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代后期,出現過很多禍國殃民的太監(jiān),這其中便有“土木堡之變”的王振,欺上瞞下的劉瑾,權傾朝野的“九千歲”魏忠賢,但是也出現過一位被清代皇帝歌頌的宦官,那便是崇禎朝,崇禎帝的貼身太監(jiān)王承恩,他可謂忠心一生,最后陪崇禎帝自縊于煤山之上。
關鍵詞:明代;末世;戰(zhàn)爭;忠誠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承元朝、下啟清朝的朝代,是以漢族為主推翻蒙古族統(tǒng)治者而建立起來的漢族復興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而明朝皇帝,則是指由明太祖朱元璋開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檢共16位明朝皇帝。明代的皇帝個個性格鮮明,大多數非桀即紂,明代各朝也因皇帝的鮮明個性而有不同的氣象。
明代的最后兩任皇帝可以說是內憂外患,朝廷內部大宦官“九千歲”魏忠賢把持朝政,為禍內堂,朝堂上的“文宦”黨爭使政令無法通達,政策無法落實,各種勢力為了自己的勢力和利益互相掣肘,相互撕咬攻擊。而連年的災害加上朝廷的昏庸無道致使各處農民起義如星火之勢,即將燎原。而后金如同下山猛虎在山海關外白山黑水的大地上對中原虎視眈眈。就在這樣的情形下,大明王朝猶如狂海之中的一艘小舟,處在風雨飄搖即將傾覆的邊緣。而這時候明代第十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卻像他的幾位祖先一樣,不理朝政任由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們,在朝廷內外為非作歹。說起來也挺讓人為朱由校惋惜,如果他不是生在帝王家,絕對是一個好木匠,也能養(yǎng)家糊口。1627年8月像他祖先一樣服用“仙藥”后便駕鶴西游了,終年23歲,朱由校給自己的繼任者留下了滿目瘡痍、民生凋敝、日薄西山末日江山。
各個朝代中,在困境之中總會出現一個中興之帝,大明也不例外,只是來的太晚了?!澳窘场备绺缰煊尚^昂?,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繼位,成為了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是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于1622年(天啟二年)年被冊封為信王,1627年-1644年在位,年號崇禎。即位后大力鏟除閹黨,并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毫無經驗的朱由檢,硬是憑著自己中興的決心,將大明江山延續(xù)了17年之久,也算是一個不小的奇跡了。
明代最后兩朝那些事,我們講的差不多了,該請我們故事的主人公登場了。在宦官這個團隊里面,卻有一個不一樣的存在。這個人叫王承恩,是崇禎皇帝身邊的太監(jiān)。他沒有因為生理上的缺陷而發(fā)展成心理變態(tài),不僅能夠吃苦耐勞,而且還忠君愛國。王承恩的上位可以說是拿命換來的。據說有一天,還沒有當上皇帝的朱由檢失足落入了王府的水池里。因為水池里的水很深,而朱由檢又不會游泳,所以他掉進去后只能一直掙扎。好在很快,就有大批的太監(jiān)發(fā)現了落水的朱由檢。他們一個個大聲喊著救命,卻沒有一個人敢跳進水里去人??赏醭卸鞑幌袼麄?,他直接一個猛子就扎進了水里。然后他突然意識到自己也不會游泳,所以也開始在水里掙扎起來。很快,一幫會游泳的侍衛(wèi)沖過來救起了朱由檢和王承恩。多數人都嘲笑王承恩傻,可崇禎帝卻覺得這么多人里面,就屬王承恩對他最忠心。因為,在那么危急的關頭,只有王承恩愿意冒著生命危險跳進水里去救他。也就是因為這樣,王承恩得到了崇禎帝的賞識和提拔。后來崇禎帝當上了皇帝,王承恩也就成了他身邊的司禮秉筆太監(jiān)。按說劇情發(fā)展到這時候,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王承恩可以為所欲為了,但是他卻并沒有。我們通過一個小故事就可以知道,王承恩為什么可以說是宦官界的一股“清流”。崇禎帝上位伊始便剿滅了魏忠賢等一幫太監(jiān),魏忠賢被賜死,魏忠賢的住處便空了出來,崇禎帝就將這所宅子賞賜給了王承恩。當小太監(jiān)摘下魏府的牌匾準備掛上剛做好的王府的牌匾時,王承恩阻止了小太監(jiān),寫下了“承恩居”這幾個字,讓小太監(jiān)做成匾額掛在大門之上。從這我們可以看出,王承恩是一個不那么跋扈的人,也不是一個得勢即狂之輩。明代是受朱熹禮學的影響較重的朝代,府只能品級較高的官吏和貴族所住的府宅,而他是皇帝的奴仆,并沒有這個世俗低位,所以不能稱府,這也是他和其他太監(jiān)的不同之處,知道禮數和規(guī)制;他取承恩居還有另外一層意思,他今天所得到的的一切都是崇禎帝賜給的,他要感謝崇禎帝的皇恩浩蕩。
歷史的車輪不會應為崇禎帝的中興之志和王承恩的忠心耿耿就停止,1644年李自成大兵合圍北京,大明朝已經危在旦夕,這時候沒有任何一個人站出來為崇禎保衛(wèi)風雨飄搖的朝廷,王承恩義無反顧的站了出來,提督北京兵馬,保衛(wèi)他忠心了一生的崇禎帝。王承恩只是個太監(jiān),他根本沒有領兵打仗的能力和經驗,雖然王承恩兌現諾言奮力保衛(wèi)皇城,但是當時大明朝的內部基本上已經土崩瓦解了,軍心不齊,根本就沒有辦法抵抗的住來自李自成大軍的攻打。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的凌晨,崇禎帝知道他的大明江山保不住了,崇禎是個有骨氣的皇帝,他雖然不想死,但是也不怕死。為了不當亡國之君,在殺死了貴妃們和一眾兒女之后,他選擇在煤山上結束自己的生命。而這個時候依然追隨在他身邊的人只有王承恩,他跟著崇禎帝一起來到了煤山上,崇禎上吊前,遙望皇宮外的喊殺聲不斷,他無比悲憤地咬破手指,留下血書,“朕涼德貌躬,上干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此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發(fā)覆面,任賊分裂朕尸,毋傷百姓一人”。崇禎帝讓王承恩自行離開,他卻跪在地上發(fā)誓死也要追隨崇禎帝。果然,崇禎帝上吊自盡之后,王承恩沒有茍活于世。王承恩對崇禎皇帝三拜九叩首后在一塊石頭上寫下了忠君愛國四個字,然后便笑著義無反顧地吊死在歪脖子樹旁邊的海棠樹上。崇禎和王承恩死后第二天上午,李自成來到紫禁城內苑,下令全城搜查皇帝,“獻帝者賞萬金,封伯爵。匿者滅族。”當崇禎被發(fā)現時,已經是兩天后了,崇禎和王承恩的尸體早已被凍僵。
滿清打著“仰承天命,吊民伐罪”的旗號入主中原。清第一個皇帝順治在為崇禎皇帝發(fā)喪的同時為王承恩修墓立碑。并將他葬在崇禎皇帝思陵門外,讓他“守護”皇陵。順治皇帝即位,在為崇禎皇帝營建思陵時,也為王承恩修建了陵墓,為褒獎王承恩親自撰寫“貞臣為主,捐軀以從”的石碑立于墓前。到了康熙年間,康熙皇帝在思陵附近為王承恩豎碑立傳,以稱頌他護佑君主、不畏強敵的忠貞性格。
與明代諸多的宦官相比,王承恩的死要壯烈得多。在一個王朝覆亡之際,肯與君王一道殉國難,表現出強烈的忠貞性格,使他的死充滿了歷史的悲壯。
參考文獻
[1]?明史?王承恩傳?、《酌中志》
作者簡介
劉瀟(1985年),女,漢族,山東濟南,大學,單位:??淳W絡科技(山東)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方向:明史,??淳W絡科技(山東)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