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商周時期鉞的文化價值研究

2021-10-28 03:38李夢琦歐陽林君崔懷猛
武術研究 2021年10期
關鍵詞:兵器時期

李夢琦 歐陽林君 崔懷猛

1.江蘇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徐州 江蘇 221116;

2.徐州市歐林搏擊俱樂部,徐州 江蘇 221009

我國古代冷兵器的發(fā)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從最原始的石器,到商周時期出現(xiàn)的青銅器以及后來鐵器。各個時期冷兵器的發(fā)展狀況可以直觀的展現(xiàn)出當時社會的文明水平。在我國古代設計發(fā)展史上,青銅器的設計堪稱第二次飛躍,它不僅表現(xiàn)在材料的可塑性上,而且承載了人類的思想情感,具有不同的意蘊。青銅器的出現(xiàn)標志著人類的發(fā)展邁進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在青銅器高速發(fā)展的商周時期,鉞這種武器應運而生,作為斧的改進版本,鉞不僅繼承了斧的高殺傷能力,同時由于鉞的獨特性,鉞也成為當政者權勢的象征。文章通過梳理有關兵器鉞的文獻,從鉞的產生、發(fā)展和鉞的價值功能來探究商周時期鉞的文化價值。

1 鉞的產生和發(fā)展

1.1 鉞的產生

夏朝建立以后,社會發(fā)展并不完善,士兵大都是半農半兵,閑時耕作種地,戰(zhàn)時投入戰(zhàn)斗,士兵們所使用的兵器也都是石斧、長矛之類的簡易兵器,戰(zhàn)斗力和殺傷力普遍較低。[1]至夏末商初,青銅的冶煉技術產生,青銅制品和各類兵器隨之被打造出來,華夏先民為提高自身戰(zhàn)斗力,同時又可兼顧耕種,便將斧的刃部加大加寬,將斧的整體變大,鉞也就隨之產生。據(jù)《尚書·周書·顧命》記載:“鉞、鋮同兵類,脫胎斧。大者鉞、小者鋮。一人冕執(zhí)鉞,一人冠執(zhí)鋮。”,《說文》中也有:“鉞,斧也,一名天成。”[2]

1.2 鉞的發(fā)展

鉞的出現(xiàn)是華夏先民智慧的結晶,其主要用途就是作為兵器進入戰(zhàn)場。白刃近戰(zhàn)時鉞所發(fā)揮的殺傷力是其他兵器不具有的,但是,由于鉞的體型較大,在戰(zhàn)場上使用起來比較笨重,加之商朝時的戰(zhàn)爭使用弓箭較多,白刃近戰(zhàn)的機會甚少,鉞漸漸地退出戰(zhàn)場,更多的是當成一種刑具來使用。[3]鉞又形似新月,象征自然,代表著肅殺,有威嚴莊重的氣勢,周朝及以后多個朝代又賦予新的性質,代表著王權,成為權力的象征。《禮記·王制》記載:“賜弓矢然后征,賜斧鉞而后殺”,描述的就是鉞代表著君王至高無上的權力和皇帝賜給大臣斧鉞后就能行使殺伐的權力。如果將秦朝以前看作鉞的快速發(fā)展期,那么從東西兩漢、三國、魏晉隋唐至兩宋,就可看作鉞發(fā)展的穩(wěn)定期,其中不乏各個朝代對鉞的多次改進和完善。漢唐時期的兵器發(fā)展迅速,斧鉞再次被重視起來,并與刀劍等普遍使用的兵器一并進入戰(zhàn)場。這一時期還出現(xiàn)了鉞的改良版本——銅戟,[4]將鉞的部分削平,使刃部變薄,將鉞和長矛結合后成為一種新式兵器。[1]銅戟重量變輕后,更有利于在戰(zhàn)場上對敵方進行劈砍、前刺,成為軍中炙手可熱的兵器。三國時期戰(zhàn)事頻發(fā),斧鉞得到極大的發(fā)展,在戰(zhàn)場中的作用與日俱增,得到了將領們的重視。諸葛亮曾在《作斧教》中寫道:“戰(zhàn)斧制造,非小事也,若臨敵,敗人軍事也”。魏晉兩宋沿襲三國時期的制度,依舊重視斧鉞的發(fā)展,并將斧鉞大力裝備在軍隊中。至元明清三個朝代,由于火器的出現(xiàn),斧鉞在戰(zhàn)場上發(fā)揮的作用已大不如前,鉞再次退出了戰(zhàn)爭兵器的行列。雖然多次用于戰(zhàn)爭,最終依然不被重用,但鉞經過各朝代長久的發(fā)展,其象征意義和蘊含的特殊意境是其他兵器無法比擬的,所以宋代及以后便將斧鉞多用在祭祀和一些特定的地方。[5]再后來,鉞發(fā)展成普通百姓使用的農具和器具,廣泛存在于普通大眾的生活之中,現(xiàn)在農民所用的鐵鍬就和商周時的鉞極為相像。

2 鉞的造型設計

圖1 (左) 商代早期蛙紋鉞城固五郎廟出土(陜西博物館藏)

圖1 (右)商代青銅鉞及其木柲(即木柄)復原圖

圖2 商代雙系帶銎青銅鉞(江西博物館藏)

鉞的基本形狀大多都是方形和月牙形,有少部分也呈長方形。[6]《說文解字》中有記載:“戊,大斧也”,即鉞是由斧演變而來,雖然包含了斧的一些特性,但也存在些許差別。首先,鉞的刃部比斧寬大,且握柄較長;其次,鉞作為古代王權的的象征,上面都刻有兇狠的動物獸痕,暗示一種強大的威懾力。除此之外,每個朝代的鉞都有不同程度的改進和發(fā)展。比如出土于城固五郎廟的商代早期蛙紋鉞,[7]就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即商朝早期的鉞都沒有“闌”,這種沒有闌的鉞在實戰(zhàn)中很容易和握柄斷開,使用價值大大降低,直到商朝中期才逐漸改進,在打造鉞時加上“闌”。[8]

圖3 商代嵌紅銅云紋青銅鉞 新干大洋洲出土

從史書的記載和墓葬出土的各種鉞來看,在商朝時期制造的鉞有大小鉞之分。大鉞雖然比較重,但其刃部很薄,商朝早期諸多文獻中大多都是用在戰(zhàn)爭或是作為禮器在祭祀等一些重大場合時使用。商朝早期的鉞體型較大,這一時期多被用在戰(zhàn)場或祭祀中,這一時期鉞所體現(xiàn)出的價值是綜合了戰(zhàn)爭的暴力和祭祀時對自然鬼神的崇敬,既順從天意又借勢殺伐。而到商朝末期,出土的小鉞數(shù)量急劇增加,多用在刑具中。雖然商朝對鉞的使用僅存在與祭祀和刑具中,但對鉞的外形和紋路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商代的大銅鉞在被制造時會采用一些雕刻的技術,比如浮雕、透雕等,紋路特別精美,[8]山東益都蘇埠屯第一號奴隸主殉葬墓出土的鉞(見圖4),鉞身鏤空雕刻著“露牙突目”的類人面紋,面紋的眉、目、鼻等突出雕刻,口齒微凹,刃部還有使用過的痕跡。[9]鉞面上出現(xiàn)雕刻技術,說明鉞從一開始的兵器逐漸向精美的工藝品演變,間接體現(xiàn)出商朝鼎盛時期社會繁榮,國力強盛,百姓之安居。

圖4 商代后期大鉞 山東益都蘇埠屯一號墓出土

圖5 商代后期龔子鉞(故宮博物館藏)

圖6 西周銅雙龍鉞 霸伯墓出土 山西博物館藏

商紂王昏庸無道,百姓苦不堪言,周武王姬發(fā)破商建周,國家需要休養(yǎng),百姓渴望安定,社會暫時進入了和平祥和的發(fā)展時期,青銅鉞的使用逐漸減少,但鉞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卻沒有停下來。從靈臺白草坡出土了一種極為特殊的鉞,其外形與人耳相像,這種鉞叫做耳形鉞(見圖7),也稱環(huán)形鉞或扇形鉞。[10]這種耳形鉞和現(xiàn)代的鐮刀有些相似,農時可收割莊稼,戰(zhàn)時作為兵器使用。商朝初立,戰(zhàn)亂初停,百姓渴望平息戰(zhàn)爭,安居樂業(yè),這個時期鉞的價值,不再是戰(zhàn)爭的利器,而是體現(xiàn)國家安邦,百姓樂業(yè)的心愿。

圖7 西周早期耳形鉞,靈臺白草坡出土(甘肅博物館藏)

除了東周士兵使用鉞,一些邊陲少數(shù)民族的部落也曾使用過鉞,比如百越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就曾使用過一種靴形鉞[8](見圖9)。但這些兵器構造比較特殊,刃的尖部很容易斷裂,根本不適合作戰(zhàn),反而更適合當作收割作物的工具,現(xiàn)代很多學者都認為這些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是由中原的農具演化過來的兵器。十五世紀上半葉,莫斯科公國(沙俄前身)的君主衛(wèi)兵就開始使用長鉞來守衛(wèi)君主。一是長鉞相對于其他兵器制作工藝簡單且造價低;二是當時莫斯科公國的制造業(yè)并不發(fā)達,極度缺乏制造好兵器的材料;三是莫斯科公國士兵大多是農奴出身,整體素質偏低,好兵器在他們手中也體現(xiàn)不出來其本身的價值,而長鉞這種兵器使用簡單且近戰(zhàn)威力驚人,是當時作為兵器的最佳選擇。[11]后來火器出現(xiàn),同時代的大部分國家,比如英國、法國等都放棄使用冷兵器,但戰(zhàn)斗民族依舊使用著這種古老而又便利的武器。士兵把長鉞楔到土地里,把火器架在長鉞上當作類似支架的東西,既可以保持火器的穩(wěn)定性,還特別省力(見圖15)。假如有近戰(zhàn)發(fā)生,火器就沒有施展的空間,那么長鉞就可以發(fā)揮出近戰(zhàn)的作用。一種兵器有多種用途,說它是一種“多功能”的兵器也是實至名歸。[11]

圖9 戰(zhàn)國靴形鉞,河北平縣三汲鎮(zhèn)中旺墓出土

圖10 莫斯科公國使用的長鉞

圖11 子午鴛鴦鉞

子午鴛鴦鉞,也被人叫做日月乾坤劍,是清代董海川依照古代鉞的形狀改進發(fā)明的。子午鴛鴦鉞雖然是“小眾”兵器,但在很多的經典武俠劇中都出現(xiàn)過。這種兵器的習練方法與其他兵器有所不同,需要和八卦掌功法合練才能發(fā)揮出最大的威力。[12]練習子午鴛鴦鉞要求:步走八方,變幻莫測,易守難攻;主要的招式有:蛟龍入海,獅子張口,燕子抄水等,是極為精妙的民間武術兵器。

3 鉞在商周的作用

3.1 鉞與政治的關系

夏朝末期,斧鉞就開始投入到軍隊中使用,[13]《史記·殷本紀》記載:“湯自把鉞,以伐昆吾遂伐桀”,[14]《史記·周本紀》也有:“周公把大鉞,畢公把小鉞,以夾武王”,[14]可以看出,只有權力至上的天子和貴族才能使用鉞。在上個世紀60年代,吉林大學的林沄教授就曾研究過甲骨文和金文中“王”字和鉞的關系,經過圖12對比發(fā)現(xiàn),金文和甲骨文的“王”字就是由鉞的形狀慢慢演化而來的。[10]

圖12 甲骨文和金文中“王”“皇”字的演化和鉞的對比圖

這樣就會有個疑問,古人為什么會選擇鉞來象征王權呢?銅鉞的外形莊嚴肅穆,所散發(fā)的氣勢也讓人不寒而栗,同時鉞刃部上的紋飾精美別致,都非常符合帝王的氣勢。古書《釋名》中也說:“鉞,豁也,所向莫敢當前,豁然破散也”,[15]《詩經·商頌·長發(fā)》載有:“武王載旆,有虔秉鉞,如火烈烈,則莫我敢遏”。從這也不難看出,鉞的威力是非常大的,而皇帝所代表的就是至高無上的地位,鉞自然而然就成為了天子和貴族們權力的象征。

不僅如此,鉞還代表軍權由皇帝移交給大臣或將軍,如《虢季子白盤銘文》載有:“賜用鉞,用征蠻方”,以及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幾件青銅大鉞和甲骨文中也有婦好率軍出征的文辭,佐證了鉞還會代表軍權。[16]然而,這不僅僅是皇帝對軍隊指揮權的移交,也是皇帝對士兵奮勇殺敵的鼓舞和戰(zhàn)事旗開得勝的祝愿。[17]

3.2 作為祭祀的禮器

祭祀是華夏民族的一種信仰,是人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心愿。商周時期的統(tǒng)治者們極為重視祭祀,他們每年會定期舉行祭天大典和封禪,求其降福免災,實現(xiàn)天地人神和諧共生的意愿。[18]既然是君主皇帝和名門貴族進行祭祀,那象征著權力的各種禮器是必不可少的,商周時期所用的都是青銅制的禮器,比如鬲,四羊方尊,簠等,而作為權力象征的鉞也是其中一種。除了被當作禮器外,鉞的另外一種用法便是作為皇帝等貴族大臣的儀仗使用。一來是為彰顯其無上權力,更重要的是作為出行的禮器來使用的。

圖13 商周時期高古和田禮器大玉鉞 長36高29厚4公分 重3770克

3.3 作為刑具

商周時期的鉞有大鉞和小鉞之分,大鉞象征帝王的威嚴和權力,并作為兵權的象征移交給出征的將軍;而小鉞大多被用在處斬犯人,被用作刑具使用?!豆侍坡墒枳h》有:“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19]的文獻。在西周時期,鉞作為刑具使用時,施刑者和受刑者都是貴族,普通人是沒有資格被斧鉞砍頭的。[8]東周時期,斧鉞還作為戰(zhàn)爭督戰(zhàn)的刑具。每當軍隊作戰(zhàn)時,手持斧鉞的督戰(zhàn)官就會站在士兵的最后面,如果有士兵想要棄戰(zhàn)逃跑,督戰(zhàn)的人就會拿著斧鉞去懲治逃兵。戰(zhàn)國時期的張儀在說服秦王征討六國時就曾說過,六國的士兵都貪生怕死,根本沒有紀律性可言,即便有斧鉞在軍后督戰(zhàn),也無濟于事,這里所說的就是斧鉞督戰(zhàn)的功能,是兼顧權力和刑具的統(tǒng)一體。

3.4 農民的農具

商周時期社會繁榮,工匠將兵器鉞改進,把鉞的整體厚度變薄,鉞刃部分與主體部分同寬,變成類似現(xiàn)在鐵鍬的農具進行使用。西周早期的耳形鉞和戰(zhàn)國時期的靴型鉞就是當時的代表,這一改進說明兵器在打仗時是利器,當不再需要兵器時就會變成農具,這也符合商周時期的社會現(xiàn)狀。

圖14 戰(zhàn)國平肩圓刃銅鉞,新都馬家出土(四川博物院藏)

4 結語

原始社會,人類制造石斧以解決生產與狩獵,隨著部落之間戰(zhàn)爭的出現(xiàn),石斧逐漸地具備了兵器的功能,為了提升作戰(zhàn)效能,人們開始有意識地對石斧進行改造,兵器鉞由此而出現(xiàn)。由于鉞在戰(zhàn)爭中的重要性,鉞逐漸成為軍事實力和權力的象征。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戰(zhàn)爭的形式也發(fā)生了改變,鉞的戰(zhàn)爭功能逐漸弱化,但是由于鉞的歷史影響力,人們便賦予鉞更多的文化內涵,呈現(xiàn)在社會生活中。

猜你喜歡
兵器時期
一戰(zhàn)時期蟄豪戰(zhàn)(10)
清代時期
兵器重要編譯報告
兵器圖解
兵器圖解
十六國時期的平涼郡考述
兵器重要編譯報告
兵器重要編譯報告
绵竹市| 沽源县| 昌平区| 高淳县| 桑植县| 扬州市| 潼关县| 莒南县| 天镇县| 永顺县| 沾益县| 城市| 桦南县| 中方县| 田东县| 克什克腾旗| 旬邑县| 岳普湖县| 呼和浩特市| 莒南县| 周口市| 高淳县| 富平县| 梧州市| 高密市| 长宁区| 加查县| 望城县| 甘德县| 邵阳市| 克拉玛依市| 柘城县| 安西县| 萝北县| 赣州市| 工布江达县| 桐乡市| 炎陵县| 普安县| 隆德县| 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