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華
我國《民法典》確立了“好意同乘受損害時,減輕供乘人賠償責任”的一般原則,但好意同乘原則有例外規(guī)定——如果供乘人有重大過失,那么就不能減輕其賠償責任。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七條規(guī)定:“非營運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無償搭乘人損害,屬于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應(yīng)當減輕其賠償責任,但是機動車使用人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除外。”
那么,何種情形下,供乘人的賠償責任不能減輕呢?廣東省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日前對外公布一起案件的判決結(jié)果,成為一個實例:好意同乘發(fā)生事故,供乘人有重大過失的,不得減責。
2019年3月2日凌晨3時許,黎琦昉駕駛一輛重型半掛牽引車(以下簡稱“案涉貨車”),沿佛山一環(huán)輔道行駛。該車在行至交叉路口時,遇潘文慰駕駛兩輪摩托車搭載丁波從案涉貨車右側(cè)往左側(cè)通過路口,兩車發(fā)生激烈碰撞,造成潘文慰、丁波死亡及車輛損壞的重大交通事故。
死者潘文慰與丁波生前均系佛山市歌皇酒吧的員工。相關(guān)證據(jù)顯示,潘文慰未取得機動車駕駛證,其所駕駛的摩托車沒有號牌,且其系酒后駕車。事發(fā)時,潘文慰存在違反交通信號燈指示的行為,潘文慰與丁波均未戴安全頭盔。
案涉貨車的注冊登記車主為深圳市澤惠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澤惠公司”)。黎琦昉是澤惠公司員工。澤惠公司負責人為陳銘。
事故發(fā)生后,黎琦昉駕車逃逸,于當日向公安機關(guān)投案。經(jīng)公安交警部門認定,黎琦昉負事故的全部責任,潘文慰、丁波不負事故責任。
案涉貨車在中國人民財產(chǎn)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分公司(以下簡稱“人民保險公司”)參投了交強險。該貨車還在中國大地財產(chǎn)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分公司(以下簡稱“大地保險公司”)投保了公路貨物運輸定期定額險,并附加第三者責任險。
事故發(fā)生后,澤惠公司向丁波的父母丁滿生、周萬紅墊付了喪葬費5萬元。
死者潘文慰的父母潘登舉、蒙妹群就其損失向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人民法院(以下簡稱“南海區(qū)法院”)提起訴訟。該案經(jīng)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后,于2020年9月2日作出終審判決:人民保險公司、澤惠公司分別賠償潘文慰的父母55000元和443135.23元,陳銘對澤惠公司應(yīng)支付的賠償負連帶賠償責任。
丁波的父母丁滿生、周萬紅將肇事司機黎琦昉、惠澤公司、人民保險公司以及潘文慰的父母告上法庭,要求賠償。南海區(qū)法院一審判決:人民保險公司、澤惠公司分別賠償丁波的父母55000元、414684.33元,陳銘對澤惠公司應(yīng)支付的賠償負連帶賠償責任;潘登舉、蒙妹群在繼承潘文慰遺產(chǎn)的實際價值范圍內(nèi)賠償丁波的父母380196.27元。
一審宣判后,澤惠公司、陳銘、潘登舉、蒙妹群不服,于2021年2月19日向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
二審審理中,各方當事人圍繞責任的承擔及賠償金額的確定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其中,死者潘文慰能否因好意同乘減輕責任,成了最為引人關(guān)注的焦點。
一審法院認定,丁波的損失由澤惠公司、潘文慰、丁波分別承擔55%、40%和5%。潘登舉、蒙妹群認為,潘文慰搭載丁波屬好意同乘,要求撤銷令其“賠償丁滿生、周萬紅380196.27元”的判項,改判潘文慰只承擔20%的責任。
潘登舉、蒙妹群的代理人指出,潘文慰和丁波生前是同事,且潘文慰由丁波推薦入職,兩人親如兄弟。事故摩托車是丁波讓潘文慰從外地托運而來,供兩人共同使用。事發(fā)當日,潘文慰、丁波二人從歌皇酒吧下班后相邀去飲酒。丁波明知潘文慰飲酒卻仍搭乘其駕駛的摩托車,主觀上存在放任危險發(fā)生的故意。丁波無償搭車,獲得了相應(yīng)的便捷。一審法院在認定“死者丁波對自身損害結(jié)果的發(fā)生存在一定過失”的情況下,僅認定其自行擔責5%,顯失公平。
潘登舉、蒙妹群的代理人進一步指出,丁波自身有飲酒行為,其明知駕駛?cè)藢倬坪篑{車,仍然乘坐其駕駛的摩托車,且丁波自身未戴安全頭盔,與潘文慰在本次事故中存在同等過失。丁波作為好意同乘中的無償搭乘人,是完全的受益者,只受益而不擔責,不符合公平原則。
丁滿生、周萬紅的代理人對此進行了回應(yīng),認為丁波與潘文慰僅為同事關(guān)系,不適用好意同乘的規(guī)定。
首先,丁波熱情友善,對同事潘文慰有所幫助,這并不違反任何法律規(guī)定,也不能因丁波的助人善舉就認定兩人“親如兄弟”。若兩人真是“好兄弟”,則應(yīng)該彼此照顧、關(guān)心,潘文慰不應(yīng)在飲酒后以違法的方式不負責地放任他人生命處于危險狀態(tài)。即便存在好意同乘的情形,也不能以危及他人生命的重大過失方式實施,再以好意同乘原則逃避責任。
好意同乘,安全至關(guān)重要
其次,潘文慰在事故中有種種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行為,且未提醒丁波戴頭盔。潘文慰未盡到一個成年人應(yīng)有的謹慎義務(wù),對丁波面臨危險采取放任的態(tài)度,存在重大過失,且其重大過失行為與丁波的死亡具有直接因果關(guān)系,符合《民法典》好意同乘條款中“機動車使用人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除外”這一表述。
再次,丁波飲酒與交通事故的發(fā)生并無必然聯(lián)系,所以不應(yīng)因其飲酒而承擔超過5%的過失責任。丁波飲酒后并沒有駕車,且在整個過程中也未強迫潘文慰作出任何不當行為,不存在過失。因此,一審法院判決丁波承擔5%的責任,與其過失相當。潘登舉、蒙妹群主張加重丁波的責任,沒有事實及法律依據(jù)。
二審法院經(jīng)審理認為,潘文慰在本案事故中具有過失,且過失明顯。潘文慰和丁波是同事、朋友。事故發(fā)生時,潘文慰讓丁波無償搭車。如果潘文慰對事故的發(fā)生不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則丁波因事故造成人身損害,應(yīng)減輕潘文慰的賠償責任。但是,交警部門查明,潘文慰在事故發(fā)生時存在未取得機動車駕駛證、飲酒后駕駛無號牌車輛、違反交通信號燈且未戴頭盔等一系列違法行為,表明潘文慰對事故發(fā)生存在嚴重過失,故本案中不應(yīng)減輕潘文慰的賠償責任。
二審法院指出,丁波搭乘潘文慰駕駛的摩托車,其搭乘行為與本次事故的發(fā)生沒有因果關(guān)系。但是,丁波在事故發(fā)生時沒有戴安全頭盔,且明知潘文慰系酒后駕車,仍乘坐該車輛,其自身對損害結(jié)果也應(yīng)承擔一定責任。
一審法院結(jié)合各方當事人的過失行為、過失程度,以及各項過失行為導致本案事故發(fā)生的原因力比例,酌定丁波自行承擔5%的賠償責任,并無不當。
2021年6月8日,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終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文中人名均為化名)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
人們經(jīng)常在上下班、赴宴、接送子女、外出旅行途中搭乘同事、朋友的順風車。這都是出于善意,且對于整合交通資源、緩解交通擁堵、增進人們彼此之間的感情都有積極意義。但是,一旦在此過程中發(fā)生交通事故,傷及搭乘人,那么就難免“好事變壞事”,甚至同事、朋友反目成仇。
我國《民法典》中的好意同乘條款,就是要將供乘人的好意作為解決糾紛的重要考量因素,適當減輕供乘人的責任,以鼓勵合法的施助行為,并確保公平合理地解決此類特殊的糾紛。然而,正如前述法條所規(guī)定的那樣,適用好意同乘原則的前提是供乘人無過失或只有一般過失,對于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事故的,則不得減輕其賠償責任。
本案中,法院之所以認定丁波要承擔5%的責任,是考慮到其沒有戴安全頭盔,且明知潘文慰飲酒卻仍乘坐其駕駛的車輛。如果沒有這兩方面的過失,那么丁波就完全不需要承擔責任。法院最終并沒有以好意同乘為由減輕潘文慰的賠償責任,這一判決是正確的。
本案提醒人們,在駕駛交通工具好意搭載他人的時候,一定要遵守交通法規(guī),杜絕違法行為,確保本人及同乘人員的安全。否則一旦發(fā)生事故,如果供乘人存在無證駕駛、酒后駕駛、違反交通信號燈等重大過失行為,那么不僅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而且在同乘人發(fā)生傷亡時也不能減輕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