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新的征程上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本文從持續(xù)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相結合視域出發(fā),提出了高校推進文化育人工程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文化育人;政治方向
[作者簡介]賈增歲(1963-),男,河北石家莊人,河北政法職業(yè)學院基礎部主任,研究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學、基礎教育學、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 D64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21)10-0067-02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新的征程上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①深刻反映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地位和作用的全新認識,極大拓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豐富內涵。高等學校擔負著文化育人的職責,理應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方面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深入推動文化育人工程。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勝利的根本保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以來,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時期。1938年,毛澤東正式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并指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②毛澤東思想的形成主要是解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問題,回答了當時在“中國這樣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怎樣革命,革命后建立一個什么樣的國家以及革命勝利后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問題”。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所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fā)展。這些經過實踐檢驗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被寫進了黨章,主要回答了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所形成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研究成果,“不僅立足中國,指導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實踐,還放眼世界,為解決人類發(fā)展的世界性難題貢獻著中國力量和中國智慧”。④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史,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并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勝利的根本保障,什么時候如果不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犯“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的錯誤,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yè)就會遭受挫折和失敗。
二、持續(xù)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的靈魂,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的許多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相融相通。習近平十分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習近平在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fā)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要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豐富滋養(yǎng)”;“講清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ōu)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fā)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⑤這“四個講清楚”概括起來就是要“講清楚中國的歷史和國情、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和當代中國的發(fā)展道路,其核心就是要講清楚中特色社會主義道路”。⑥他與“四個自信”是一脈相承的,是黨偉大實踐的高度總結。
習近平的這四個講清楚,既為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指明了方向,又為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明確了路徑。⑦
黨的百年歷史充分表明,黨是馬克思主義的忠實繼承者和成功實踐者,也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成功弘揚者。在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歷史進程中,必須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結合新的實踐不斷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從而更好地把中華民族的價值共識、精神追求、政治智慧、歷史經驗寓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之中,也更好地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開放性寓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
三、深入推進文化育人工程。高等學校擔負著培根鑄魂,培養(yǎng)學生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使命光榮,責任重大。高校作為負責傳統文化精粹課的教學管理部門,要以習近平“七一”重要講話為指引,發(fā)揮文化育人的職責和使命,抓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進工程,努力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在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上,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主體意識,強化文化自信和文化擔當。修訂各門課程的課程標準,將習近平“七一”重要講話內容作為重要的思政元素納入課程思政內容,并有機融入課堂教學之中。認真落實國家教材委員會關于印發(f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指南》的通知要求,結合巡視整改工作和黨史學習教育,在教材修訂和編寫過程中,及時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關于優(yōu)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個自信”的重要論述融入教材之中,全面提升課程教材鑄魂育人功能,教育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強國志、愛國情、報國行自覺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之中。
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高校培根鑄魂的基礎,弘揚中華美育精神,開足開好包括中國文化精粹在內的人文素養(yǎng)課程、美育課程,使廣大青年學生在傳統文化學習的過程中觸摸中華文化脈絡,汲取中華文化的精髓。持續(xù)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傳統戲曲進校園、非遺傳承項目進校園的活動,增強廣大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情感認知和傳承自覺。
將高校第二課堂作為文化育人的有效載體,充分利用美術、書法、音樂等藝術社團,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興趣,提升學生的藝術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專長。以大學生藝術團、黃蜂微視等校園藝術社團為依托,組織校園歌曲、舞蹈、舞臺劇、影視作品、學生景觀設計作品、實習寫生作品的創(chuàng)作、展覽、展演,組織舉辦校園書畫大賽、經典誦讀大賽、校園歌舞大賽、心理劇展演大賽,營造格調高雅、富有美感、充滿朝氣的校園文化。充分利用學院特聘藝術教授的資源,開展大師文化育人工程,開展書法繪畫的技能培訓,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yǎng)。
[注釋]
①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2.
②③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④鄧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邏輯、實踐歷程及基本經驗[J].中共南昌市委黨校學報,2021(4).
⑤習近平.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光明日報,2013-08-21(1).
⑥楊增崠.“四個講清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著力點[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5(1).
⑦王海霞.習近平意識形態(tài)教育理論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