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鑒
1950年代我出生在北京西郊的燕園,熱愛北京,一直以謳歌北京作為我終生目標,要達到這個目的,自然離不開北京史籍。我用幾十年時間考察北京城、郊文物古跡,撰寫《丈量北京》一書30余萬字(待出版),北京考古協(xié)會原會長齊心教授為這本書寫了非常中肯的序言。這部傾盡心血所著的書離不開我珍藏的這些北京史籍。
我想向與我一樣懷有北京情結的朋友們,介紹一些北京史籍。相信這些書籍可以為大家了解北京提供豐富的知識。
此書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刻版出書。它是最大最全的關于北京歷史、地理、城坊、宮殿、名勝等的資料選輯。這部書對我?guī)椭艽螅诳疾爝^程中,我發(fā)現這部書中有些地方記載與實物不符,甚至香山法海寺著名的兩通康熙五年巨碑,大清康熙五年(1666年)歲在丙午春叁月吉日立的石碑,左邊為“勅賜萬安山法海禪寺十方碑”,右側為“御賜法海禪寺碑記”,如此重要的清初敕建寺廟,并沒有收錄到北京這部巨著之中,實在遺憾。
《帝京景物略》是北京歷史上一部重要著作,明崇禎八年(1635年)刊印。劉侗、于奕正合著。作者在序中首先陳述了北京的重要地位,認為定都洛陽不如長安,長安不如北京。以后關于北京風土景物之書,大多以此為藍本,多被引用或轉載,成為范本或圭臬。《養(yǎng)吉齋叢錄》作者吳振棫(1792-1871),在清翰林院供職多年,又長期任封疆大吏,故見識廣博,諳熟清朝典章制度,為這部書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明通鑒》是夏燮費時20年之力作,最大的特點是取材廣博,資料豐富。作者因不滿當時記載頗失其真的官修《明實錄》《清實錄》《明會典》等主要官修史籍,于是搜羅野史、文集、奏議、說部等達數百種史料而作。最為可貴的是,他在書中敢于引錄禁書。此書補遺糾繆,啟迪后學,為時人所重,是記有明一代不可多得的好書。
《天府廣記》由孫承澤(1592-1676)著,這部書以北京為主題,全面輯錄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太史公曰:“夫燕亦渤碣之間一都會也,南通齊楚,北達朔方,西界云中,東綰朝鮮,誠天府之國也?!薄跺吩R略》是18世紀清人吳長元(乾隆年間久住北京)編著的一部記載北京史地沿革和名勝古跡的書。仁和吳君太初,久客都下,雅才洽聞,公卿士大夫爭招致讎校藝文,益充拓其識。
中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記載了清朝歷史的正史。全書536 卷,上起1616 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至1912 年清朝滅亡,共296 年的歷史。這部大書由中華書局1998 年出版,僅印萬套,四大本一箱。
金受申先生是研究北京民俗和北京社會史的著名學者,從1938 年到1945 年,先生曾在《立言畫刊》上開辟了“北京通”欄目,先后出刊200 余期,影響極大。他曾說道:“所以我的‘北京通,便是給北京的一切作個記錄?!侗本┩ā匪勏M文化,包括春夏秋冬、吃喝玩樂、婚喪嫁娶、五行八作諸多方面,全面、細致,可以說是老北京人的一種民風。”
北京地區(qū)方志,130 卷。清張之洞、繆荃孫總纂。成書于光緒十一年(1885年)。是書歷時8 年,多方核對的文獻典籍,跋山涉水實地察訪,詢問故老,敦請考證,務盡其能,是北京地區(qū)歷史上一部內容很豐富的志書。
《舊都文物略》是民國時期關于北京史的一部重要著作。《舊都文物略》分13 部分,凡舊日帝王所居處游幸名僧所宅,藏貞魂毅魄所托,寄畸士幽人所詠歌。此書之所以重要不僅照片照得一絲不茍,且清晰完整,文字說明也下了苦功,因是研究北京史不可或缺的書。
《薝曝雜記》作者是趙翼(1727~1749),乾隆二十年(1755年),任內閣中書,第二年任軍機章京,頗受大學士傅恒、汪由敦倚重?!端U曝雜記》卷一、卷二是作者在京城這段時期所經歷的記錄。《竹葉亭雜記》作者姚元之,生于1776 年。這部不足10 萬字的筆記,卷一卷二主要記述當朝掌故、禮儀制度。從中我們可以窺見科舉考試的場面、宦海仕途的風云。
《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京師坊巷志稿》,這兩部書對于研究北京歷史非常有價值。《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為明嘉靖朝張爵著?!拔页勺嫖幕实圻w都于此,以統(tǒng)萬邦,而撫四夷,為萬世不拔之鴻基。予見公署所載五城坊巷必錄之,遇時俗相傳京師胡同亦書之,取其大小遠近,采葺成編,名曰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又為總圖于首,披圖而觀,京師之廣,古今之跡,了然于目,視如指掌?!薄毒煼幌镏靖濉穭t是清光緒年間朱一新所著。
清·崇彝著,是一部記載清道光、咸豐以來,直到1930 年代北京的掌故舊聞的筆記,內容涉及朝野的各個方面,舉凡帝系宗支、政局典制、園林第宅、寺廟古跡、節(jié)令游覽、里巷瑣聞、市井風俗、人物軼事,均有所敘述。
北京的歷史悠久,北京的風物與傳說是以街談巷語的形式傳播在北京人的口耳之間,往往有不同的說法,但匯集起來卻構成了絢麗多彩的北京傳說之海……
鄧拓在《自序》中說:”我們生在這樣偉大的時代,活動在祖先血汗灑遍的燕山地區(qū)……”《燕京春秋》卷頭語中說:北京城悠久的歷史,從周武王克商,封召公奭于燕算起,至今已有3000 多年了。先秦時代,古燕國就是一個強大的諸侯國。從秦漢到隋的千余年中,薊城是連接我國華北和東北兩大地區(qū)的軍事要沖和貿易中心。遼金兩個王朝先后在這里建立陪都和國都,促使古代薊城逐步向全國統(tǒng)治中心過渡。元明清北京作為全國統(tǒng)一政權的首都,始終是中國最大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王燦熾編制《北京歷代建置表》,時間跨3000 余年。
1985~1992 年燕山出版社創(chuàng)辦了《燕都》雜志,這是專門介紹北京歷史文物、人文掌故和社會生活的刊物,后因經費不足???。將《燕都》中的好文分門別類輯成老北京系列叢書,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我要向大家推薦的是翟鴻起著《北京的街頭巷尾》、王德恒著《北京的皇陵與王墳》。這兩書的作者都是我的老朋友,翟鴻起先生是北京謎語大家,曾主持多年春節(jié)猜謎活動,出版多本關于《謎語》的書?!侗本┑慕诸^巷尾》是他耳濡目染、浸淫一生的老北京情懷:“書中所寫的藝人、工匠、小販、乞丐及街頭小吃,都是在我幼時居住的街巷中和商店門前親眼所見的。尤其是那小販的叫賣聲,還能模仿得繪聲繪色,那時的街巷里,每天從早到晚,小販們像走馬燈似的絡繹不絕,而且一年四季時令各異,那名目繁多、色彩斑斕、形狀不同、味道特殊的小吃,都曾經品嘗過?!蓖醯潞阒侗本┑幕柿昱c王墳》介紹了金代北京的金代皇陵,我先后十幾次考察金陵,撰寫《北京的金陵》并發(fā)表在《北京晚報》:朋友您知道北京的大型皇家陵寢嗎?您肯定不加思索地告訴我——昌平明十三陵,您說的沒錯,但是您知道北京還有一座比明十三陵早250 余年的大型皇家陵寢嗎?它就是坐落在北京大房山云峰山(又稱九龍山)下,埋葬有17 位皇帝的金陵。這些記載老北京的史籍,使我受益匪淺。我的人生與北京息息相關,我的生命打有北京深深的印跡,我對北京懷有無限眷戀之情,這種難以割舍的情懷是揮之不去的,它深深根植在我心靈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