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宮澤賢治和武者小路實篤為例"/>
焦博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北京 100009)
文學史上的運動和思潮是和其社會背景和歷史沿革有著密切的關系的。大正時期在明治維新之后進一步發(fā)展,資本主義中所呈現(xiàn)出的矛盾也更加尖銳。而文學作為思想層面的事物,也是在這種政治經濟背景下產生的。在論述在日本大正(1912-1926)年間出現(xiàn)的文學運動之前,首先來簡單梳理一下之前出現(xiàn)的文學史脈絡。
日本的近代文學是明治維新的政治改革帶動下興起的。這場自上而下的維新運動確立了脫亞入歐、王政復古等綱領。一系列文明開化政策對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首先,學習歐洲成為了全社會的風潮。當時的文學作品中有這樣的描寫:
“如今還是野蠻的陋習嗎?這些未開化的家伙罵人家吃肉,不敬拜神佛,說這是不潔,盡說這些不明事理的蠢話?!?/p>
從中可以窺知這個社會向西方轉軌的傾向。在這種風潮的帶動下,翻譯小說和政治小說開始問世,或許今天無法從文學欣賞的角度來評價這些小說,但是對于開啟民智,學習西方還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882年《新體詩抄》問世,形成了和傳統(tǒng)詩歌如和歌、漢詩的對立。而坪內逍遙《小說神髓》的發(fā)表,在小說層面上形成了對傳統(tǒng)江戶時期強調善惡報應的文學的反抗。這本質上是教人怎樣寫小說的作品強調描寫要將“人情”,即人的情感精神世界,而世態(tài)風俗次之。這在也就進一步推進了帶有近代性質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的興起。盡管作者本人在此基礎上發(fā)表的《當代書生氣質》事實上沒有其理論豐滿,但是,1887年由二葉亭四迷發(fā)表的《浮云》,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具有鮮明的批判精神,因而取得了很高的評價。
而在西方式文學發(fā)展的同時,為了反對鹿鳴館式的全盤西化,強調國粹,西化新古典主義也登上歷史舞臺。以尾崎紅葉、幸田露伴等采為核心,采取古典文體創(chuàng)作,從而出現(xiàn)了《風流佛》《兩個比丘尼的懺悔》《圓圓的露珠》《一剎那》等作品。這些作品描寫的時代并非近代,而是在古代,其內容也和現(xiàn)實社會經濟沒有太大的關系。其創(chuàng)作中心研友社的社規(guī)中更是明確指出:不承接政治建議書和涉及政務的公文。而這一點也反映了日本純文學中的純粹性。其并非文以載道,而是為了文學而文學。這種潛在的觀念和認識深刻地影響著近代文學發(fā)展和創(chuàng)作。
1890年,森鷗外以其留學經歷為藍本創(chuàng)作的《舞姬》開啟了浪漫主義。主要代表有北村透谷、上田敏等。其主要受西方的人文、自由主義影響,謳歌人的自由,強調人的解放,將戀愛作為人生第一要義。這種思想對于突破當時勢力仍然很強大的封建禮教起到了推進的作用。
明治末年,受到法國左拉的實驗小說理論影響,自然主義興起。不同于浪漫主義的是,自然主義認為小說不需要對現(xiàn)實進行個人的批判和評價,“自然就是自然,不存在美和丑”,而小說家的作用就是將現(xiàn)實真實呈現(xiàn)出來。其代表作品除了前期的模仿作品《流行歌》、《地獄之花》之外,還有代表性的1906年的《破戒》以及1907年的《棉被》。前者涉及到了殘存的部落民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觸及到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但是《棉被》中展現(xiàn)的是對自身心理的剖析和赤裸的描寫。這種寫作風格開創(chuàng)了“私小說”創(chuàng)作的先河。而也使得自然主義的描寫范圍和視角愈加狹窄。從外部的真實,自然主義開始一步步追求內部,即心理的真實。
文學不能停留在描寫表明,更應該描寫內心的疾苦。而這種心理的真實是以承認“人本”為基本條件的。并且由于自然主義片面地追求露骨描寫,強調無理想無目的,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上述中文學的純粹性。而這種對現(xiàn)實消極的態(tài)度最終使其認為對社會現(xiàn)狀是“無解決”。而這在一定程度上從側面反映了當時時代的壓抑和思想上的控制。事實上,對于自然主義的批判不光是來自文壇,在明治42年(1908年)的《國民新聞》上,德富蘇峰就抨擊自然主義為:“將社會自根底顛覆之思想”。并且當時這樣抨擊的評論不在少數(shù)。而原因顯然是自然主義所描寫的東西動搖著國家提倡的忠君愛國等思想的根基。
自然主義所追求的是人的追求,是反對自上而下的統(tǒng)治體系的。在這一點上,其實自然主義是浪漫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而其赤裸的描寫,特別是對性愛的描寫則是給在此之后的唯美派打下了基礎。唯美,顧名思義就是以藝術美為最高的準則。《昴星》雜志的創(chuàng)立標志著這個派別的誕生。在唯美派的作品里充斥著超越道德的享樂、唯美主義。這是在浪漫主義理想破滅。自然主義走上個人內心剖析這種狹窄道路之后的必然趨勢,遠離社會,只為文學。
綜上所述,在大正之前的明治時期文學有著以下的特點:首先,小說創(chuàng)作開始逐漸學習西方,以很迅速地引進最新的文藝理論和創(chuàng)作手法,使得小說和明治維新一道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xiàn)了向近代歐化的轉型;其次,在學習西方的同時,日本文學也開始出現(xiàn)自身的特色。例如自然主義中偏向內心、私小說的出現(xiàn)等。而引人注意的,是在文學中出現(xiàn)的一種連貫性。例如在浪漫主義中對個人自由的贊美,在自然主義中對人最本真的心理進行完全沒有保留的描寫,從根本上說是對束縛人們思想和行為的禮教的反動。
同西方浪漫和自然主義關系不同,在日本,由于文藝理論的外來性和國內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滯后性,使得新的文學理論脫離了原本的產生發(fā)展條件,從而成為了發(fā)展近代新思想的動力;第三,在學習西方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很多派別,其以同人雜志為中心,形成了自己的圈子與自我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特點;第四,文學團體強調自身和政治無關。其作品創(chuàng)作也在追求文學上的建樹而不是求社會上的影響;第五,社會政治風氣多少影響到文學。雖然標榜勿談國事,但是在明治時期,以家國為基礎的半封建主義社會要想完全脫離開是不現(xiàn)實的。
特別是這種從上至下的變革,統(tǒng)治者需要從國家機器和思想意識形態(tài)方面對社會進行控制。而近代文學中所呈現(xiàn)出的對個人情感的關懷正是對這種舉國思想統(tǒng)一的反抗。但是,國家還是掌握著大量的資源,文學上的反抗畢竟是有限的。再加上文學不參與政治的傳統(tǒng),“時代的閉塞”也就成為了一種必然。在文學作品中,經常會看到沒有出路,不知道怎樣走的知識分子,例如夏目漱石的《心》《從此以后》,可以說是對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一個寫照。這種知識分子的身影從《浮云》開始就一直沒有離開讀者的視線。
當然,這里并不是批判不接近社會和現(xiàn)實的作品就不是優(yōu)秀的。事實上,無論是浪漫主義還是自然主義,其中對人本身,個體情感的強調本身就是一種對現(xiàn)實的反抗。這種對人自身的描寫是近代以來對人尊重的體現(xiàn),同時也反映了小說的近代性。
在借鑒外國的文藝思想和理論以及實踐的同時,日本國情是促成其形成本國特色的必要因素。也就是說,近代文學理念的在應用和實踐的過程中對打破舊有制度和觀念有著推動的作用,但是近代的國家機器對于真正的民主、自由等理念是不歡迎的,因此在文學和現(xiàn)實之間常會看到齟齬和沖突。這是日本文學自身特質,也是社會政治影響所致。大體上,明治時期的文學受到國家西化變動的影響,而也因此受到國家機器的壓制。
在文學與現(xiàn)實之間的沖突和矛盾中日本進入了大正時期。大正時代是一個向上發(fā)展的時代。通過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刺激了日本經濟發(fā)展,稱之為“戰(zhàn)爭經濟”。同時海運也開始超過歐美,迎來了黃金時期;伴隨著戰(zhàn)爭,輕工業(yè)和重工業(yè)都有很明顯的進步,特別是重工業(yè)開始實現(xiàn)出口。同時也是一個矛盾沖突的時代,雖然資本家獲利很大,但同時產生的勞資關系卻由于收入差異的巨大而逐漸尖銳。
米騷動發(fā)展為日本全國性質是事件,而戰(zhàn)后的經濟危機,特別是關東大地震給日本社會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導致了農產品價格下跌,失業(yè)劇增,各種工人工會團體的成立,為爭取自身權利而反抗現(xiàn)行制度。1920年,以貧窮農民為主體的日本農民組合成立;1922年,受到馬列主義,特別是俄羅斯革命的影響,日本共產黨成立。而大正時期,民主自由的思想進一步傳播,各種思想隨著報業(yè)的興起而加速傳播,群眾運動也由此展開。
經歷了明治時代的洗禮,日本近代文學從模仿逐步找到了適合自我的模式,并且開始對前一個時代的模式進行修正。大正時期文藝的特質如果概括來說的話,可以看出是對明治時期的一種反叛。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勞資雙方的矛盾逐漸尖銳,社會主義文學比以往有了較大的發(fā)展,代表勞動人民的雜志《改造》《解放》相繼創(chuàng)刊,1924年,《文藝戰(zhàn)線》創(chuàng)刊,無產階級文學團體走上歷史舞臺,其特別強調了文學的階級性和斗爭性;文學自身逐步走出小團體、同人的范疇,大眾文學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例如立川文庫的登場,被認為是大眾文學開端的中里介山的《大菩薩峠》,從大正四年開始規(guī)模逐漸擴大的報紙發(fā)行也是促成大眾文學發(fā)展的重要因素;雖然在時間上有先后順序,但是卻并非有繼承關系,持有理想,在作品中推崇技巧,吸取中國、日本、西洋精華,特征完全不同于自然主義的白樺派與新思潮派的登場等,而以白樺派、社會主義文學作家為主的知識分子們或是堅守自身的信念,或是積極投身到社會實踐當中,在《從此以后》《浮云》等小說中看到的知識分子形象得以片面地改觀。這都表明明治作為一個時代的結束和另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
相對于明治時期,大正時期的文學更加開放,更加面向讀者。作家也比前一個時期敢于突破,尋找適合本國發(fā)展的創(chuàng)作軌跡。
綜合上述,大正時代是一個比明治更為開放的時代。與其說文學史對上一個時代的反動,不如說文學在繼明治時代之后進一步地介入社會,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教育、出版的發(fā)展使一般人更有機會接觸文藝和文學。這是近代化的結果,更是城市的福音。可以說,近代化給文學,特別是以城市生活的知識分子為背景的文學提供了思想和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素材。這是時代進步的體現(xiàn),也可以從中看到文學在大眾中的普及發(fā)展。但是在偏遠的農村,在封建生產方式還有大量殘余的地區(qū),近代化并沒有帶來多少效果。例如飽受天災和封建生產制度束縛的巖手縣等。
雖然近代化的腳步在大正時期加快,文學也比原先有所突破,真正開始了日本特色的發(fā)展,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的事物和描寫對象也在“近代化”。例如電車、電報、報紙、選舉等。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生活的器具也在改變著人們對于客觀世界的認識。但是這并不能說近代化改變了所有的現(xiàn)實。農村就是在近代化中一個被忽視的角落。
這并不是說之前的作品沒有農村的題材。相反,以農村為背景的小說等還是很豐富的。例如《破戒》《鄉(xiāng)村教師》《南小泉村》《土》《野菊之墓》等。其中可以看到大正和明治時期作家眼中的農村、農民形象。例如在《南小泉村》中,有這樣的描寫:
再也沒有像農民那樣悲慘的人了,尤其是奧州貧苦的農民更是如此。他們身披襤褸,吃著粗糧,一個勁兒地生孩子,就好像是那墻上的泥土以后,過著骯臟邋遢,漆黑無光的生活,又好似那地上的爬蟲,在垃圾中度過一生。他們的身子雖然直立走路,但大多數(shù)人的心都在地上爬著。
《南小泉村》的作者真山青果可以看做是自然主義的作家,但是即使如此,在自作品中也隱藏不住對農民生活的厭惡和鄙夷。這或許要就是當時農村實際狀態(tài)的一個正式的寫照。長冢節(jié)的《土》也同樣描述了農民悲慘的生活。雖然在大正時期民主運動、社會主義運動不斷展開,但是得到重視的首先是城市的工人階級,因此在文學運動之中,農民問題只不過是一個附屬品。
為了反抗以城市為中心背景的文學,在大正十三年左右,以吉江喬松、中村星湖、加藤武雄和犬田卯為中心結成了標榜農民文學的“農民文學會”。但是成員只有二十人左右,而最后真正在文學上取得成就的更是寥寥無幾。這說明農民文學無論是從人數(shù)還是影響上來看,都沒有社會主義文學和等其他流派的規(guī)模大。這也說明農村作為近代化的犧牲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失聲而沉默的。這種沉默表現(xiàn)在農民作家的缺乏和農民視角作品的缺乏。這使得農村成為城市的他者,而非受到忽視。
因此,本文中即將展開論述的對農民、農村生態(tài)的關懷并非來自農民自身。農村自身處于弱勢,當然需要社會其他勢力的支持,但是這也出現(xiàn)了其他非農村出身的知識分子在接觸這個問題的時候能否真的因地制宜,而不是實踐烏托邦。
無論是新村運動還是農業(yè)的改良運動,從關懷主體來看,這充其量是一種來自他者的關懷。而可以對自己的思想進行實踐的前提是其身份并不是農民。而可以實踐自身理想的前提是有經濟的基礎和來源。這是解決農村問題中最根本的矛盾,而這也就構成了從外部支援農村的人們的兩個最基本的特點:其一,有個人需要貫徹的思想主張理念。這種主張理念有可能來自這個時代的民主政治、自由風潮,也有可能和個人經歷有關。但是推動個人實踐大背景的必然是整個社會走向更加民主開化。其二,有實力將自我的理念付諸實踐,這說明其所在的社會階級和農民很可能是對立的。而促成其幫助農民改善生活的動力很有可能來自其對自身地位的慚愧和反省。
他們是通過實踐來證實自我的信仰的,因此其個人文學創(chuàng)作不能等同于農民文學。并且,或許我們在今天可以對其實踐行為和理念進行批評,但是在分析時不能忘記當時的時代和背景。作家自身的認識有著時代局限。
本文所選取的事例是宮澤賢治和在白樺派中對農村進行實踐的武者小路實篤等人。他們在農村組織新型的生活生產方式,力圖改變不公正的社會現(xiàn)實,希望至少在自己的土地上可以使農民有著不一樣的生活。
首先先來看一下白樺派作家在農村問題上的實踐。這里選取武者小路實篤作為主要的說明對象。其在1918年和志同道合的人在宮崎縣的日向進行“新村”運動,并且一干就是七年之久。在對指導其實踐的思想進行說明之前,首先需要認識一下其所屬的白樺派。
白樺派創(chuàng)立標志為1910年《白樺》雜志的創(chuàng)立。當時參加的同人有武者路實篤、志賀直哉、有島五郎等人。這些人的出身都比較統(tǒng)一,都是學習院畢業(yè)的。在明治時期雖然政府有政令取消了華族制度,普通的人也可以進入學習院學習,但是這也需要家中的社會地位和錢財勢力。而學習院本身就是給貴族開設的教育機構。這樣,從出身上其就擁有了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不必為錢財而寫作,有資本去實踐自我的主張。
在白樺派的發(fā)刊詞上寫著:“白樺是依靠我們自己微弱的力量所開辟的一塊小小的園地。我們想做這里種植我們彼此同意的任何東西,希望這樣來盡可能地利用好這塊園地。但是。連我們自己也不知道我們今后要在這塊園地里種植什么,怎樣來利用這塊園地。我們懷著比讀者更大的好奇心,希望能看到白樺的未來。所以現(xiàn)在還不能夠公開地聲言要充分利用好我們的這塊園地。這樣,就只好請大家通過今后的白樺來看其成果。不過,如果要說我們心里的話,那還是有著相當大的自負的。我們心里的想法是:看十年之后吧,但這是我們內心的秘密?!?/p>
這篇發(fā)刊詞如果仔細讀的話會發(fā)現(xiàn)其沒有多少實際的內容。但是從中可以得到一些信息。其一,在其創(chuàng)立之初,白樺派就只是個基地,并不代表某種寫作手法和個別的表現(xiàn)形式。事實上,在今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會發(fā)現(xiàn),白樺派代表作家的風格各有各的特點。并不能一概而論。這種自由和張揚是從根本上區(qū)別于明治時代的。其二,在發(fā)刊詞中提到“希望種植彼此同意的任何東西”,就是說雖然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不拘一格,但是在思想上還是有著一定的相似性的。這種相似性可以在武者小路下面的論述中找到:
(1)唯發(fā)揮個性才有自我存在的價值;
(2)從事無法發(fā)揮個性的工作乃是自我侮辱;
(3)蔑視一切不發(fā)揮個性的人;
(4)所喜好者皆發(fā)揮個性的人;
這綱領性的論述一定程度上說明的其創(chuàng)作風格各異的原因。而這同時也表明白樺派作家追求個人解放,崇尚個性的特點。而引申至對農民的關懷與實踐,與其說是對社會的貢獻,不如說是個人道德的覺醒和反思。這種反思是根基于其社會地位和社會環(huán)境的。雖然在明治末年由于大逆事件等社會政治空氣十分肅殺,《白樺》也刊登出這樣的宣言:
對我們來說,愛他人也好,關心他人也好,對他人的命運無可奈何,所以對他人的事情表示冷淡,乃是一種恩惠。我們不愿意他人干涉我們自己的事,所以他人對我們冷淡也是一種恩惠。
從白樺派成員后來的表現(xiàn)來看,這應該并不是最原本的想法,而是那個時代閉塞的一個側影。而根據前述,大正時代經濟、民主思想傳播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在社會大背景的驅使下,白樺派也開始受到最新的民主主義等各種進步思想影響。其主張人道主義,崇尚理想和道德,和之前的自然主義與唯美主義形成了尖銳的對立。而其對個性的推崇也可以其對自身整體才華的自信與個人中心主義。
因此,在贊賞其對個人理想信念實踐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其本質來源于個人思想中對基督教、托爾斯泰主義等進步思想的接受和對自身出身二者之間的矛盾情緒。并且也應該認識到,這些崇尚人文主義等進步思想的知識分子實際上是代表了上層階級的思想狀況。從這一個方面也可以看出其對農村和農民的生活是沒有親身感受,而是從他者的角度來進行實踐的。
武者小路早年醉心于托爾斯泰。這段經歷在其小說《某男子》中有非常充分的體現(xiàn)。并且在接觸托爾斯泰思想的同時,其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出身和社會制度之間存在著很大的矛盾和不公,從而開始進行自我的否定。托爾斯泰批判俄羅斯舊有的農奴制度,并且對地主和農民之間的對立有著深刻的揭露。并且希望有開明的地主可以通過和平與宗教、仁慈的方式改變這種現(xiàn)狀。
雖然后來武者小路擺脫了對托爾斯泰盲目的崇拜,開始了自我思想的構建于行動的探尋時,以上觀點還是深刻地影響到了其行動。尤其是對自我的否定。這里的否定不單純是對自身,同時也是對社會和制度本身的否定。這種否定體現(xiàn)在對戰(zhàn)爭、工業(yè)文明和現(xiàn)行制度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睂崿F(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乃是自鴉片戰(zhàn)爭之后170多年以來,億萬中華兒女最大的中國夢。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文化,就會喪失自己的靈魂,再無生命力可言。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只有堅持從延續(xù)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yè),才能實現(xiàn)偉大的中國夢。
例如在對乃木將軍的態(tài)度上,其更尊崇人的價值,而否定戰(zhàn)爭帶來的榮譽。這一點和同屬白樺派的志賀直哉相通。而對于工業(yè)文明,其采取懷疑的態(tài)度,像托爾斯泰一樣贊美勞動和悠閑的田園生活。不過需要再次強調的是,這里對農村的看法是作者在其地位與擁有豐富社會資源的基礎上得出的,并不是農村原本的面貌??傊袪査固τ谵r村和農民的思想和主張對武者小路起到了很深刻的影響。
在大正三年到到大正七年左右,是白樺派在問題上活躍的時期,也是武者小路開始走自身道路,著眼于社會現(xiàn)實的時期。在1918年,其開始了新村運動。他和眾多抱有同樣理想的人共同勞動、生活,并且在此期間保持了旺盛的創(chuàng)作力,許多作品如《友情》等都是這期間誕生的。在小說《土地》中,其提出:
大家要做什么,就是要建立一個新社會,這個社會沒有金錢,能勞動者都需要工作一定的時間,不愁衣食住行,盡享天年,而且能夠自由、發(fā)揮個性。
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理念很像英法的空想社會主義。這種想法是建立在其之前吸收的托爾斯泰的思想和日本當時農村貧弱的現(xiàn)狀上的。但是,武者小路并沒有對社會主義、國家權力等有深刻和科學的認識,而是感性地實踐著自己的主張。在《新鄉(xiāng)村的勞動》中,其這樣寫道:
村子雖小,但燃燒著永不熄滅的人類之愛于正義之火。這火應該升華人心,給予人們希望于未來。我們要不斷地加油助燃,讓火焰更加旺盛輝煌,并燃成燎原之火。這自尊自敬的熊熊烈火也將會在世界各國燃起。那時,我們衷心贊美這火,聲援這火。雖然我們的火力還很微弱,但是,你看,它蘊藏著不息的強大的生命力。
從中很容易讀出精神論的觀點。其想法是美好的,實踐是真誠的,但是理想確實空洞而不切實際的。這和白樺派出身貴族有一定的關系。他們在接觸新思想,新主張的同時否定自身,而盲目地向往不同于現(xiàn)實的“理想”生活。這一點上,可以說其比自然主義要幼稚天真。但是,不能完全否定其積極因素。畢竟這是由上層知識分子自發(fā)進行的活動,在武者小路開始新村活動之后,引來文壇的一些質疑。其中有島武郎指出其活動必然失敗,而事實也證明了這一定。在堅守了七年之后,其默然地離開了新村。但是有島同時提出實踐本身雖然失敗,但是其意義深遠,對未來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啟示。事實上,這種對受忽視的農村的關注本身就可產生社會影響。高層知識分子主動接觸社會,進行實踐活動,可以促進思想的傳播。新村運動到今天還仍然有繼承者。
新村活動反映了知識分子在大正時期接觸新思想文化,同時否定自身,進而對整個社會體制提出質疑的姿態(tài)。這種質疑的精神使得大正時期的文學呈現(xiàn)出多彩的圖景。
除了當時在文學主流中的作家對農民的關心和實踐之外,在當時處于十分邊緣的作家也利用自身的條件進行了實踐。宮澤賢治就是這樣一位作家。宮澤賢治這位作家比較特別,其在生前沒有收到多少重視。雖然其幾次到東京,但是由于個人并沒有進入東京以《赤鳥》為中心的兒童文學雜志圈,因此其作品也沒有收到出版社的特別對待。但是在其死后,宮澤賢治的生活和文學作品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和學習。其臨終之前寫的“不輸給風雨”的詩歌早已成為日本家喻戶曉的名篇。而中篇童話《銀河鐵道之夜》也被多次搬上銀屏。
宮澤賢治在1896年生于巖手縣的一個比較富裕的商人家庭。受到父親的影響,從小就開始受到佛教的熏陶。雖然后來在宗派問題上和父親產生爭執(zhí),但是其小時候的耳濡目染乃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在中學一次生病住院期間,宮澤賢治讀到了《漢和對抄妙法蓮華經》,這本身決定了其一生的宗教信仰以及人生走向。法華經中提出的救人、救世的觀點深深地影響著他。同時,童年對于童話故事的喜愛和青年時期與童話《赤鳥》和石川啄木作品的邂逅使其逐漸走上了文學的道路。
從農學院畢業(yè)后,本應在家打理生意的他在1921年離家出走,到達東京,參加國柱會后,其導師勸他將佛教和文學結合起來,于是其開始了自稱法華文學的創(chuàng)作。但是當時是宮澤賢治主要還是希望留在東京,有一天可以出人頭地。但是由于心愛的妹妹病重,其不得不在告別了只停留了半年的東京。妹妹終于不治身亡。在《永訣之朝》中其深切地表達了對妹妹的思念,并且以此為動力,將妹妹個人的死升華為人類共同的悲哀,詩歌中轉述妹妹的意念希望自己可以勇敢地活下去。并且在《農民藝術概論》中,其提出“詩人連苦痛也要享受”??梢哉f,如果佛教信仰使宮澤賢治傾向舍身飼虎、普度眾生,那么妹妹的去世恰恰推動了其文學創(chuàng)作和實踐活動。宮澤賢治認為:
“我們大家都是農民,生活繁忙而勞動繁重。我們希望有更加光明而活潑的道路。”
這里,宮澤賢治將自己也認為是農民。事實上,和白樺派的作家一樣,在當?shù)貙儆卩l(xiāng)紳階層的他對于出身抱有罪惡感。并且提出在集體得到幸福之前,個人幸福不可能;藝術不止屬于專職的藝術家,每個農民都是藝術家。這給其在實踐活動積極接近農民,為改善土壤等種植條件奔走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撐。
宮澤賢治在大正十五年左右開始成立“羅須地人會”,開始了不依靠家中經濟來源的自主生活,并同時為農家改良肥料,給臨近的孩子們講童話,可以說,在大正十五年到十六年這一年左右其生活十分充實而活躍。后來雖然因地方社會主義活動日益興起,活動受到當局的盤查被迫解散,但是即使如此其也在東北貧瘠而多災的土地間奔走,傳授人們新式肥料、新式種植方法等。
但是,當?shù)氐霓r民并沒有完全接受。宮澤賢治科學家的一面使得其開發(fā)出來的郁金香、番茄等和當?shù)馗窀癫蝗?,以至于作家自己都抱怨地方農民太沒有見識。然而即使社會活動和作家生涯受到很大的挫折和打擊,在積勞成疾之后還是保持著相當樂觀的精神,寫下了“不輸給風雨”的膾炙人口的名篇。
和白樺派相比,恐怕若不是今天,其作為也只是地方性質的“善舉”,而不會被歷史永遠銘記。不同于武者小路,宮澤賢治沒有走進東京的文學圈,也就沒有所屬的文學團體。其對于農村的活動也不像前者那樣有開創(chuàng)性,相比之下更加平實。但是正因為這樣其活動也就更加具有現(xiàn)實意義。和武者小路一樣,對于農村、農民的實踐并沒有高深的理論基礎,而是作家個人理想的外露。這種理想的實踐在兩者之間是相通的。只不過由于環(huán)境和作者自身知識構成不同而導致實踐方法的差異。
宮澤賢治出身的地方離東京很遠,很難得到最新的思想消息,再加上自幼對佛教經書的喜愛,就很容易解釋為什么其在實踐過程中沒有出現(xiàn)武者小路那樣的空想了。另一方面,理性的外露實際上是大正時代整體的特征。除了這里舉出的二者之外,還有把農場無償給佃農的有島武郎,提倡民藝運動的柳宗悅等。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了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這種責任感是伴隨著資本主義進一步發(fā)展,民主運動和思想進一步傳播而產生,與整個社會的風潮有關,并不僅僅停留于作家個人喜好和閱歷。
總而言之,大正時期的社會比明治時期進一步發(fā)展,因此文學也向前進了一步??傮w來說,文學產生了不同于明治時期特點的反動。而以白樺派為代表的越來越多的作家開始關注日本國內現(xiàn)實問題。在近代化過程中,被忽視、被他者話的農村在開始受到作家的關注,并且他們積極地投身到改造現(xiàn)狀的實踐活動中。雖然這也是他者的活動,但是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知識分子對于自身乃至對于社會制度和自身責任,道德的反省。
注釋
(1)日本的社會主義范圍比較寬泛,民主主義,無政府主義等反對專制的思想都可以歸為社會主義。
(2)其中翻譯了英法詩歌14首,創(chuàng)作詩歌5首。在1882年發(fā)表,由外山正一、矢田部良吉、井上哲次郎協(xié)作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