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的討論"/>
盧欣
(海南大學,海南???70228)
所謂的自律原則,就是人能服從于人為自己設立的道德法則,即“要只按照你同時能夠愿意它成為一個普遍法則的那個準則去行動。”康德極力為道德尋找一個形而上學的根基。在《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中,康德以尋求道德根基的方法,“分析地采取從普通知識到規(guī)定其最高原則的途徑,再綜合地采取從對這一原則的檢驗及其源泉返回到它在其中得到應用的普通知識的途徑”??档戮C合運用概念分析法和先驗論證法,只要這個“概念”在實踐中得以運用,那么這個概念就是真的。因此,康德先預設理性存在者擁有善的意志和自由,并且在此基礎上去探討其合理與在實踐中發(fā)生的可能性,從而證明自律原則的合理性與有效性。
在探討自律法則之前,需要認真探討的是善的意志??档略凇兜赖滦味蠈W的奠基》開篇,首先區(qū)分了物理學(自然學說)和倫理學(道德學說)的概念。康德正是在此雙重意義上設想人的:作為感性的或自然的存在者,人服從自然法則而受因果關(guān)系所決定,而作為理智的或純粹理性的存在者,人能夠獨立于因果決定論而按照自由法則行動。因此康德認為,人的意志受兩個方面的影響。人作為自然的存在者時,具有自然本性的欲望,會有出于個人的偏好;然而,人類又是理性存在者,當人是純粹理性存在者時,他們可以不依賴于外在的偏好,而自己決定自己的意志。在感性的經(jīng)驗的層面上,人們會受偏好影響而做出不理性的行為;在遵循自己的理性時,人能按照善的意志去做正確的行為。因此,康德《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這本書的意圖就是指向道德的世俗智慧,“建立完全清除了一切只能是經(jīng)驗性的、屬于人類學的東西的一門純粹的道德哲學”,找出并且確立道德性的最高原則。
所謂的自律法則體現(xiàn)著自由意志與自然法則的完美結(jié)合。人們的自律表現(xiàn)在為自己設立道德法則,服從人的真實自我,按照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zhì)的原則去為自己立法。自由必須被證明為一切理性存在者的意志的屬性,這樣才使得道德具有意義,并且當人們違反道德法則時,需要承擔相應的道德責任?!耙庵臼怯猩拇嬖谡呔推溆欣硇远缘囊环N因果性,而自由則是這種因果性在能夠不依賴于外來的規(guī)定它的原因而起作用時的那種屬性,就像自然必然性是一切無理性的存在者的因果性被外來原因的影響所規(guī)定而去活動的那種屬性一樣?!笨档碌囊馑际?,理性存在者的行為也是處于因果關(guān)系中的。這時人們對康德自由觀會有一種困惑:既然理性存在者的行為是被因果關(guān)系決定的,怎么可以說是自由呢?實際上,“康德的自由并不意味著選擇一物或另一物(人們也可以稱之為自由),毋寧說,是自我規(guī)定的能力(也可以稱之為自律)?!?/p>
關(guān)于康德自由觀的第二種普遍困惑是,康德認為人們只有按照定言命令行動,他們才是自由的。但問題在于康德又聲稱,當人們不按照定言命令行動而去做自己偏好的事情時,是不自由。這樣得出一個結(jié)論:行為不道德的人是不自由的,因此不能認為他們應對其行為負責。然而,理性存在者之所以是自由的,正是因為他們運用自己的理性為自己制定法則,而不受偏好影響。而這些違背法則的人,如果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那證明他們還是把定言命令看作是對其意志的一種正當限定,按照定言命令做事才是真正自由的;如果這些違背者沒有認識到他們的錯誤,證明他們還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確的法則,所以這些人不能認為自己是有理性的。這里又延伸出另一個問題:按照康德的理論,沒有運用理性的人不用負道德責任。但是,愚蠢的人究竟需不需要負道德責任呢?康德可能會說,愚蠢的人沒有運用理性,不是理性存在者,所以不用負道德責任;或者康德會說,愚蠢的人沒有按照善的意志行事,而是受自己的偏好影響了,所以要負道德責任。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評判一個人是否是理性存在者是有困難的,因為有些人可能會偽裝成非理性存在者而逃脫自己本該承擔的道德責任。
“義務的普遍命令式也可以這樣說:要這樣行動,就好像你的行為的準則應當通過你的意志成為普遍的自然法則似的”。當有些人清楚地知道定言命令對自己行為的規(guī)定,但是仍然不去服從這個法則時,這些人就要對他們的行為后果負上道德責任。但道德法則沒有規(guī)定所有的義務都必須完成,而是將義務分為完全義務和不完全義務,康德列舉了兩個具體例子來說明完全義務的含義。第一個例子是不要自我毀滅。即使一個人遭遇了很多令人心灰意冷的災禍,但是他依然擁有理性,因此本真的他就不會讓自己去尋求短見。即使有人狡辯說是出于自愛而自尋短見,這也是自相矛盾的,因此是不被允許的。這個自我毀滅的準則不可能成為普遍的法則,因而與一切義務的最高原則相抵觸。第二個是借款的例子,一個人想要去借款,并且許虛假承諾,以便自己不用還款。但是如果虛假承諾可以成為一個普遍的法則,那么人們就不會相信承諾的有效性,在那個人許虛假承諾時,別人便不會讓他得逞。這兩個例子可以歸結(jié)為完全義務,康德所說的完全義務就是指人的一切行動都必須遵照的義務,換言之,是關(guān)于一些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去做的禁令?!靶袨榕c嚴格的或者狹隘的(不寬縱的)義務相抵觸”,人們每一次逾越一個完全義務,都必須負上行為后果的道德責任。
相對應的不完全義務則不是禁令式的,只是“僅僅與較寬泛的(值得贊揚的)義務相抵觸”??档抡J為,“某一個原則客觀上作為普遍的法則是必然的,但主觀上卻并不普遍地有效,而是應當允許例外的”?!耙虼?,決不把自己或其他理性存在者僅僅當作手段,這是一條完全的義務,主動把切理性存在者或以增加其福利當作其自身的目的,則是一條不完全的義務”。
實踐的命令式是,“你要如此行動,即無論是你的人格中的人性,還是其他任何一個人的人格中的人性,你在任何時候都同時當作目的,絕不僅僅當作手段來使用”。每一個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要在這命令式的要求下遵循客觀的原則??档略趯V兜赖滦味蠈W的奠基》的第一章就說到,只有善良意志能夠被無限制地視為善的,而且只有理性存在者有意志。意志在缺乏能力去實現(xiàn)自己的意圖的情況下,“所剩下的只是善的意志(當然不僅僅是一個純?nèi)坏脑竿?,而是用盡我們力所能及的一切手段),它也像一顆寶石那樣,作為在自身就具有其全部價值的東西,獨自就閃耀光芒”。如此看來,將人作為目的是不會錯的。康德提出了目的王國的概念,不同的理性存在者被抽掉私人目的的一切內(nèi)容,剩下的一切目的通過共同的法則形成一個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不僅是整體的理性存在者的目的,也包括每一個理性存在者可能為自己設定的個人目的。只有這樣,理性存在者不會把自己和其他一切理性存在者僅僅當作手段,而是會同時看作目的。
綜上所述,自律法則就是指人能服從于人為自己設立的道德法則,且這個準則是人們自己愿意它成為一個普遍的法則的。首先,康德通過分析理性存在者的善的意志,從而為自律奠定了前提基礎。在人是理性存在者并且擁有善的意志,同時預設自由是一切理性存在者的意志的屬性的前提下,人若意識到自己的善的意志規(guī)定的行為,便會做出相應的自律行為。其次,道德法則是源于人的自身意志的,因此自然法則與自由意志并不會構(gòu)成矛盾。再次,道德法則是符合義務的,但并不是出于義務才遵循的,而是因為法則包含著人自身的意志與興趣,人自身就會傾向于做出符合道德法則的行為。最后,康德強調(diào)“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因此,自律法則在理論上是具有合理性的,在實踐中也具備可能性。道德自律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是康德道德理論中的根本主張,有待繼續(xù)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