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凱
“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蔽覀兌贾缾劭梢宰虧櫺奶?,讓感動常在,讓奇跡發(fā)生。愛,是每個人都需要的精神營養(yǎng)品。作為小學教師,我們接過的是家長交給我們的那一雙雙稚嫩的小手,從此,我們成為學生成長道路的引領者。筆者常常在思考:面對家長渴望的眼神時,我們要教給學生什么呢?學生最需要的是什么呢?
當前,許多教師都有這樣的感觸:現(xiàn)在的學生真的是越來越難教了,跟我們小時候那真是天差地別呀。縱觀現(xiàn)在的學生,我們不得不承認時代的巨變,不少學生還是獨生子女,從小生活在倍受寵愛的環(huán)境里,成了家中的“天之驕子”。有的家長對孩子的優(yōu)點溢美有加,對缺點卻視而不見,有的家長甚至愛屋及烏,孩子的缺點在他們的眼里竟成了優(yōu)點,往往一笑了之;有的家長更是自認沒有能力管束好孩子,只任憑他們愛怎樣就怎樣。結果就是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養(yǎng)成了許多不良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如,懶惰、說謊、頂嘴等。今年,筆者所任教的三(2)班也存在不少有不良習慣的學生。如何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常常縈繞在筆者的腦海中。筆者想到了“以愛育愛”,那就是用教師的關愛行動孕育、激發(fā)學生心中的愛,讓學生健康成長。
一、以愛育愛,讓學生學會欣賞自己
一個人只有充分地自我接納,懂得欣賞自己,才能有良好的自我感覺,才能自信地與人交往,出色地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和潛力。剛接到三(2)班的時候,筆者發(fā)現(xiàn)這群學生在課堂上很少舉手發(fā)言,提問的時候總是把頭低下,生怕教師叫到自己。筆者明顯感覺到學生們是缺乏發(fā)言的積極性。課后,筆者與學生交流后,才知道原來學生們害怕自己回答錯誤會招來同學們的嘲笑才不敢舉手發(fā)言。為此,筆者在班會課就這個問題跟學生們進行了立體分析、討論。首先,筆者讓學生明白學生真正的意義在于學習,學習就難免會有出錯,能不能因為害怕出錯就不學習了呢?接著,筆者讓學生知道學習的方法在于勤學苦練,“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口若懸河的本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就的,它源于平時的大膽實踐。最后,筆者讓學生知道當他站起來回答問題的時候是教師和同學們最欣賞他的時候,對和錯已經無關緊要了,因為此時的他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在筆者強有力的精神引力下,學生們開始轉變了,課堂上發(fā)言的學生驟然增多,課堂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此后,筆者會利用口語交際課的時間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優(yōu)點和長處,鼓勵他們多參與學校的各項比賽活動。最終,這群看似不起眼的學生竟然在多項賽事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二、以愛育愛,讓學生學會尊重他人
在班級管理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在同學回答問題的時候,自己也不停地在說;教師說拿個本子出來,下面的學生就開始打開嘴巴,你一句我一句地說開來,整個教室要吵鬧一陣子;在同學回答問題出錯的時候總像一把利劍般直指別人的痛處,得理不饒人;與同學發(fā)生矛盾的時候總是先指責對方……類似的情況真的難以計算。其實,每個班級里都存在一些調皮的學生,缺乏自律性的他們常常讓教師們感到棘手,因為在他們的“煽動”下,總會讓班級吵亂不斷。作為教師,我們不能排斥他們,也不能使用簡單而粗暴的方式來處理問題。雖然屢教不改的學生是不太受人歡迎的,但深入分析學生之所以調皮搗蛋,那是因為他們還不懂得尊重他人,甚至缺乏尊重他人的意識。所以,我們需要做的是盡力幫助他們提高意識并糾正錯誤,為學生分析調皮搗蛋所帶來的種種不良后果,更要直接切入讓學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并不能給身邊的人帶來快樂,學生會一點一點地改正過來。我們班有個叫小葉的學生,他非常聰明,也樂于幫助班級做值日工作,但是他那張關不住的嘴巴常常讓筆者頭痛不已。筆者下決心要改變他這種壞習慣。筆者常常找他聊天,在聊天中肯定他的優(yōu)點,也讓他直面自己的缺點。一段時間下來,他慢慢理解了教師的心意,逐漸改變了不好的習慣,目前仍在改進當中。
三、以愛育愛,讓教師不斷提升教育本領
多數(shù)學生喜歡表揚,不喜歡批評。當學生犯了錯誤受到教師批評時,不會從自身去找原因,反而一味地怨恨教師,認為教師對自己存有偏見,覺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甚至因此對教師產生了強烈的抵觸情緒,會出現(xiàn)一些十分幼稚的舉動。這時,教師若是為了樹立權威,因為學生的一點過錯,就與學生“硬碰硬”,則會激起學生進一步的叛逆行為,即使筋疲力盡,也不會有好的效果。反之,我們若是真正地關愛學生,從他們成長的角度出發(fā),從內心里去理解他們,大度地寬容學生的各種幼稚舉動的話,學生過后冷靜下來,經過反思,反而更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逼迫自己認真去改正,達到教育的目的。
四、以愛育愛,讓家長與教師同步
關愛孩子,我們需要家長的大力配合。筆者常常利用課余時間與家長溝通交流,讓家長關注孩子在學校的表現(xiàn)情況,同時筆者也可以得知孩子在家的舉動。當然與家長溝通,筆者并不拘泥于互相了解孩子的情況,更多的是與家長共同探討如何教育孩子的方法,讓家長與筆者同步。
教育有法卻教無定法,在教育學生的問題上,只有不斷探索,才能使教育之路滿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