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上海文物商店收藏有一件清康熙景德鎮(zhèn)窯青花山水人物圖筆筒,筆筒通身繪蘭亭會“修禊”場景,是康熙民窯青花繪畫藝術(shù)的結(jié)晶,為研究清代的文房用瓷提供了寶貴資料。
關(guān)鍵詞:青花;筆筒;蘭亭會
2019年秋,上海文物商店積極參與上海首個國際藝術(shù)品交易月,遴選近千件舊藏瓷器上柜銷售,其中一件清康熙景德鎮(zhèn)窯青花山水人物圖筆筒格外引人注目。
1 青花筆筒,頗有天趣
筆筒是一種重要而又常見的文房用具,用以放置毛筆,清初朱彝尊曾作《筆筒銘》云:“筆之在案,或側(cè)或頗,猶人之無儀,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閑彼放心,歸于無邪?!背P筒外,置筆用具還有筆格、筆插、筆簍、筆船、筆床等,其中筆插是豎向置筆的,而筆格、筆船、筆床、筆簍中的筆是斜放或橫放的。根據(jù)文獻記載,早在三國時期就出現(xiàn)了“筆筒”一詞,孫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螟蛉有子》載:“取桑蟲負之于木空中,或書簡筆筒中,七日而化?!雹龠@一時期出土的筆筒通常是鏤孔的細竹管形,與明清時期流行的圓筒狀插筆的筆筒大相徑庭,僅可認為是后世筆筒的始祖。②筆筒大量出現(xiàn)是在明代中晚期,文獻上有取湘妃竹制作筆筒③的記載。晚明文震亨《長物志》“筆筒”專條云:“(筆筒)湘竹、棕櫚者佳,毛竹以古銅鑲者為雅,紫檀、烏木、花梨亦間可用。”《天水冰山錄》記錄抄沒明嘉靖朝權(quán)奸嚴嵩家產(chǎn)所得到的牙廂(鑲)棕木筆筒、象牙牛角筆筒、哥窯碎磁(瓷)筆筒等。④明人屠隆的《文房器具箋》亦見有“筆筒”專條。根據(jù)現(xiàn)有文獻和實物分析,瓷質(zhì)筆筒的出現(xiàn)應(yīng)該稍晚于竹木筆筒,并在明末天啟、崇禎年間大量燒制,以青花為主。臺北故宮博物院曾在1988年“宋官窯特展”中將一件乾隆御題詩筆筒定名為“北宋官窯粉青筆筒”(高9.8厘米,深8.6厘米,口徑7.7厘米,足徑7.3厘米),現(xiàn)在看來斷代并不確切。傳世還有髹漆、黃楊、百寶嵌、匏制、水晶、紫砂、銅制的筆筒,皆是實用性與藝術(shù)性相結(jié)合的佳作。
到了清代,瓷質(zhì)筆筒因釉色炫麗、紋飾精美、取材多樣而備受青睞,其中尤以康熙(1662—1722年)時期最為突出。從時間跨度上看,目前已知較早的康熙紀年筆筒是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丁未年(康熙六年,1667年)青花披麻皴山水圖筆筒⑤,年代較晚的則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丙申年(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灑藍釉描金書《赤壁賦》筆筒⑥,幾乎貫穿康熙朝始終??滴趸实墼谖?1年,期間政局基本平穩(wěn),百姓安居樂業(yè),開創(chuàng)了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與之相適應(yīng)的是,景德鎮(zhèn)制瓷業(yè)經(jīng)歷明末清初的戰(zhàn)亂破壞,于康熙初期逐步得到復(fù)蘇,官窯、民窯相互促進,制瓷技術(shù)水平迅速提高。依照瓷業(yè)生產(chǎn)的總體格局而言,整個康熙朝的官窯瓷器以顏色釉為主,青花和五彩瓷則是康熙民窯的亮點;沿著青花瓷的發(fā)展歷程觀察,康熙青花是繼元青花和明永樂宣德青花、成化青花、嘉靖青花之后又一個青花制作的高峰期??滴跚嗷ㄒ陨珴甚r艷、層次分明、題材豐富取勝。清末寂園叟撰《陶雅》評論:“雍、乾兩朝之青花,蓋遠不逮康窯。然則青花一類,康青雖不及明青之秾美者,亦可以獨步本朝矣!”康熙皇帝還推行尊孔崇儒的文化政策,大力提倡詩文禮儀,文房用瓷在這樣比較寬松的氛圍下得以快速發(fā)展,筆筒作為個中翹楚,從側(cè)面反映了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綜合而言,康熙瓷質(zhì)筆筒不僅產(chǎn)量較大,品種也極其豐富,青花筆筒是其中的佼佼者,《陶雅》贊嘆其繪畫“頗有天趣,而筆意老辣”。除青花筆筒外,還有五彩、斗彩、墨彩、豆青釉、灑藍釉、烏金釉、釉里三色筆筒等??滴跚嗷üP筒造型多為圓筒形,也有束腰形的,還見有四方、六方形器口的。其裝飾題材包羅萬象,具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常見有山水、花鳥、博古及各種人物故事,如耕織圖、漁家樂圖、山林高士圖、戲劇人物圖等。這一時期還有以青花在筆筒外壁書寫長篇詩詞歌賦,如《赤壁賦》《后赤壁賦》《出師表》《圣主得賢臣頌》《滕王閣序》《超然臺記》等??钭R則多為花押款、堂名款、干支紀年款以及寄托款等。
上海文物商店所藏清康熙景德鎮(zhèn)窯青花山水人物圖筆筒屬于康熙民窯青花筆筒中的精致之作,筆筒通高19厘米,口徑15.6厘米,足徑14.5厘米,呈直筒狀,雙底足(又稱雙圈足),形制規(guī)整質(zhì)樸,胎體厚重堅致。筆筒外壁通景裝飾蘭亭會修禊故事,青花墨分五色,畫工細膩??谘靥庯椧砸蝗α庑位丶y,近底足處裝飾一圈花卉紋,內(nèi)壁施白釉。筆筒底部中心有一圓形凹陷處,這也是17世紀最后20年間(即康熙中晚期)景德鎮(zhèn)窯筆筒的一大特征。凹陷處落有青花雙圈“樞府監(jiān)制”四字款?!皹懈笨钤诳滴鯐r期的其他瓷器上也曾出現(xiàn)①,不過它們似乎與大名鼎鼎的樞府瓷并無多少關(guān)聯(lián)。樞府瓷嚴格意義上特指元代軍事機構(gòu)—樞密院在江西景德鎮(zhèn)窯定燒的部分高檔卵白釉產(chǎn)品,但長期以來習慣上也把元代的卵白釉瓷統(tǒng)稱為“樞府窯器”。
2 蘭亭修禊,一觴一詠
具體看來,筆筒外壁描繪的蘭亭會修禊場景構(gòu)圖飽滿、疏密相間、細節(jié)生動,總計繪有20多位神態(tài)各異的人物,有呼之欲出之感,讓觀者仿佛身臨其境,可知繪制此筆筒的畫師具有一定的藝術(shù)素養(yǎng),絕非普通的手工業(yè)者。
修禊是我國古代傳統(tǒng)民俗,早在先秦兩漢就已出現(xiàn),主要指官民于每年季春三月之初來到水邊游憩,消災(zāi)祈福。《后漢書·志第四·禮儀上》記載:“是月(明帝永平二年三月)上巳,官民皆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潔?!逼渥⒁嚏咴唬骸啊墩撜Z》‘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自上及下,古有此禮。今三月上巳,祓禊于水濱,蓋出于此?!薄逗鬂h書》還引《韓詩》曰:“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xù)魄,秉蘭草,祓除不祥?!边@一活動后來演變成文人雅士的集會,歷史上以東晉永和九年(353)暮春之初,王羲之邀請四十余位世家名流,于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的集會最為出名?!短m亭集序》中也有描寫:“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后蘭亭集會的形式被歷代文人墨客所效仿,但未能涌現(xiàn)青出于藍者,如蘇軾在密州任上作《滿江紅·東武會流杯亭》感嘆曰:“君不見蘭亭修禊事,當時坐上皆豪逸。到如今、修竹滿山陰,空陳跡。”
從這件筆筒上描繪的修禊場景中可以看到,在一個天氣晴朗、暖風和煦的日子里,文人高士們來到郊外山林中,沿著蜿蜒的溪水依次列坐,他們或游目騁懷,或放浪形骸,或揮毫潑墨,或?qū)飘敻琛_h處則是用勾、染、點、皴、擦等繪畫技法描繪的崇山峻嶺、瀑布流水、松柏翠竹,讓觀者感受到自然流暢、山高水長的畫面韻律感。舉行修禊祭祀儀式后,與會者曲水流觴、臨流賦詩(圖1)。所謂曲水流觴,即如筆筒上描繪的,人們在溪流的上游將盛了酒的酒杯放置在托盤上,任其順著曲曲繞繞的灣流徐徐而下,酒杯停留在誰的面前誰就需要飲酒賦詩,互相以此取樂,即所謂“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觴是羽觴的簡稱,也有稱羽杯、耳杯的,用以盛酒,其外形橢圓、淺腹,兩側(cè)有半月形雙耳,因其如鳥之雙翼,故名。觴后來也成了酒杯的泛稱,李白詩《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即指此意。細細觀之,只見畫面中清澈的溪流上共飄蕩有酒杯四只,均以寥寥數(shù)筆繪就,樸實可愛,體現(xiàn)了畫工駕輕就熟的表現(xiàn)手法。
旋轉(zhuǎn)筆筒,進入觀者視野的是一座臨溪而建的亭榭,內(nèi)有一男子雙手抱于胸前,伏于亭中書案之上,身前筆墨紙硯齊備,或許這就是在蘭亭留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的王羲之。與蘭亭隔水相對,有一男子正蹲于岸邊,手里拿著樹枝探入水中,興許是情急之下想將朝自己漂流而來的酒杯撥走,又可能是好酒貪杯,意圖勾來緩緩靠近的酒杯,抑或是專門守在下游負責收集漂來的酒杯。岸邊另有三名男子俯下身子關(guān)注著下蹲的男子。這一組五個簡潔明快的寫意人物使整個畫面活靈活現(xiàn),分外傳神。畫師還繪有僧侶一行三人,并且通過溪岸邊的山石花木和畫面留白將他們與五人分隔,頗有移步換景的意趣(圖2)。民國邵蟄民撰《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總結(jié)“青花繪山水人物筆筒及辭賦筆筒,以康熙一代為最多。畫片有通景,有開光書寫為赤壁賦、歸去來辭、得賢臣頌”,所謂通景即見于此,往往畫面首尾銜接,有主有次,虛實結(jié)合,周而復(fù)始,構(gòu)成統(tǒng)一的整體。
3 從僧侶形象說開去
關(guān)于筆筒上所繪僧侶的身份,可參考唐人何延之《蘭亭記》的記載:“與太原孫統(tǒng)承公、孫綽興公、廣漢王彬之道生、陳郡謝安安石、高平郗曇重熙、太原王蘊叔仁、釋支遁道林、并逸少子凝、徽、操之等四十有一人?!庇纱送茰y這位僧人很可能就是支遁(字道林)。
不過,蘭亭集會究竟有多少人參與,分別又為何人,歷來說法不一。比如宋人孔延之在《會稽掇英總集》中列出了四十二位參會者,與何延之的記載大同小異,但其中卻沒有支遁,更沒有其他出家人在場的記載。
其實,筆者認為圖中僧人是東晉佛學家、文學家支遁,仍還有一些較為有力的佐證?!稌x書·卷八十·列傳第五十》記載:“羲之雅好服食養(yǎng)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謝安未仕時亦居焉。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并筑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自為序以申其志?!边@里就提到了支遁“與羲之同好”,也提到了王羲之和支遁中間的介紹人孫綽。孫綽,字興公,是東晉大臣、文學家、書法家,玄言詩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可以充分確定的蘭亭會參會人員。孫綽推崇老莊,同時也信奉佛學,且恰恰與高僧支遁交往深厚,蓋因魏晉時期玄學盛行,佛教僧侶也有援佛入玄,加入清談的。當時僧人多有自稱“貧道”的,由此亦可見一斑。《世說新語》中就有孫綽向王羲之鼎力推薦支遁的記載:“支道林拔新領(lǐng)異,胸懷所及,乃自佳,卿欲見不?”而王羲之起初對支遁愛答不理,“本自有一往雋氣,殊自輕之”。支遁就對王羲之說:“君未可去,貧道與君小語?!苯Y(jié)果是支遁的見解深深折服了王羲之,兩人相交莫逆,“因論《莊子·逍遙游》。支作數(shù)千言,才藻新奇,花爛映發(fā)。王遂披襟解帶,留連不能已”。唐人孟浩然也有詩《同王九題就師山房》曰“晚憩支公室,故人逢右軍”。這些記載都能反映支、王二人交情甚篤。既如此,王羲之邀請知己好友名僧支遁參加蘭亭雅集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值得一提的是,據(jù)統(tǒng)計,《世說新語》中關(guān)于支遁的逸聞有五十余條,如支遁放鶴、愛馬等,遼寧省博物館館藏唐人韓干的《神駿圖》即取材于此,其“好養(yǎng)馬而不乘”的形象躍然紙上。關(guān)于支遁其人其事,后人也多有贊嘆,如杜甫《大云寺贊公房四首·其二》曰“道林才不世,惠遠德過人”。清代的景德鎮(zhèn)畫師將支遁的形象搬上筆筒當屬有理有據(jù)、恰如其分,展現(xiàn)了他對社會生活和文化傳統(tǒng)的認識理解。
4 結(jié)語
與上海文物商店收藏的這件康熙景德鎮(zhèn)民窯青花筆筒相呼應(yīng),北京故宮博物院也藏有一件雍正青花“蘭亭會”筆筒①,它是景德鎮(zhèn)御窯廠的產(chǎn)物。兩者雖在繪畫構(gòu)圖、青花用料、制作工藝上各有千秋、難分伯仲,但足可體現(xiàn)各階層消費群體共通而稍有差別的審美情趣。
盡管官窯筆筒展現(xiàn)了當時瓷器工藝的最高水平,但是民窯筆筒在紋飾、題材等表現(xiàn)形式上或靈活灑脫、或簡練夸張,突破了官窯格式化的束縛,其觀賞性和趣味性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官窯難以企及的。當描繪“蘭亭修禊”的筆筒被擺上案頭,成為文人朝夕相處的伴侶,書房因此平添了幾分靈氣,文人創(chuàng)作不再局限于一方天地。由此可以說康熙民窯筆筒的升值空間和潛力仍然巨大,有待市場和收藏愛好者進一步的挖掘。
【作者簡介】周雅克,男,上海人,本科,文博助理館員,研究方向:古陶瓷鑒定。
①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5:125.
②華慈祥.中國古代筆筒述略[J].上海博物館集刊,2002(00):521.
③鄭珉中.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文玩[M].上海: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2011:19.
④天水冰山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5:118,193,197.
⑤上海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與英國巴特勒家族所藏十七世紀景德鎮(zhèn)瓷器[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230.
⑥劉偉.康熙朝瓷質(zhì)筆筒的分期斷代[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1):122.
①耿寶昌.明清瓷器鑒定[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381.
①邵長波.雍正“蘭亭會”筆筒[J].紫禁城,1989(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