶方面告急。
當務之急是救治傷員。尤恩是專職護士,有過搶救傷病員的經(jīng)驗。王安娜在德國學過急救,也有醫(yī)護知識,她表示愿意給尤恩當助手救護傷員。附近農(nóng)戶的條件非常簡陋,能買到的手巾與做繃帶的白布很少,脫脂棉根本沒有。她們就找了一些剛采摘下來的棉花,去掉棉籽,放到鹽水中煮沸消毒,代替藥棉;沒有醫(yī)護用的金屬鑷子,就把竹筷子放在開水里煮一會兒消毒,用它夾取傷員身上的彈片;沒有藥用酒精,就用燒酒代替。她們在昏暗的油燈與蠟燭照明下,聚精會神地為11名重傷員治療,然后又為輕傷員包扎傷口。完成任務后,她們都累得站不穩(wěn)了。
這一帶曾是賀龍領導開辟的老蘇區(qū),鄉(xiāng)親們一聽說八路軍就是幾年前的紅軍,許多人給他們送來了衣食,還熱情地邀請他們到家過夜。80多位幸存者分成8個組,分布在燕子窩、馮家灣等村子宿營。鄉(xiāng)親們熱情接待,燒水做飯,拿稻草打地鋪,捐衣捐被給大家御寒。
把大家分散在鄉(xiāng)親們家中安頓下來后,李克農(nóng)和潘梓年召集邊章五、王炳南等研究下一步行動計劃?,F(xiàn)在所有人員除隨身穿的單衣之外,幾乎一無所有,交通工具已被炸沉,還有11個重傷員,燕子窩距重慶1300公里,又要防備日機再次轟炸,下一步怎么走?他們在征詢當?shù)乩相l(xiāng)的意見后,決定走內(nèi)荊河,穿過洪湖,向宜昌轉(zhuǎn)移,然后再乘船到重慶。如果受阻,就留在洪湖打游擊,再相機行事。
所幸李克農(nóng)下船時把裝著經(jīng)費的手提箱一直帶在身邊,但現(xiàn)在繞道走這點經(jīng)費是遠遠不夠的,也決不能給群眾增加負擔,否則將寸步難行。他們決定由黨員帶頭,動員大家將隨身帶的錢集中起來使用。
24日拂曉,在綿綿秋雨中,西撤大隊向15公里外的荻障口渡口轉(zhuǎn)移。燕子窩的鄉(xiāng)親們主動用牛車護送重傷員。途中為防日機轟炸,加上鄉(xiāng)間小路泥濘難行,行軍速度極慢,走了一整天,才到荻障口宿營。
李克農(nóng)、潘梓年通過荻障口的村長找來一些青壯年船工,商量運輸船只問題。幾個船工一聽說是八路軍要用船,二話不說,答應了他們的要求,還熱情地建議,為了不被日機發(fā)現(xiàn),須走遠離交通要道的狹小水路,但到達目的地大概需要兩個星期。李克農(nóng)、潘梓年采納了船工們的建議。
第二天一早,西撤大隊人員分乘10條小木船。為了不虧待船家,留足船資后,大家每天只能吃兩頓。穿越蘆葦林,夜宿湖中,蚊叮蟲咬,忍饑挨餓,歷經(jīng)千辛萬苦,終于于11月1日抵達公安縣斗湖堤。李克農(nóng)和潘梓年商定,考慮到重傷員轉(zhuǎn)運和經(jīng)費問題,西撤大隊兵分兩路,報社一行人經(jīng)沙市到宜昌,再轉(zhuǎn)客輪到重慶;“八辦”一行人去長沙與周恩來會合,傷員隨“八辦”的人一起行動。
報社一行人在潘梓年帶領下,乘坐木船從斗湖堤到長江北岸觀音閣。11月3日,沿長江步行到沙市,5日抵達宜昌。因為等候輪船,人員分三批到達重慶。潘梓年最后一批乘坐“新昌和”號客輪,于11月22日到達重慶。
李克農(nóng)一行人于11月10日凌晨兩點抵達長沙,與周恩來、葉劍英等會合?!靶律 陛営鲭y烈士是周恩來心中永遠的痛。10月27日,他抵達長沙后,于28日致電中共中央書記處報告“新升隆”號事件:“李克農(nóng)、邊章五、夏之栩、潘梓年、王炳南等100余人,二十二日下午乘船行,二十三日在嘉魚附近,船被敵機炸焚,死難者40余人,詳情尚不明,聞李、邊、夏未死?!?1月13日,他在寫給鄧穎超的信中再次談及此事:“惟克農(nóng)、梓年、章五等船行,損失頗大。辦事處死傷九人,可愛的張海清及另一譯電員在內(nèi)。新華損失更大,極有希望的李密林及潘美年犧牲,死傷共二十五人。全部移渝資料損失,同時廣州分社的資料亦因船運而遭轟炸?!?/p>
1938年12月5日,重慶各界沉痛悼念死難烈士
他們在長沙休整幾日,后撤至衡陽,又轉(zhuǎn)抵桂林,周恩來命李克農(nóng)留在桂林建立八路軍駐桂辦事處。八路軍武漢辦事處部分人員先期抵渝。王炳南等少數(shù)人員留在周恩來身邊工作,于2月中旬隨周恩來抵達重慶。
“新升隆”輪慘案發(fā)生后舉國震驚,國人強烈聲討日寇慘絕人寰的獸性,沉痛悼念死難烈士和同胞。12月5日,新華日報社在重慶國泰大戲院舉行隆重的追悼會。參加追悼會的有各界愛國團體的代表和愛國人士以及中外記者5000多人。大廳之中擺放著100多個花圈,懸掛著300多幅挽聯(lián)和挽件。
中共中央領導人敬獻了挽詞或挽聯(lián)。毛澤東的挽詞是:“為國犧牲?!敝斓?、彭德懷的挽詞是:“功在黨國?!敝芏鱽?、葉劍英的挽聯(lián)是:“江上焚舟,空負乘長風破巨浪之志;后方殉國,同于執(zhí)干戈衛(wèi)社稷而亡。”
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送了花圈,孔祥熙、孫科、于佑任、居正、戴季陶、張群、陳立夫等也分別送了挽聯(lián)和挽件,國民政府參軍處以及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jiān)察院,還有幾十位國民參政員送了花圈、挽聯(lián)和挽件。
“新升隆”輪死難烈士紀念碑
潘梓年主持追悼大會并致詞:“我們不但表示哀悼,還要用實際行動來紀念他們,完成他們未完成的民族解放事業(yè),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去!”華崗報告了殉難烈士的簡歷后說:“殉難烈士中有共產(chǎn)黨員,有非共產(chǎn)黨員,他們都團結在一個目標下共同奮斗,死后血也流在一塊。我們應該踏著烈士血跡繼續(xù)前進!”
吳玉章、董必武分別代表中國共產(chǎn)黨和八路軍致悼詞。吳玉章指出:“烈士們在敵機轟炸下,不惜犧牲自己,搶救其他同志和同胞,這表現(xiàn)出中華民族優(yōu)秀兒女的偉大精神。一定要為死難者復仇,爭取民族徹底解放,不把日寇驅(qū)逐出境,抗戰(zhàn)決不中止!”董必武指出:“我們要紀念他們,一定要學習他們英勇的犧牲精神,繼續(xù)他們未完成的事業(yè)。我們要將日本帝國主義打出去!”頓時,會場傳出山崩般的怒吼,數(shù)千群眾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印度救護隊醫(yī)生代表巴蘇、美聯(lián)社記者臺維斯、朝鮮人民代表楊民山等國際人士參加悼念活動,并發(fā)表演講。日本反戰(zhàn)作家綠川英子用中國話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引起全場雷鳴般的掌聲。
追悼會從早上6點持續(xù)到下午6點,與會者自發(fā)地給烈士遺屬捐款。大家走出會場,仍群情激奮,高舉著幾百個花圈和挽聯(lián),在重慶大街游行,表達對日軍的憤怒,對遇難烈士的哀悼。
很少寫詩的鄧穎超發(fā)表了《敬悼新升隆輪二十五位死難烈士》的吊唁長詩,詩中充滿激情地稱頌死難烈士“是抗戰(zhàn)中最英勇模范的戰(zhàn)士!是中共的最優(yōu)秀模范的干部同志!”我們要“永遠紀念著他們?。∮肋h學習著他們的熱烈偉大精神!誓為死難烈士復仇!誓為民族雪恥復興”。
當天的《新華日報》刊發(fā)了《追悼本報保衛(wèi)大武漢殉難的同志》社論。同時出版悼念特刊,發(fā)表了博古、吳玉章、董必武、凱豐“悼念《新華日報》及八路軍武漢辦事處殉難烈士”的唁函??勾蟆㈥児?、魯藝在重慶的同學,讀書出版社和新知書店全體人員,川江工會會員和流亡到大后方的愛國者紛紛給《新華日報》寫吊唁信,表示沉痛的哀悼。
1987年,燕窩鎮(zhèn)人民政府在烈士安葬地修建了8米高的紀念碑和烈士公墓。鄧穎超為紀念碑題詞“新升隆遇難烈士永垂不朽”,原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陸定一為烈士公墓墓碑題詞“洪湖市燕子窩新升隆殉難烈士公墓”,原周恩來辦公室主任童小鵬題詞“抗日救國犧牲的烈士永垂不朽”,以緬懷為國捐軀的死難烈士。
1998年,燕窩鎮(zhèn)的燕窩村、水樂村、邊洲村三個村聯(lián)合辦學,在紀念碑附近新建了新升隆小學,胡繩題寫校名。每逢開學和畢業(yè)時,師生都要舉行對烈士的祭奠儀式,銘記那段悲壯而厚重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