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是一個怎樣的機緣讓您接觸并開始生態(tài)攝影這條道路?與其他題材相比,自然生態(tài)攝影的特點及魅力有哪些?
A:退休后,我選擇了攝影來伴隨我的老年生活。遼寧是多種候鳥遷徙的通道和棲息地,有記錄的鳥類有383種,其中重點保護鳥類有71種。每年春秋兩季攝影愛好者像趕場一樣,今天在盤錦海灘,明天又到了鴨綠江口,跟隨候鳥的腳步全身心投入到豐富多彩的大自然懷抱。我從事農業(yè)農村工作多年,對野外環(huán)境有一種親近感,野生鳥類那優(yōu)美的體態(tài)、絢爛的羽毛、自由翱翔于藍天的身姿深深吸引了我,從此我的攝影活動以野外拍鳥為多。
生態(tài)攝影是為講述生物與環(huán)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而進行的攝影,其核心是真、善、美。即環(huán)境場景和被攝對象要真實,要心存對大自然和生命的敬畏、懷著欣賞與感激的心情對待野生動物,要遵從其生活習性,在完全自然狀態(tài)下完成拍攝。在此基礎上努力拍出知識性與藝術性俱佳的、被人接受的好片子。
回歸自然是人的天性,野外活動鍛煉身體,藝術創(chuàng)作陶冶情操。拍鳥的魅力在于對未知的探索,很多時候你完全不知道那美麗的精靈下一個動作是什么,特別是當你拍到一種從未見過的鳥的時候,那種驚喜、那種愉悅無以言表。此外作為人類朋友的野生鳥類,某些習性與人的情感有相通之處,比如雌雄相戀、親鳥育雛等活動,常常表現(xiàn)出人性的光輝,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這一切都令人神往、令人著迷,常常讓人欲罷不能。
Q2:野外拍攝,氣候、環(huán)境等不可控因素比比皆是,拍攝難度隨之增加,在您看來,拍攝過程中最大的挑戰(zhàn)是什么?
A:野外攝影困難很多,大風、低溫、沼澤、荊棘、成群的蚊子等等,這些困難都可以克服,我認為最大的挑戰(zhàn)是安全距離問題。所謂安全距離是鳥類因威脅而逃避的底線距離,亦稱驚飛距離。拍孵化期的鳥相對容易,只要做好隱蔽,安靜等候就可以了,難點在于拍攝遷徙途中的鳥類,它們居無定所、來去無時,經(jīng)??嗫嗯芰艘惶煲才牟坏揭粡埨硐氲钠印_@種情況下就要本著越追越遠、越等越近的原則,耐住寂寞靜靜守候,這種守株待兔似的攝影,對有些鳥來說,如丹頂鶴,拍到是幸運,拍不到是常態(tài)。
生態(tài)攝影無捷徑可走,唯一不變的是永遠求“真”求“善”,要把功夫下在鏡頭以外,要明確拍鳥的目的,熟悉季節(jié)天象、鳥的習性,掌握不同鳥類的拍攝技巧。
Q3:不斷有媒體曝光,某些自然生態(tài)攝影師,作品涉嫌擺布甚至是虐待動物,以期降低拍攝難度達到拍攝效果,對于這種現(xiàn)象您有什么看法?
A:這種人不可稱為生態(tài)攝影師。一些人為拍攝唯美片子,片面追求畫面干凈、生命靈動、背景虛化,采用擺拍、移巢、驅車追逐等手段,常常造成鳥類恐懼,輕則影響育雛,嚴重的使親鳥棄巢或雛鳥死亡。這種行為是違背生態(tài)道德的,偏離了生態(tài)攝影的本質,理應受到全社會的譴責。以尊重野生動物為前提,“鳥類的利益高于攝影”,這是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等幾家機構聯(lián)合發(fā)布的《中國野生鳥類攝影行為規(guī)范倡議》中的第一條,應作為所有攝影人的道德規(guī)范。
與此相關的還有生態(tài)攝影賽事的評價標準問題。一定要正本清源,決不能將違反生態(tài)倫理的所謂唯美片子評為獲獎作品,這樣做的影響是惡劣的,導向是災難性的。
Q4:攝影總是繞不開器材這個話題,您對于生態(tài)攝影、對于裝備有哪些要求?
A:生態(tài)攝影不同于追求唯美的沙龍攝影,是以場景真實為基礎,以傳播知識為手段來反映物種與環(huán)境間的相互關系。在器材和裝備方面要滿足野外攝影的一些環(huán)境要求:一是被攝體較遠、守候時間長,為保證“安全距離”有時在掩體里拍,有時躲在車里拍;二是為保證拍到轉瞬即逝的動作必須高速連拍;三是在樹林里、葦塘里、海灘上拍鳥,有時有水、有大風,秋冬季溫度較低時電池耗電較快等,針對這些特點,對器材和裝備方面不要求多好但必須夠用。400毫米以上的長焦是必不可少的,有條件的應配裝短焦頭的備用相機,以備長焦爆框時用,要準備足夠的高速存儲卡、電池,此外結實的三腳架、帳篷、蚊香、水靴、馬扎也是必不可少的。
Q5:有人說“自然生態(tài)攝影絕非是一種狩獵式的攝影,而是可以讓鏡頭兩端的生物獲得交流與互動的機會”,如伺理解這句話?
A:這個問題有哲學味道,我有些體會。我在鏡頭這端的掩體里,鳥兒在鏡頭那端展開雙翅安靜的上下翻飛、毛茸茸的雛鳥歡叫著等待親鳥喂食,每逢此時我就常常有恍惚的感覺:這個世界是我們的還是鳥的?遼寧朝陽地區(qū)第一只鳥飛起的時候人類在哪呢?如果沒有這些美麗的精靈這個世界會是什么樣子?通過多次交流與互動我懂得了,鏡頭兩端的生物地位是平等的,目標是一致的,家園是同一的,我們是地球生命共同體。這種交流對鳥來說是安詳與愜意,對人來說是尊重與思考,人與鳥同為自然之子.各有其生活空間,缺了哪一方自然界都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災難性的。這就是人鳥交流的最終結論。
Q6:對于熱愛自然生態(tài)攝影的初學者而言,您有什么拍攝上的建議或者經(jīng)驗分享?
A:生態(tài)攝影要解決攝影觀念問題,首先問自己什么樣的作品才是有價值的}如何通過畫面講述生物的知識和故事?我的體會是:
第一,敬畏生命遠離傷害,盡量避免直接或間接打擾野生動物,努力拍攝不經(jīng)過任何人為干擾、保持生態(tài)關系原真性的野生動物。
第二,拍攝時不聚眾、不扎堆。
第三,不刻意追求干凈背景,拍攝野生動物有遮擋物是常態(tài),很干凈的畫面是特例。
第四,后期要適度,不可不做不可多做,不刻意追求唯美,超越唯美的片子才是生態(tài)攝影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