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玉,嚴紅燕,沈碧玉,魏銀麗,單榮芳
(南通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神經外科,江蘇 南通 226000)
手術室、神經外科以及急診室均為綜合醫(yī)院重要科室,轉運交接為患者疾病治療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涉及內容比較多,具體包括患者身份、檢查信息、疾病診斷、手術方式以及部位等,一般情況下會運用傳統(tǒng)交接方式,主要是護理人員口頭說明交接事項、遞交轉科記錄單等,容易造成患者信息遺漏情況,對患者后續(xù)治療造成不利影響。為提升患者轉運交接質量,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此次研究對患者運用轉運交接系統(tǒng),利用信息化手段自動更新患者手術信息、轉運內容等。本次研究需要選取部分神經外科手術患者,運用不同交接方式并分組對比,以此來探究最佳交接方式。
1.1 一般資料。此次研究對象為南通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神經外科患者,需要在 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選取160例進行詳細分析,以觀察組與對照組為本研究對比小組,各組隨機分得80例。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29~76歲,平均(45.85±1.69)歲;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32~74歲,平均(47.88±2.03)歲,兩組患者基礎資料差異度低(P>0.05)。研究納入標準:患者自愿參與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能夠全程參與研究者;均在神經外科住院治療。排除標準:具有精神類疾病者;嚴重肝臟、心臟類疾病者。
1.2 方法。對照組神經外科手術患者運用常規(guī)轉運交接方式,即交接時填寫各項交接單、口頭交接相關注意事項。觀察組神經外科手術中運用轉運交接系統(tǒng),具體實施如下:①電子轉交接記錄單設計,神經外科手術患者的電子轉交接記錄單內容主要包括交接時間、患者姓名、性別、疾病名稱、手術名稱、轉運方式以及術中帶藥等,需要對交接項目不斷進行優(yōu)化升級,不斷提高交接質量與效率,以電子交接方式實現神經外科、手術室以及急診室信息資料共享,在一定程度上縮短患者交接時間,交接時要求雙方護士都要簽字確認[1]。其術后交接具體步驟、內容以及準則等與術前交接大致相同,刪除了術前準備、術中帶藥等交接內容,增加了患者術中生命體征、麻醉方式交接模塊[2];②電子轉交接系統(tǒng)構建,為進一步提升手術患者交接質量,醫(yī)院信息系統(tǒng)需要不斷對電子轉交接功能進行優(yōu)化升級,添加手術患者轉交接、急診患者轉交接模塊,模塊具體內容包括術前轉交接、術后轉交接以及手術轉交接內容匯總等。其神經外科手術患者具體轉交接流程為:①神經外科護理人員需要依據交接表內容,收集患者各項資料[3]。若患者直接在急診需要手術治療,則需要急診科護理人員收集患者術前交接資料;②患者在進行手術前要求急診科或神經外科護理人員填寫完整患者交接記錄單;③神經外科、急診科護理人員需要用專業(yè)的手術車護送患者到手術室,注意在護送途中需要密切觀察患者面色、呼吸等變化,若有異常情況出現及時實施搶救[4];④在手術室門口神經外科或急診科護理人員需要與手術室護理人員嚴格按照電子轉交單對患者進行交接,各項內容核對無誤后進行簽字確認[5];③電子轉交接系統(tǒng)質量控制,電子轉交接系統(tǒng)包括手術交接匯總模塊,該模塊內容為患者交接開始時間、結束時間以及交接記錄表,包含患者姓名、病歷號、手術名稱、術中情況、患者交接科室以及后續(xù)去向等[6]。護理部管理人員、責任護士以及科室護士長均能夠調取手術交接內容,掌握患者交接情況,并且能夠對患者手術恢復情況進行跟蹤[7]。
1.3 觀察指標。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觀察指標為交接質量對比、患者滿意度以及對雙方交接護士滿意度。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颊叩幕举Y料和、滿意度、交接質量為研究中的計數資料,需采用計算機中的SPSS 2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比較。數據檢驗時使用%(百分比)完成,其中數據比較后,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交接質量對比。觀察組手術患者交接質量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交接質量對比
2.2 兩組患者與交接雙方護士滿意度對比。觀察組患者運用轉運交接系統(tǒng)后護理滿意度為95.00%,對雙方交接護士滿意度為96.25%,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82.50%和雙方交接護士滿意度87.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轉運為患者疾病治療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檢查、手術等均需要進行轉運交接。不過,目前患者轉運交接存在較多問題,即患者信息遺漏、不準確以及信息重復等,嚴重影響交接質量,對患者治療安全造成不利影響[8]。
為提升神經外科手術患者轉運交接質量,此次研究對患者運用轉運交接系統(tǒng),結果顯示觀察組神經外科手術患者順利交接率為96.25%,高于對照組患者順利交接率77.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外,96.25%(77/80)、77.5%(62/80),前者為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后者為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以說明對患者運用轉運交接系統(tǒng)能夠有效提高順利交接率,促進護理滿意度提高[9]。主要因為該種交接方式能夠有效對交接內容進行保存,科室與科室之間能夠實現患者資料共享,不僅可以縮短交接時間,還能夠避免交接信息錯誤。此外,運用轉運交接系統(tǒng)還能夠有效減少不良事件發(fā)生,主要是手術患者可能會在急診、手術室以及神經外科等多個科室中轉運,轉運環(huán)境不同,負責轉運的護理人員也不同,在轉運時需要對患者身份、病情、藥品等進行交接,涉及的內容比較多。若是在該種情況下運用轉運交接系統(tǒng),能夠直接對患者信息進行自動化核對,對轉運內容進行信息化傳遞,使患者更加具有動態(tài)性。運用轉運交接系統(tǒng)可以有效減少手術室閑置時間,促進手術室利用率提高,主要是運用轉運交接系統(tǒng)可以有效分析手術室空置發(fā)生原因,制定持續(xù)性質量改進措施。若是將轉運交接系統(tǒng)運用與神經外科、急診科等危重癥患者轉運中,能夠有效轉運患者的安全,還能夠提升護理服務的連續(xù)性,監(jiān)督雙方交接人員,同時加強了各個科室與手術室之間的聯(lián)系,該種交接方式能夠使患者感受到尊重、重視與關懷,提升家屬、患者對醫(yī)院的信任度,進而促進護理滿意度提高。
根據上文所述可知,對神經外科患者運用常規(guī)轉運交接系統(tǒng),具有一定局限性,而運用轉運交接系統(tǒng),不僅能夠提升患者交接質量,還能夠促進患者護理滿意度提高,建議臨床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