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昭存
沒有苦難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何為苦難?十八歲攀不過的高墻,八十歲渡不回的江,一切尖銳的、悲愴的,都是苦難。
苦難是藝術(shù)的溫床,藝術(shù)家們在苦難中成就自我。梵高熱烈灼目的《向日葵》,貝多芬扼住命運咽喉的九部交響樂,杜甫顛沛流離的“三吏三別”,李煜國破家亡后的千古詞作……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慷慨激昂地寫道:“唯有作為審美現(xiàn)象,世界之此在才是合理的。”誠然,生活本身就是藝術(shù)品,但在我看來,唯有經(jīng)歷苦難打磨的藝術(shù)品才有可能流芳百世。因為這世上絕大多數(shù)人對一帆風順的生活都難有共感,唯有被忠實記錄的苦難,看似各自大相徑庭,卻能讓每一個漂泊者都在此找到走過的路。無數(shù)來自個體的悲慟匯聚成振聾發(fā)聵的巨響,激蕩似曾相識或截然不同的靈魂,指引他們來到苦苦求索的原鄉(xiāng)。曹文軒在《追隨永恒》中指出,真實的苦難無論在什么年代都能使人感動,這就是苦難藝術(shù)本真的力量,是粉飾太平的靡靡之音所不能及的。
苦難是真理的前奏,哲學家們在苦難中感悟真理。沒有苦難的磨礪,即使是最淺顯的真理也難以證明其顛撲不破。神說,要有光,于是蘇格拉底站出來了,他說“無知即罪惡”,自此石破天驚,混沌初開。此后,無數(shù)先哲追隨他的腳步,在求索真理的路上前赴后繼。這條路似乎永遠走不到盡頭,荊棘叢生,坎坷遍地,然而就在這一次又一次看似徒勞無功的犧牲中,真理的輪廓也愈來愈清晰。終于,1848年,馬克思主義誕生。若沒有馬克思和恩格斯窮困中的堅守,沒有無名烈士血與肉鋪陳的坦途,偉大的科學社會主義又怎能沖破資本主義的重重封鎖,一往無前?路漫漫其修遠兮,苦難和真理同樣永恒,時間會證明。
我不歌頌苦難,但它確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正如沒有起伏的小說讀來味同嚼蠟,沒有苦難的生命也使人興味索然?!拔ㄓ辛鬟^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響”,生活的樂趣不就在于翻山越嶺后的柳暗花明嗎?來吧,沒有逆境的人生太無趣了,去做那與風車搏斗的堂·吉訶德,縱然終將疲憊無力,也要用傷痕累累的雙手,去摘那遙不可及的星!
【點評】
本文作者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點題的同時引出下面兩個分論點的論述。文章結(jié)構(gòu)簡潔明了,觀點論述引經(jīng)據(jù)典,可見作者豐富的語料閱讀儲備和靈活的應(yīng)用能力。
文章最后以退為進,進一步強調(diào)自己的觀點,再次點題。
(指導教師 嚴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