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在海洋魚類當中,海馬具有獨特的外形:彎曲的頸子、長長的口鼻頭部,看起來跟馬相似,加上沒有尾鰭,導(dǎo)致它是地球上行動最慢的泳者。由于游不快,海馬一般生活于沿岸帶,以卷曲的尾部攀附在海藻或其他水生植物之上。所有的海洋生物都喜歡吃橈足生物,海馬也不例外。不過,為了躲避天敵捕食,橈足生物們在千百年的演化中,已經(jīng)獲得了一種令人贊嘆的逃生本領(lǐng)。它們對于掠食者靠近時產(chǎn)生的水紋波動極為敏感,一旦偵知敵人靠近,便會以每秒超過它們身長500倍的行進速度逃離。相形之下,以奔馳速度著稱的獵豹每秒的行進速度也不過是其身長的30倍。在一般人看來,海馬要想捕食到橈足生物,完全是癡心妄想。
科學家們通過長期觀察卻發(fā)現(xiàn),海馬竟是捕捉橈足類生物的“高手”,這是什么原因呢?
原來,奧秘就在于一個“慢”字。
當海馬偷偷靠近獵物時,由于動作緩慢,口鼻附近的水紋幾乎不動,一旦挨近對方,海馬就會以弓形的頸子當彈簧,扭動頭部朝前捕捉獵物,往往一擊而中,“偷襲”的成功率超過90%。
行動過于遲緩,這不能不說是海馬與生俱來的一大弱點。但是,恰恰利用這一弱點,海馬成功捕捉到了逃逸速度驚人的橈足生物,練就了一套令人折服的“慢”殺技,從而在嚴酷的環(huán)境中生存下來,讓人不得不慨嘆大自然的神奇。
不因自身的弱點而自卑自棄,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藏智若愚,大巧若拙,以靜制動,善于將弱點轉(zhuǎn)化為優(yōu)點,這是海馬的生存之道。
從前,有一個海島,島上有很多沉積多年的大顆珍珠,可誰也無法接近這個海島,只有棲息在海岸附近的海鳥能飛過去。很多人慕名前來,帶著槍支,捕殺飛回岸邊的海鳥。因為海鳥白天會飛到島上去吃珍珠。
時間長了,海鳥漸漸地滅絕,剩下的幾只也過得膽戰(zhàn)心驚。只要一聽到人的聲音,看到人的蹤影,就會早早逃走。
后來,來了一個商人。他在海岸附近買下大片樹林,并在樹林周圍安上柵欄,不讓閑雜人走進他的樹林。同時,他嚴厲告誡他的仆人,不許去樹林里捕捉或驅(qū)趕海鳥,更不許放槍。
當海岸其他地方的槍聲一響,就會有海鳥在驚慌逃竄中不經(jīng)意間闖進他的樹林。時間一長,海鳥漸漸地留在他的樹林里棲息。等海鳥在他的樹林里逐漸安定下來以后,他開始用各種糧食、果實等做成味道鮮美的食物,撒給這些海鳥吃。海鳥貪吃,吃得很飽,就把肚中的珍珠全部拉了出來。日復(fù)一日,這個商人成了大富翁。
在對待同一問題,人與人思維不同,不同的思維方式會導(dǎo)致不同的結(jié)果。用槍口對準海鳥來獲取珍珠的做法無異于殺雞取卵,而給海鳥一片棲息之地,才是長久之道。
春秋時期,曾經(jīng)強大的紀國滅亡了,齊景公路過舊時的紀國,特意去看了看,那里瓦礫遍地,野草叢生,一片破敗荒涼的景象。
臨走前,一個侍從從遠處的廢墟里撿到一只金壺,獻給齊景公。
齊景公接過金壺,打開壺蓋,往里邊一看,發(fā)現(xiàn)壺中刻著兩句銘文:“食魚無反,勿乘駑馬”。齊景公大聲讀了出來,解釋道:“‘食魚無反,是討厭魚的腥味,就不把魚翻過來繼續(xù)吃;‘勿乘駑馬,是討厭劣馬跑得不快、不遠?!?/p>
這時,宰相晏嬰說:“大王差矣,臣以為不是這個意思?!?/p>
“那你說是什么意思?”
晏嬰回答:“‘食魚無反,是留著魚的下一面不吃,為的是不要耗盡民力;‘勿乘駑馬,是告誡君王不要把無德無才的大臣安置在身邊。”
齊景公不信:“紀國既然有這么好的銘文,為何還會滅亡?”
晏嬰說:“因為好的制度和思想,君王應(yīng)該牢記在心并加以實施,讓民眾感覺到,如此才會有希望;而不是刻在金壺里,讓它變得暗淡無光、華而不實?!?/p>
齊景公聽罷,點頭稱贊。
好的東西不用,再好也是擺設(shè),只有付諸實踐才會有效果。
(摘自《管理智慧與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