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玲
1
生物課,學習《種群的特征》這一章節(jié),講到“種群密度”這一知識點,PPT上是一張蒲公英的圖片。
“同學們說說看,如果想調(diào)查圖片中蒲公英的種群密度,你會采用什么方法呢?”我提問。
吵吵嚷嚷,討論很熱烈,有人大聲問:“老師,蒲公英在哪?”難道我放錯了?回頭看黑板,沒錯呀,一大片綠葉黃花的蒲公英生機勃勃。
“你什么眼神?”我以為他調(diào)皮。
“蒲公英不是長得像小傘一樣,用嘴一吹就會飛的嗎?”
我這才反應過來:“啊,那是蒲公英寶寶,這是蒲公英家長啊……”課堂教學要預見到可能出現(xiàn)的意外,可是,我怎么能預見到這樣的意外?
不止一次了。
書上有一幅圖片,是西紅柿未成熟的綠色果實。同學問:“老師,這圖是不是錯了?西紅柿不是橙色或紅色的嗎?”
他們不知道未成熟的西紅柿是青色的,也想不出花生為何是長在地下的,不知道毛豆成熟后是黃豆,不知道韭菜和韭黃是同一種植物……太多的常識他們不知道。
看著一張張稚氣未脫的臉上架著厚厚的鏡片,我忽然感到愧疚:教育確實給了孩子很多,但是卻欠他們最真實的一課——生活。
讓一群連蒲公英樣子都不知道的學生,去學五點取樣法、標記重捕法,除了背還能怎樣?
我突然生出了一個想法:“嘿,你們想不想看看蒲公英?”五十多雙眼睛充滿疑問和驚喜。
“走,去操場!”
結(jié)合流行病學、臨床表現(xiàn)、病理變化等可對非洲豬瘟做出初步診斷,通常采取抗原檢測、抗體檢測以及病毒分離的方式對該疫病進行確認。其中抗原檢測時可采取的辦法有補體結(jié)合試驗、瓊脂擴散試驗、ELISA等,常用的有直接免疫熒光技術(shù)以及血吸附技術(shù)。在感染非洲豬瘟病毒1周后可檢查出特異性抗體,這時還可采取間接免疫熒光技術(shù)和免疫斑點試驗辦法。
“耶!”歡呼聲響起。
還有一個聲音響起:“那,不上課了?萬一考試考不好怎么辦?”“先不管考試,先認識蒲公英再說,就算考不好天也塌不了?!?/p>
話沒說完,同學們已經(jīng)沖出了教室。
2
下午四點多,初春的校園,天已經(jīng)變暗。操場上一片枯黃,哪里有翠綠的影子?
“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看看有哪些植物和小動物,體會一下種群、群落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概念?!蔽野l(fā)出新的“指令”。
孩子們?nèi)齼蓛蓺g呼著散開,給安靜的黃昏增添了生機,挺好,讓他們走走玩玩也不錯。
幾個女生跟著我,我先帶她們認了操場周圍的喬木,然后我們趴在地上辨認操場上稀疏的草本:馬尼拉草、早熟禾、車前草、雞眼草、狗尾巴草……我說出的每一個植物名字,都讓女孩們笑得前仰后合,她們之前從沒聽過,更別說親眼觀察了。
漸漸跑題,我說起大學時期如何到處辨認植物,如何查資料做標本,如何種植物并一天天觀察、記錄……她們聽得很入迷,直呼學習生物原來這么有趣。
沒過一會兒,一個女生發(fā)現(xiàn)了一棵紫花地丁——小小的紫色花朵在一片枯黃中格外顯眼。女生們一片驚呼,圍著小花看,這畫面好熟悉,我也曾為發(fā)現(xiàn)柳樹的新芽雀躍過,那時我多大?和她們一樣吧。我忍不住笑出了聲。
“老師,你看,我找到蒲公英啦!”一個喜悅的聲音打斷了回憶,一個女生手里捧著小傘跑來。因為激動和興奮,她跑得太快,種子已經(jīng)飛散了很多。
“好好好,拍個照留念?!蔽夷贸鍪謾C,定格這美好的瞬間。
遠處的男生慢慢過來了,這個捧著西瓜蟲,那個捏著蚯蚓,還有甲蟲、蚊子……
抓緊時間,帶他們分析了幾種小動物的新陳代謝類型以及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地位,下課前五分鐘回到教室。
站到講臺上,大家一個個精神抖擻,神采飛揚,全然沒有上了一整天課后的疲憊。我打趣說道:“這節(jié)課被玩掉了,同學們要把失去的時間補回來呀?!?/p>
“怎么能這么說呢?我們學到了很多東西呀!”一個同學的反駁得到一致贊同。
“那你說說看,學到了哪些?”
“認識了一些植物和小動物,理解了群落的概念,呼吸了新鮮空氣,活動了筋骨……”“還重溫了童年的快樂……”其他同學補充。
“老師,這樣的課堂,真好!以后多帶我們這樣上課?!?/p>
我點頭答應。學生就像魚,課堂就是水,水活了,魚兒才會游得更自由。這樣的課堂誰不喜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