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婷 賀婧涵 李祝平 黃詩琪 李亞婷 胡婷婷
(安徽師范大學(xué),安徽蕪湖 241002)
后世諸多學(xué)者在評價唐詩時,都說這個時期的詩歌字里行間透露著一種蓬勃朝氣,這當(dāng)中雖然有作者思想的傳遞,但更是時代性格的印記。詩人在創(chuàng)作作品基本都是建立在客觀事物之上的,這也恰恰展現(xiàn)了一個時代印記,而大唐盛世給人們帶來的是無盡的自豪感,讓這個時代的詩人在揮毫潑墨之間都有一種灑脫、豪邁、朝氣十足的英氣在其中流淌,詩文更加的行云流水。
涼州自唐朝以來,既是一個人煙阜盛之地,還是一個戰(zhàn)略要地,所以涼州這個地方便成為了唐宋詩人筆下的一個高頻詞。以《涼州詞二首·其一》為例:
《涼州詞二首·其一》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Starting for the Front
Wang han
With wine of grapes the cups of jade would glow at night;Drinking to pipa songs, we are summoned to fight.Don’t laugh if we lay drunken on the battleground!
How many warriors ever came back safe and sound.
邊塞總給人一種凄涼、悲苦、寂寞之感,而這首邊塞詩與別的金戈鐵馬、黃沙戰(zhàn)甲、陽剛之氣的邊塞詩不同,它的首句出現(xiàn)了“葡萄、美酒、夜光杯”三個與邊塞詩無關(guān)的意象,用極具視覺色彩沖擊的語句描繪了一個熱鬧、甚至喜慶的場景,抒寫了邊塞將士酒宴上激昂興奮的情緒,開懷痛飲的場面和視死如歸的勇氣。
“With wine of grapes the cups of jade would glow at night;”看出譯者將夜光杯理解為“閃閃發(fā)亮的玉杯”?!耙构獗痹诋?dāng)時指的是一種透明材質(zhì)的杯子,有可能是“琉璃”,涼州地處西域邊境絲綢之路上,出現(xiàn)玉器,琉璃也在情理之中。這里出現(xiàn)也有可能是詩人為了烘托場景采用的一種夸張的渲染。譯者在這里將“夜光杯”具象化,助于理解。
“Drinking to pipa songs, we are summoned to fight.”詩中的第二句就來了個大轉(zhuǎn)折:還沒來得及欣賞美景品嘗美酒,便有人騎著馬彈奏著琵琶催促戰(zhàn)士們上戰(zhàn)場了。值得注意的是,原文并沒有明確提出人稱問題,但為了順應(yīng)下文“醉臥沙場君莫笑”(哪怕喝醉了臥倒在了戰(zhàn)場,也請您不要嘲笑),譯者選擇了“we” 第一人稱的視角,讓讀者身臨其境,代入沙場將士們的心理活動:從古至今在邊塞上打仗的人又有幾個能活著回來的呢?這就表達了一種正視死亡、正視痛苦的樂觀心態(tài)。這一幕幕、一幅幅絕美的畫面,酣暢淋漓地展現(xiàn)了盛唐蓋世氣魄,大唐盛世是確確實實存在的,它在無形中影響著人們的點點滴滴,而詩人則是通過他們的詩情才氣,將這點點滴滴傳遞給了后世。
愛國是眾多邊塞詩的主題思想。不管是騷人墨客的棄文從武、慷慨赴疆的豪情,還是百戰(zhàn)將士的鐵血丹心、馬革裹尸的決絕,都是熱愛祖國的一種表現(xiàn)。如楊炯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徐錫麟的“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王維的“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庭”,岑參的“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李賀的“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戴叔倫的“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guān)”,都滿懷精忠報國的熱情,展現(xiàn)了自己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的意愿。雖然這些詩人的出身不同、地位各異,詩的表現(xiàn)形式也百花齊放,但情愫一脈相承,都展現(xiàn)了堅守邊疆要塞的中心思想。以《從軍行(其四)》為例:
《從軍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Army life
Wang Changling
Clouds on frontier have darkened mountains clad in snow;
The town with Gate of Jade stands far away,forlorn.
We will not leave the desert till we beat the foe,
Although in war our golden armour be outworn.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詩人在開篇描繪了一幅壯闊蒼涼的邊塞風(fēng)景,概括了西北邊陲的全貌?!癈louds on frontier have darkened mountains clad in snow;”譯者并沒有像非文學(xué)文本處理出“青?!薄把┥健边@兩個地點并加以注釋,而是順應(yīng)了原文的意象,當(dāng)時的青海是唐軍和吐蕃多次交戰(zhàn)的地方,是唐重要的邊防城,理解為 “frontier”??粗耖T關(guān)就使人聯(lián)想到曾經(jīng)在這兩個地方發(fā)生過的戰(zhàn)斗場面,不由心潮澎湃,思緒激蕩。這兩句寫景中包含豐富的感情,有戍守邊疆將士們對自己能擔(dān)負保家衛(wèi)國責(zé)任的自豪,也有戍邊生活艱苦的孤寂心情,因此譯者巧妙地把“forlorn”單獨處理,加以強調(diào)。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這言簡意賅的一句,將艱苦漫長的慘烈戰(zhàn)爭濃縮成了千古金句。在苦寒之地,面對驍勇善戰(zhàn)的胡人,壯士們雖甲胄殘破,但百戰(zhàn)不悔、視死如歸的報國情懷如長虹貫日,深深的烙印在了隔壁大山,讓后來人代代傳唱?!安黄茦翘m終不還”,是邊塞無畏戰(zhàn)士們的吶喊,是所向披靡的凱歌?!癢e will not leave the desert till we beat the foe, although in war our golden armour be outworn.” 同《 涼州詞》的人稱處理,譯者選擇了“we” 第一人稱的視角,抒發(fā)了愛國情懷,豪情壯志,生動形象還原戍邊將士內(nèi)心的堅定慷慨之情,保留原詩極強的渲染力。
無論是“北風(fēng)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還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詩人們都在感慨邊塞氣候嚴(yán)寒,環(huán)境惡劣的同時,描繪了一幅不同于中原風(fēng)光的壯闊畫卷。不同于“巴山楚水凄涼地”的壯志難酬,因為懷有建功立業(yè),報國之志,這種戰(zhàn)地風(fēng)光帶有極強的浪漫主義和英雄主義色彩。邊塞詩詩人最擅長寓景于情,借景抒情,以王之渙的《涼州詞》為例:
《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
Out of the Great Wall
Wang Zhihuan
The Yellow River rises to the white cloud;
The lonely town is lost amid the mountains proud.
Why should the Mongol flute complain no willow grow?
Beyond the Gate of Jade no vernal wind will blow.
前兩句中,“黃河遠上”是指遠望黃河的源頭,好像奔流在繚繞的白云中間。因此譯文生動地選用了“rise” 有“日照香爐生紫煙”的靈動感?!柏稹笔枪糯拈L度單位,一仞相當(dāng)于七尺或八尺?!叭f仞”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極言山之高聳,與此相對應(yīng)的譯文 是“mountains proud”(proud: beautiful, tall and impressive),十分貼切?!耙黄鲁侨f仞山”指的是在波濤滾滾的黃河之上、崇山峻嶺之間,有一座城孤獨的矗立在那里,格外的悲傷寂寥。譯文處理為“The lonely town is lost amid the mountains proud.” 而不是 “The town is alone against the high mountains”除了盡量保留了原文的修飾詞,又渲染了孤寂蒼涼的氛圍,為后文抒情奠定基礎(chǔ)。作者用短短兩句詩,將祖國大好河山和邊塞城池的肅穆氣息描繪了出來,從側(cè)面展現(xiàn)出了邊疆戰(zhàn)士的孤寒情景,也為進一步抒發(fā)作者的感情,埋下了伏筆。在這種環(huán)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
后兩句中“楊柳”不僅指楊樹的柳條,又指《楊柳曲》。在古代,楊柳經(jīng)常被詩人用作表達自身留戀之情,此文中的楊柳也是如此。當(dāng)守衛(wèi)邊疆的將是聽到這首《楊柳曲》時,就會不自覺地勾起心中的離愁別緒、滿懷惆悵。但是譯文中并沒有處理《楊柳曲》這一層意思而是處理為“Why should the Mongol flute complain no willow grow?” 僅僅保留了哀怨的“complain”,也符合句意和實際背景,深處西域的玉門關(guān)哪里會有春分,又怎會有楊柳?而詩中的“何須怨”,在慷慨激昂、滿腔熱血的將士心中又怎會有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綜上所述,邊塞詩既體現(xiàn)了盛唐氣象,家國情懷,展示了戰(zhàn)地風(fēng)光,但也揭示了戰(zhàn)爭的殘酷,是《全唐詩》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在詩歌的翻譯中,會出現(xiàn)許多中國特有的地名人名以及特有的意象,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還有人稱視角的轉(zhuǎn)化,中國古詩的含蓄很少直抒胸臆, 故常用無主句,而英文詩作中常用“we”等第一人稱,翻譯時應(yīng)點名。古詩中信手拈來的修辭手法,如夸張的手法,譯者不應(yīng)當(dāng)字對字譯出“百戰(zhàn)”而應(yīng)變換句式來表達這一場意思。著名美學(xué)家朱光潛先生說:“詩比別的文學(xué)都要更嚴(yán)謹(jǐn)、更純粹、更精致。”無論是研究邊塞詩還是全唐詩,參透中英語言之別、文化之別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