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則緯
我一直以為小說是偉大的,是文學家構建出的一段段隱秘歷史,是一座橋梁,聯(lián)通過去和現(xiàn)在,又必然通達未來。所以它必須是波瀾壯闊的。直到我讀到了《洛麗塔》。它里面的句子就像夏夜花園里陣陣飄來的夜來香,你也不知道它具體好在哪里,但就是纏繞、翻滾,無聲無息地充斥著整個夜晚。
“我望著她,望了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我最愛的是她,可以肯定……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我不在乎,但我只看她一眼,萬般柔情,涌上心頭?!边@是亨伯特望著洛麗塔時心里的話,當然這一段沒有《洛麗塔》開篇時的話出名、驚艷,但當我一次又一次地默讀,心就像被這句子燒出了小洞,像是再也不能盛住悲傷的容器,一滴一滴地流下淚來。
文學給予我的是什么?腦海里的小馬達瘋狂旋轉起來:優(yōu)美的句子、華麗的寫法、驚喜的創(chuàng)意……我有太多太多想要說的,我有更多更多想要分享的,我所想說的永恒、不滅,我的洛麗塔。
在我十幾歲第一次讀到這本書時,只一眼,那如詩如夢如幻的語言立刻抓住了一個少年的情愫,更讓當時的我震驚的是,原來用第一人稱也可以這么流暢地完成一部長篇小說。從小看過的中國古典文學,不管是四大名著還是其他傳統(tǒng)小說,敘述的角度里都不會有“我”出現(xiàn),即使初中開始進了文學社,跟著老師的講解分析理解《變形記》或是《雙城記》,敘述的角度都是那種全知的角度。那時候,《變形記》的故事創(chuàng)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有《雙城記》的開頭:“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這是一個愚蠢的年代;這是一個光明的季節(jié),這是一個黑暗的季節(jié);這是希望的春天,這是絕望的冬天;人們面前應有盡有,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正踏上天堂之路,人們正走向地獄之門?!?/p>
我們越過一座座山尋找風景,最后只記得休息時差點被你坐扁的野花。所以當我無意結緣了《洛麗塔》,這么說吧,我出版的第一本長篇小說,之所以選擇了第一人稱敘述,就是因為它。而它帶給我的影響,除了敘述和語言之外,還在于這是一個很難評判的故事。納博科夫變魔術一般把一個變態(tài)的故事講得“美好”和“偉大”起來。我甚至開始同情亨伯特,當一切塵埃落定,他的洛麗塔、他的生命之火、他的欲望之光、他的罪惡、他的靈魂,這一切都不會因為他改變命運的定數(shù)。亨伯特可以殺死洛麗塔的情夫,但是他再也換不回她的美麗、青春和那些鮮活的歲月,他甚至等不來想要的判決就死在了獄中。就像賭博永遠失去的都是未曾擁有之物一般,亨伯特和洛麗塔,洛麗塔和亨伯特,是一場不該開始的故事。
畢業(yè)后我進入了大學工作,但是我很少在寫作課上用這本書作為例子,我甚至不太敢給我的學生講這個故事。 “如果這不是一部小說那簡直太可怕了”。這樣的聲音會在我站在講臺上的時候響起,我很害怕如果分析它,會給學生們帶來一些誤解。美麗的洛麗塔充滿了誘惑,就是讀文字,你也會發(fā)出:誰能拒絕她呢?但是這絕不至于令她招惹之后的命運。令我震撼的是,我第一次明白在世界上,或者在小說的世界里,不是只有好人和壞人,即使是主人公,他可以在這個角度里十惡不赦、萬劫不復,但當夜深人靜,你又會念及他的美好,甚至是對于他的無奈和孤獨陷入深深的同情中。這和我從小腦海里的“文以載道”相悖,我一直以為我要寫的都是弘揚道德正面的美,而非《洛麗塔》中所表現(xiàn)出變了形的美。
我特別反對類似如“遠看是愛情,近看是性侵” 這樣的評價。文學作品不是非黑即白的法律。從一開始文字中每一句都鑲嵌著“我對洛麗塔的欲望”,到后來亨伯特自己也知道在洛麗塔的眼中他根本什么都不是,不是父親,不是愛人。“你是說我跟你去任何一家汽車旅館之后你就會給我們錢是嗎?”久別重逢后,那句“我們”更像是把一直插在亨伯特身上的匕首拔了出來般,那些我們還存有的關于愛的幻想,只剩下鮮紅,一片模糊。
這是一個看似不尋常的畸形愛戀,但是除了對于我寫作的啟發(fā)之外,通讀文本之后,會看到,這里沒有人是清白的:糟糕的社會風氣制造出來的早熟女孩,不和諧的家庭關系和糟糕的教育,還有什么呢?法律?道德?人性?
《洛麗塔》真實地把一個很糟糕的故事寫得打動人心。
這些年圍繞著它的解讀越來越多,爭論也一直存在,而對于我,那個昔日如花妖女,如今枯葉還鄉(xiāng),除了文字給我的感動之外,我好像在那個時候,第一次開始理解關于作品的風格和藝術的價值。
是到處都看到生命力的時刻,因為罪惡都在眼前,因為美好已然消逝,而我的洛麗塔,你在我生命里翻滾、閃爍、躍起、下沉,給我不同的思考和感悟,像是生生不息的春夏秋冬,似乎不變,卻年年常新。
責任編輯 張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