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阿潭
我們常說,人要先學會愛自己。那么究竟怎樣做才是愛自己的表現(xiàn)呢?愛自己不是對于他人的攻擊與否定;愛自己也不是肆意妄為、自私自利?!皭圩约骸笨梢詮囊韵聨讉€方面開始做起:
首先,要對自己的身心狀態(tài)有一個主動的覺察。就像關注自己身體部分的某些傷痛與疲勞一樣,我們也要及時地覺察自己的內心是否有低落、壓抑和極端消極情緒的存在,并且是否持續(xù)的時間較長。在此基礎上,要及時地采取干預措施,進行自我疏導或尋求幫助。
其次,尋找自己內在的精神寄托。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當我們還沒有進化和強大到可以完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希望大家在內心深處至少保留一塊精神寄托的部分,它可以是來自于人際關系的支撐,比如說與父母、好友、老師、同學之間的情感連接,也可以是與自己內心的熱愛所共處,如喜愛的運動、一本念念不忘的好書或者是與未來有關的夢想。這些精神的寄托可以讓我們更加有勇氣去面對現(xiàn)實中的困難與挑戰(zhàn)。
第三,學會將自己的意識和感受表達出來。神經(jīng)科學家的研究表明,我們的大腦皮層可以加工兩種刺激,一類是現(xiàn)實的、具體的刺激,如聲、光、電,稱為第一信號系統(tǒng);另一類是抽象化的刺激,即語言文字包括一些有特殊意義的符號,被稱為第二信號系統(tǒng)。而這個第二信號系統(tǒng),就是人類所特有的。我們有別于動植物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掌握了系統(tǒng)化的語言,基于此,我們的文明才可以代代相傳,如此多經(jīng)典文學著作以及藝術瑰寶可以流傳下來,前輩的意識通過文字符號傳達到我們這一輩。而這些,實際上都是我們內心世界向外的一個傳遞和表達。
當你的大腦有一些雜亂的、被壓抑的感受和意識時,常常會感到混亂與無助。所以這時候可以通過語言、無論是書面的還是口頭的,文學的還是藝術的方式,去向外表達。這種表達不僅可以起到內外信息的一個交流的作用,還能夠讓自己慢慢地獲得對自我意識的主動控制感,而不是被一些無意識的本能沖動所控制。
最后,停止自責與恐懼,學會與“問題”共處。我們都有一個常識,就是你做試卷的時候可能不是每一道都能解得出來,人生也是一樣,可能不是所有問題都可以完美解決。所以當出現(xiàn)問題困擾的時候,不要先著急責備自己。要明白這一點,即今天解決不了的問題,不代表明天解決不了;自己一個人解決不了的問題,不代表與他人合作時解決不了。就算暫時解決不了也沒有關系,我們可以想象,把這個問題當作是與我們平等的同伴,學會與它相處,了解它的出現(xiàn)是在提示我們內心有哪些需要未被滿足;而不是把這個問題想象成一個巨大的怪獸,然后被它所控制和吞噬。
在我上高中的時候,會開始去想這樣一個問題,就是“生命的意義”是什么?我想很多同學可能跟我也一樣。如果簡單地去做一個判斷題,即“生命究竟是有意義,還是沒有意義的?”,那很難找到一個答案,因為正反兩面都可以說得通。后來讀到了弗蘭克爾的《追尋生命的意義》一書,他在書中寫道,“人們不必問自己,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么,而必須認識到,自己才是被生命詰問的人。”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意義。無論每個人生命初期狀態(tài)如何,甚至處于苦難之中,都可以在此基礎上由自己主動構建屬于自己生命的意義。
編輯/王語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