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艷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中醫(yī)醫(yī)院腎內(nèi)科 213161
慢性腎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各種慢性腎臟疾病持續(xù)進展的結局,以慢性進行性腎實質(zhì)損傷所致的代謝產(chǎn)物蓄積、電解質(zhì)紊亂、酸堿失衡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1-2]。血液凈化療法及腎移植是治療CRF的重要手段,但受限于費用高昂、腎源短缺、不良反應嚴重等原因,故而難以普及。中醫(yī)學認為,CRF病位在脾腎,且以脾腎氣虛濕濁證為主要證型[3-4]。辨證施治是中醫(yī)理論的精髓,CRF病程纏綿,所謂“補虛防助邪,祛邪防傷正”,因此調(diào)節(jié)脾腎虛損是CRF治療的重要切入點[5]。補脾益腎方是本院特色方劑,具有益氣健脾補腎之功效。本科針對CRF脾腎氣虛濕濁證的癥狀特征,運用補脾益腎方進行治療,取得滿意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科收治的100例CRF脾腎氣虛濕濁證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入組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35~69歲,平均年齡(51.58±9.65)歲;病程2~11年,平均病程(6.91±2.54)年。觀察組中男26例,女42例;年齡33~68歲,平均年齡(52.31±9.04)歲;病程2~12年,平均病程(7.02±2.16)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依據(jù)《腎臟疾病診斷學》[6]中制定的CRF診斷標準;中醫(yī)辨證標準依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中脾腎氣虛濕濁證診斷標準,主癥:周身水腫、腰膝酸軟、倦怠乏力、氣短懶言、食少納呆;次癥:脘腹脹滿、大便不實,舌淡有齒痕脈沉細。
1.3 選擇標準 (1)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CRF診斷標準(3~4期),且為脾腎氣虛濕濁證;②年齡18~70歲;③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②合并嚴重心、肝、腎等功能障礙者;③腎移植及腹膜透析者;④合并腫瘤及造血系統(tǒng)疾??;⑤對受試藥物不耐受者;⑥精神疾病史或認知障礙。(3)脫落標準:①中斷治療;②失訪;③治療依從性差;④患者證型改變。
1.4 方法 對照組給予西醫(yī)對癥治療,包括控制血糖、控制血壓、糾正電解質(zhì)紊亂及酸堿失衡、限制鉀鈉攝入、糾正貧血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補脾益腎方,組方:黨參20g、黃芪30g、白術10g、茯苓10g、仙靈脾10g、菟絲子10g;隨癥加減:腹脹者加木香、砂仁,納差者加焦山楂、炒麥芽、炒神曲,血尿者加梔子、白茅根、地榆炭;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用。4周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 (1)中醫(yī)證候積分: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12周后,對臨床癥狀體征進行評價,包括水腫、惡心嘔吐、倦怠乏力、腰膝酸軟,每項分值均為0~6分,分值越高提示癥狀體征越嚴重。(2)腎功能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12周后,測定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4h尿蛋白定量及腎小球率濾過率(eGFR)變化。(3)血清炎癥因子: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12周后,采集患者清晨空腹肘靜脈血,采用ELISA法檢測血清中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表達。(4)臨床療效[8]:顯效: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60%,SCr降低≥20%;有效: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30%~59%,SCr降低10%~19%;穩(wěn)定: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30%,SCr降低<10%;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穩(wěn)定)/總例數(shù)×100%。(5)不良反應:統(tǒng)計用藥期間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包括胃腸道反應、瘙癢、出血等。
2.1 中醫(yī)證候積分 治療前,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中醫(yī)證候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
2.2 腎功能指標 治療前,兩組SCr、BUN、24h尿蛋白定量及eGFR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SCr、BUN、24h尿蛋白定量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eGFR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腎功能指標比較
2.3 炎癥因子 治療前,兩組血清IL-6、TNF-α水平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清IL-6、TNF-α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IL-6、TNF-α水平比較
2.4 臨床療效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8.306,P=0.004<0.05)。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5 安全性分析 所有患者均獲得隨訪,無病例脫落。治療期間,對照組惡心嘔吐1例、腹脹腹痛2例,總不良反應率為6.00%(3/50);觀察組惡心嘔吐2例、腹痛腹脹2例、瘙癢1例,總不良反應率為10.00%(5/50);兩組總不良反應率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CRF屬于中醫(yī)學“水腫”“溺毒”“關格”“癃閉”“腎勞”等病癥范疇[9]?!秲?nèi)經(jīng)》曰:“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中醫(yī)認為,CRF多屬本虛標實,即脾腎氣血陰陽俱虛為本、濕瘀濁毒邪實為標,且“正虛邪實”貫穿CRF病程的始終[10]。腎乃先天之本,脾乃后天之本,脾腎虧虛,則先后天元氣不足,無力運化水濕,氣血陰陽失調(diào),致濕邪積聚,濁毒內(nèi)蘊,終至三焦壅塞,進一步損傷正氣,形成惡性循環(huán)[11]。由此可見,CRF病機的關鍵在于脾腎兩虛、濕濁瘀阻,乃屬“正虛邪留”。因此,CRF的治療應以補益元氣、扶正祛邪為主要原則[12]。
補脾益腎方乃我院自行研制的臨床經(jīng)驗方。方中黃芪性溫、味甘,可益衛(wèi)固表、補氣升陽;菟絲子性平、味辛甘,可宣通百脈、補陽益陰;二者共為君藥,使氣血生化、濕濁運化、血脈宣通。黨參性平、味甘,可補中益氣、生津活血;白術性溫、味苦甘,可燥濕利水、健脾益氣;茯苓性平、味甘,可滲濕利水,健脾和胃;三者為臣,以助黃芪益氣健脾,助菟絲子益精固腎。佐以仙靈脾等,可補腎壯陽、祛風除濕。全方共奏健脾補腎、利濕化濁、活血通絡之功效,與CRF脾腎氣虛濕濁證的治療原則不謀而合。本文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SCr、BUN、24h尿蛋白定量均低于對照組(P<0.05),eGFR高于對照組(P<0.05),同時中醫(yī)證候積分也低于對照組(P<0.05)。這表明采用補脾益腎方治療CRF脾腎氣虛濕濁證,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及腎臟功能。
炎癥級聯(lián)反應是誘導CRF發(fā)生發(fā)展的主要因素[13]。劉鵬等[14]研究表明,CRF患者體內(nèi)普遍存在炎癥反應,主要表現(xiàn)為IL-6、TNF-α及CRP等炎癥因子表達上調(diào),且上述炎癥因子表達水平與CRF病情嚴重程度密切相關。因此,糾正機體炎癥級聯(lián)反應是治療CRF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本文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血清IL-6、TNF-α及CRP表達均低于對照組(P<0.05)。這表明,相較于口服尿毒清顆粒,采用補脾益腎方治療CRF脾腎氣虛濕濁證,更有利于抑制機體炎癥反應,這也是該療法治療CRF脾腎氣虛濕濁證的可能作用機制之一。本文結果還顯示,觀察組臨床療效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提示,采用補脾益腎方治療CRF脾腎氣虛濕濁證可獲得更為滿意的治療效果。究其原因,可能與補脾益腎方更有利于抑制CRF所致的炎癥反應有關。此外,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提示采用補脾益腎方治療CRF脾腎氣虛濕濁證具有較為良好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補脾益腎方治療CRF脾腎氣虛濕濁證,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及腎功能,提高臨床療效。但本研究所納入病例較少,隨訪時間較短,研究方案也有待改進,仍需進一步研究加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