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松
(貴州省仁懷市人民醫(yī)院,貴州 仁懷 564500)
這幾年以來,隨著車輛的不斷增加,交通事故的發(fā)生頻率也是越來越高,在車禍中造成的骨科方面的創(chuàng)傷也是愈發(fā)頻繁,造成了該疾病的患者也在不斷增加。造成患者疾病的直接作用是來自外部的打擊,這種作用一般來自于直接與間接的方式,在身體造成了這樣的創(chuàng)傷以后,一般會出現肢體上的感覺、神經等疼痛與創(chuàng)傷。在進行治療中要進行傷口的包扎,防止傷口不能得到及時的治療造成的進一步的傷害。我們選擇的該醫(yī)院中的共120例下肢創(chuàng)傷的患者進行對比研究。根據患者住院的先后時間進行分組,通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得出了骨科下肢創(chuàng)傷患者治療的有效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的患者的住院時間為2019年6月往后一年內的患者,共計120例。這些患者在進行確診之前都進行了比較詳細的檢查,同時主治的骨科大夫進行確認,對其病情以及該病情的診斷標準進行確認。按照治療的方式不同進行種類劃分,分為了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男40例,女80例;年齡15~65歲,平均(34.7±3.3)歲。本次對選取的患者的實際治療的情況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得到的差異值P>0.05,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能夠進行比較。
1.2 治療方法。在我們研究的所有的120例患者當中,通過醫(yī)生的詳細檢查以后,對照組與觀察組進行不同的方式進行處理。對照組進行普通的處理方式,就是對傷口進行觀察,如果有壞死的現象進行清潔,然后用鹽水進行清理消毒,最后通過手術的方式進行處理[1]。
使用常規(guī)的治療的觀察組的患者,通過上面所講的治療方式,使用了損傷控制理論對病情進行控制。兩組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主要是通過顯效、有效以及無效三個方式進行表現,還有就是接受了相關的治療以后,對于取得的效果以及副作用進行觀察,最終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研究分析。
治療時要觀察關節(jié)脫位:股骨髁上骨牽引,逐步整復,位好后持續(xù)牽引達6~8周。早期麻醉下,打好骨牽引,快速手法整復,妥后同上處理。麻醉下,手法整復,內固定(閉合或開放進行)。陳舊性者:骶髂關節(jié)酸痛時,行關節(jié)融合。下肢短縮時,待后考慮行骨盆、股骨、脛骨的延長術。
1.3 急救方法。對照組:通過一些比如身體的基本特征進行觀察、傷口的清理以及恢復,骨頭定位等。觀察組要在進行初步的急救的操作以后進行損傷控制療法的基本步驟進行治療?;颊咴诨謴鸵院竽軌虺鲈簩τ谥委煹男ЧM行一個優(yōu)、良、差三個等級的評價,如果評價的意見為優(yōu)那么表示患者的傷口已經完全康復,傷口沒有出現感染的情況;如果評價的意見為良,那么說明患者在進行治療以后與之前是具有一定的效果的,但是還不夠徹底應該加以治療;如果評價的結果是差那么表示治療的效果不是很好,骨折愈合的效果是不好的,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一些缺陷障礙[2]?;颊咴诰戎螘r。血液灌注治療要持續(xù)一段時間,其身體內會聚集較多的完全消退的情況下才可實施手術,如果不能達到這樣的條件就會造成傷口愈合不佳,最終導致傷口出現發(fā)炎、感染的現象出現,其他的一些并發(fā)癥也是越來越多,對于患者對病情的控制是非常不利的。對于患者傷口造成的腫脹的影響。足踝骨折術前腫脹就必須進行進行消除[3]。骨折分離較遠,伸屈膝關節(jié)疼痛或伸膝乏力,可行手術治療:(術前酌情行髕骨上極骨牽引,以延伸股四頭肌腱)完全切除分離間隙處的瘢痕組織,創(chuàng)新骨斷面(必要時縱向克氏針鉆孔成網眼)類似新鮮骨折,行可靠內固定,術后用CPM康復。目前臨床對患者常用的治療方法就是冷敷、抬高患肢等,難以保證患者均通過該類治療得到緩解[4-5]。
1.4 數據分析。將所得數據經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實施相應分析,計量資料經()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經(n,%)表示、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6]。
觀察組在進行治療以后,有效的比例為99.76%,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與此同時在進行治療的期間,患者得到了比較悉心的照顧,患者沒有出現其他癥狀,而對照組中14出現了其他的癥狀,所以將上面兩組數據進行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手術前后患者有效率對比(n,%)
在骨科領域,下肢創(chuàng)傷是很容易發(fā)生的一種病。如果發(fā)現疾病,并且不進行立刻的治療,伴隨下肢創(chuàng)傷的其它更嚴重的疾病就會產生,甚至會演變?yōu)楦訃乐氐牟l(fā)癥,有時也會發(fā)展成或截肢。如果病人伴隨失血癥狀,會因失血過多而導致休克死亡。在對病人身體狀態(tài)進行評價方面,可以采用損傷控制理論,通過患者的體溫高低、身體的凝血狀態(tài)來判斷[7]。
對于病患個體的身體狀態(tài)在代謝方面是否有問題,是否發(fā)生了中毒情況,需要研究的方向可以在三個方向上開展。當患者身體的體溫不高于35℃時,就意味著受傷的人存在血容量降低的趨勢,非常不利于病人的急救。由于人體的皮膚會散發(fā)熱量,而人體的關節(jié)部位能量產生的作用也會逐漸減弱,這時,如果不能采取正確的保暖措施,那么患者就會發(fā)生心律異常的問題。進而,血液在身體內部的循環(huán)就會出現障礙,并且氧氣在血液中的溶解量也會大幅度的降低,最后導致的結果便是凝血能力降低[8-9]。如果不加以治療,上面提到的問題還會進一步加重,使患者的血小板、凝血酶的功能都出現減弱的情況。同時,機體內的凝血因子也不會持續(xù)發(fā)揮合成作用。目前,針對骨科疾病,屬于最新的治療方法之一的便是損傷控制療法,特別是對于這類疾病中存在急救的狀況下,能夠快速有效的緩解病患的癥狀,改善病人的身體狀態(tài),特別是對于損傷部位的創(chuàng)口處,可以實現清理創(chuàng)口的目的,與此同時,可以便于今后進行手術時對創(chuàng)口的清理和固定。我們可以把該類疾病治療急救的過程分為以下步驟,第一,要進行損傷等級程度的評價。通過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受傷程度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第二,直觀的了解患者具體的身體狀態(tài),比如患者的血壓、呼吸情況等。最后,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患者的狀態(tài),制定急救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