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雪冰 周福良 劉達蔚
社會和諧是人類孜孜以求的核心價值,是構成中國夢的重要部分和內(nèi)容要求。精神文明建設是豐富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和時代進步的要求,其重要組成——理想信念教育自然成為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大連理工大學為例,在學校黨組織的領導下,學校團組織長期以來把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作為重要任務,致力于促進大學生身心和諧發(fā)展,為構建和諧校園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目前,大連理工大學各級團組織在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時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理想信念教育自身理論體系發(fā)展不和諧。首先,教育主客體的分離與對立?;诖筮B理工大學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學校團組織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形成了一種“講與聽”的固化模式,不和諧的分離關系使得理想信念教育淪為形式。其次,理想信念教育內(nèi)容、教育手段與方法滯后于時代,理論教育內(nèi)容不系統(tǒng)、枯燥乏味,尚未形成科學的理論指導。
理想信念教育與知識教育不和諧。兩者本應該是共享共融的關系,即理想信念教育納入知識教育體系,知識傳授要擔負著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根本的重任。但就目前而言,學校教育實踐過程中仍存在割裂現(xiàn)象。
理想信念教育重視程度與實效不和諧。大連理工大學始終將理想信念教育作為頭等大事來抓,但現(xiàn)實教育中仍存在偏形式化的問題;理論與實踐相脫節(jié),滯后的理論研究也制約著此項工作的有效開展,工作效果因此大打折扣。
注重教書與育人并重,構建德與知的和諧。高校團組織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依托于高質量的專業(yè)教育,因此,加強和改進理想信念教育必須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結合,構建德與知的和諧。大連理工大學堅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教育和教學過程的各個階段,并將其應用于課堂教學、課堂作業(yè)、教學考試、實踐活動各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成為崇德向善、誠實守信、熱愛集體、關心社會的合格公民。在此基礎上,學校團委積極開展“踐行初心使命”“傳承紅色基因”“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等社會實踐活動,豐富學生文化生活,滋養(yǎng)學生精神世界。
注重社團指導教師隊伍建設,構建教與學的和諧。高校社團指導教師在高校團組織進行理想信念教育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在指導教師的選拔、選聘過程中,標準和要求要不斷提高。以大連理工大學為例,不僅對社團指導教師有基本的條件要求,還會全方位考察其政治理論素養(yǎng)、核心業(yè)務能力。要始終堅持強化社團指導教師培訓工作,力爭補齊社團指導教師理論功底、專業(yè)素養(yǎng)的短板。
注重基層學習型團組織建設,構建知與行的和諧。大連理工大學以創(chuàng)建學習型團組織為目標,充實和完善理論學習制度。指導各團支部開展青年大學習、組織生活會、知識競賽等多項基層教育實踐活動,使理論學習常態(tài)化嚴肅起來;每月一次集體學習、熱點分析、心得分享、總結反思、志愿活動和支部共建。堅持“普遍發(fā)動與黨員帶頭相結合”“集中學習與多樣自主相結合”“氛圍營造與注重實效相結合”“學深學透與學以致用相結合”系列活動。同時重視實踐對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傳承,激勵大學生帶著疑問走出課堂、走進社會、了解社會,從客觀現(xiàn)實中得到知識的驗證和行為踐行,從而使得大學生在親身實踐體驗中進一步體會核心價值觀對個體成長的指導意義,激發(fā)他們對社會主義的認同心理。
〔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輔導員研究)《高校深入開展“四史”學習教育研究》(21JDSZ3016)及大連理工大學2019年校黨建課題一般項目《“互聯(lián)網(wǎng)+黨建”高校黨建創(chuàng)新模式研究——以大連理工大學為例》(DUTDJ1917)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