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蓮(學名:Durio zibethinus Murr),是赤道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著名的水果,被譽為“水果之王”,原產(chǎn)于馬來西亞半島和婆羅洲。榴蓮樹是一種常綠喬木,是熱帶地區(qū)最高的果樹。全世界共有兩百多種榴蓮,在東南亞國家種植較多。筆者通過對榴蓮的屬性、營養(yǎng)價值、氣味和傳說分別進行論述,為榴蓮的起源研究和現(xiàn)狀分析提供參考。
一、榴蓮的屬性和營養(yǎng)價值
榴蓮樹是一種錦葵目木棉科巨型的熱帶常綠喬木,樹干高達25-50m,是熱帶地區(qū)最高的果樹。每棵榴蓮樹每年可產(chǎn)八十多個榴蓮果,普通的榴蓮重約1-3kg,世界上最大的榴蓮重20多公斤。榴蓮樹遵循著物競天擇的生存法則,在榴蓮成熟季,高大的榴蓮樹能承受成百上千斤的榴蓮重量,較低矮的榴蓮樹因無法承受眾多果實下墜的超強度壓力而慘遭淘汰、死亡。榴蓮樹生長期較長,一般生長6-10年左右才會開花結(jié)果。成年的榴蓮樹每年結(jié)一到兩次果,果實從萌芽到成熟需要3個月。榴蓮的果實如排球大小,果殼十分堅實并密生三角形刺,果肉飽滿,肉色呈乳白色、淡黃色、橙色和紅色。
榴蓮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等,是一種營養(yǎng)密度高且均衡的熱帶水果,經(jīng)常吃榴蓮有助于強身健體。外國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榴蓮的果肉中α-胡蘿卜素和β-胡蘿卜素含量較高,而葉黃素和玉米黃質(zhì)含量較低。榴蓮熱量很高,根據(jù)《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2021)》顯示,健康成人每天的能量攝入量在1600-2400千卡之間,而一個榴蓮就大致占到推薦能量攝入的一半左右,因此,吃榴蓮時需要根據(jù)個人具體情況而定,三高和肥胖者應適當減少食用量,或者吃完榴蓮后適當減少對其他食物的攝入量,而腎功能不好者和糖尿病患者不適宜食用榴蓮。
二、榴蓮的特殊氣味
榴蓮俗稱麝香貓果,麝香類水果的共同點就是果實有一股過于濃郁的異味,其實那是一種果香,因為香到極致反而讓人們覺得無比難聞,這種特殊的“榴蓮味”是由120多種化合物相互作用而產(chǎn)生的。榴蓮的果肉含有大量硫化物,這些硫類化合物使榴蓮散發(fā)出刺鼻的味道。而榴蓮的果皮中含有酯類化合物,這些酯類化合物讓榴蓮聞起來有一股多種水果混合的味道。榴蓮散發(fā)出的強烈氣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為了吸引像老虎、山豬、紅毛猩猩、刺猬等對榴蓮有超級嗜好的動物食用,從而傳播種子,以達到“傳宗接代”的目的。因人的個體差異不同,所以人們對榴蓮的味道褒貶不一,進而導致其成為爭議性很大的水果。不少國家明令禁止將榴蓮帶上公交車、地鐵、火車和飛機上,也不允許在公眾場合食用榴蓮。
三、榴蓮的傳說
東南亞地區(qū)在早于史前時期就早已食用榴蓮,但在西方世界和中國,認識榴蓮的時間只有約600年。歐洲最早關于榴蓮的記載是由意大利旅行家尼科洛·達·康提于15世紀前往東南亞時紀錄下來的。葡萄牙醫(yī)學家加西亞·德奧爾塔在1563年出版的《印度香藥談》中描述了榴蓮在印度有藥用價值。明朝最著名的醫(yī)學家和藥學家李時珍在他的大成之作《本草綱目》中記載,“榴蓮可供藥用,味甘溫,無毒,主治暴痢和心腹冷氣”。
東南亞國家從古自今對榴蓮情有獨鐘,從未改變過。關于榴蓮名稱的來歷眾說紛紜,在東南亞國家也有著不同的美麗傳說。
傳說一:在泰國當?shù)赜芯涿裰V為“榴蓮出,紗籠脫”,意思是說當榴蓮成熟上市時,一些沒有零用錢的姑娘寧愿脫下裙紗籠當街賣掉也要飽吃一頓美味的榴蓮。相關的諺語還有“典紗籠,買榴蓮,榴蓮紅,衣箱空”和“當了老婆吃榴蓮”,可見榴蓮是多么受泰國嗜食者們的喜愛。
關于泰國榴蓮起源的傳說有三種。第一種說法,相傳榴蓮原產(chǎn)于馬來西亞,在大城王朝時期傳入泰國。榴梿的英文單詞為“Durian”,源于馬來語“Durian”,1580年左右首次使用。“Duri”在馬來語中的意思是“刺”,由于榴梿外殼滿是硬刺,故添加了后綴-an,改為名詞“Durian”。泰語中榴蓮的發(fā)音至今仍然沿用馬來語,屬同音同義不同形詞。第二種說法,公元1787年暹羅軍進攻緬甸時意圖奪取他懷,但始終無法攻克。在圍城期間,由于天氣和長途運輸?shù)仍驅(qū)е萝娭屑Z草匱乏,將官無奈只好命令士兵們四處尋找可食之物果腹。饑腸轆轆的士兵在林中苦苦尋覓了許久,終于在一棵高樹上找到了很多碩大、堅硬且有刺的果實。他們將果實采摘下來打開品嘗后,發(fā)現(xiàn)出奇的香甜可口,而這種果實就是榴蓮。后來一些官兵們回師曼谷時把榴蓮果核也隨身帶回,并種植在他們自己居住的房屋周圍。據(jù)說,早前在曼谷地區(qū),官兵后代家中的庭院里多長有100-150年樹齡的榴蓮樹,但由于1871年和1942年泰國先后發(fā)生兩次大洪災,這些榴蓮樹全部死亡殆盡,無一幸免。第三種說法,相傳在很久以前榴蓮是由往返于泰緬之間的商船傳入泰國南部,當時榴蓮是商人們通過商船從緬甸的他懷、瑪立和達瑙詩等地引進而來,隨后從泰國的素叻他尼府傳到曼谷等地。
傳說二: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地有這樣一個傳說,成熟的榴蓮在地上摔一下就是接受了成年禮,它們會變得更加成熟。因為榴蓮在摔的過程中感知到了自己的成熟,所以會變得更加美味。榴蓮成熟后會自然從樹上掉落,落在地上后會被果農(nóng)撿回去直接銷售。如果榴蓮是從樹上摘下來的,吃之前一定要在地上摔一下,模擬榴蓮掉在地上的狀態(tài),這是因為榴蓮受到震蕩后會傳達給果肉一個成熟的信號,內(nèi)部果肉收到這個信號后才會開始自然發(fā)酵,這種奇妙的轉(zhuǎn)變會在短短3分鐘內(nèi)完成。經(jīng)過發(fā)酵的榴蓮,果肉會變得軟糯香甜,口感絲滑,十分純正?,F(xiàn)今榴蓮聞名世界,大部分榴蓮果會在未落地前被果農(nóng)采摘下來運往世界各地售賣。正是因為缺少了掉在地上摔一下這一步,榴蓮的果肉才未完全發(fā)酵,在遠距離運輸過程中才能得以保存比較長的一段時間。
此外,吃完榴蓮后,手上、嘴巴也會殘留榴蓮的味道,強烈的氣味會給自己和周圍人帶來不小的困擾。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人們會將榴蓮殼泡入清水中,取榴蓮殼水洗手或漱口,以去除榴蓮殘留的味道。
作者簡介:郭朕,男,漢族,黑龍江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人力資源管理、東方文學、外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