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燕
《全蜀邊域考》的作者為袁子讓,其為晚明時期編纂的四川地理邊防志,介紹各衛(wèi)所沿革與現況,并配有區(qū)域地圖,史料價值極高。袁子讓曾任四川嘉定知州,其在四川任職履歷對于考察《全蜀邊域考》的成書時間有很大幫助,周斌曾撰寫《郴州袁子讓生平與家世及師友考證》一文,袁子讓擔任嘉定知州“起止年分別是萬歷三十年壬寅(1602年)、萬歷三十六年戊申(1608年)”。作者使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未刊稿鈔本·方志》中影印的明代抄本第七冊《寧越鎮(zhèn)》為例進行考察。
《全蜀邊域考》中寧越鎮(zhèn)建置
《寧越鎮(zhèn)》共有越西、寧番兩個衛(wèi),共十個建置單位。
越西得名的由來蒙默先生在《南方古族論稿》中有過一篇考證文章《試論漢代“越西”的“越”》,里面考證論越西得名之由,邛都國有西水,漢武帝越過西水置縣,“越西”就是跨越西水。《寧越鎮(zhèn)》記載越西衛(wèi)“漢為越西郡,邛都、闡縣地”,《蒙文通文集》第 4 卷《古地甄微》記載:“《蜀志》又言:‘邛都縣,因邛邑名也?!U縣,故邛人邑?!龆荚诮裎鞑?,闡縣在今越西,……”,關于闡縣之‘闡字,《明史考證攗逸》卷 37 記載越西衛(wèi)傳:“漢邛都及闡二縣地,‘闡改‘闌。按《漢書·地理志》有‘闌縣無‘闡縣。” 很多的記載都是闡縣和闌縣混用,應該是抄寫時候的錯誤,造成了混淆。
后周設置中部縣,隋代罷郡以縣屬西州,唐代沿用,元代中統(tǒng)年間立邛部安撫招討使,至元中改為邛部州,隸屬于建昌路。明代因之,洪武中改為邛部軍民州,不久之后廢州,置越西衛(wèi),設立邛部長官司,土官姓嶺。其先祖嶺真伯在元為邛部招討使,元亡,率眾歸附,以為邛部長官司,世襲。 邛部長官司的設置是在永樂初年,《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先是有土酋嶺真伯者,以地來歸,永樂初因分設長官司,以嶺氏世守其職,屬越西衛(wèi),編戶一里。”
其地東至馬湖府,西至西番,北抵大渡河,南至寧番衛(wèi)界,東南距建昌城二百八十里。(越西衛(wèi)地圖見圖1)
此圖與中國傳統(tǒng)地圖類似,但是在川西山勢陡峭之地,它沒有展示地理上山水海拔高度,只有平面的地圖位置。就像詹姆斯·斯科特在《逃避統(tǒng)治的藝術》中所說的,平靜的水會把人們聯系起來,峻峭的高山會把人分隔,這樣的地圖不考慮地形或河流這樣的地形阻力。但是這樣的地圖有助于我們清楚地區(qū)分那些順從于國家控制和征用的地域和反抗國家控制的地域。
《明史》記載亦與《全蜀邊域考》相同,記載萬歷嶺柏土司去世,其妾沙氏與嶺應升爭印導致的土司內部之間的戰(zhàn)爭,此戰(zhàn)爭導致土司內部集團勢力瓦解,諸多文獻記載互相借鑒,所載內容幾乎一致,賴銳在《<全蜀邊域考>的成書版本問題初探》認為“袁子讓所撰的《全蜀邊域考》是在此前程正誼所著《四川土夷考圖說》的基礎之上進行增補,有大量的文字完全相同?!睜幱〖毠?jié)如下:
萬歷初年,土官嶺柏死,其妾沙氏與其孽子嶺應升爭印。逆酋阿堆等擁沙氏,焚利濟站廬舍,臨城而索應升。總兵劉顯奉檄勘處,沙氏悔禍,殺阿堆等自贖,顯遂取印付沙氏署掌。后沙氏淫于族人阿祭,因負印而歸之應升,爭之不得。祭死,其子嶺鳳起,鴟張日甚,陰嗾廣洪番,刺應升于道,殺之,亂終不彌。前道周副使因平蠻之師,誘鳳起,縶之,奪其印,而誅廣洪番之行刺者百余人,其亂稍平。第印無所歸,緘而置之庫中,所部諸夷散無統(tǒng)紀,遂肆行為盜。
萬歷乙酉丙戍間,黑骨夷酋阿弓凹乞等,手刅送哨千戶丁應時、百戶王宗于小相嶺,而刳其腸。普雄酋茹咱與王大咱連結,為患嶺頭,置郵告絕,遠近為之震動。萬歷丁亥,上命動大兵斬俘亂黨千余人,道路始通。鳳起,旋亦病亡。其東近峩眉者數百家,相率歸縣,愿附版籍為新民,其原認越嶲發(fā)祀、站馬、鋪陳、額銀亦隨之,縣請于兩院批允為置平夷、歸化二堡以居焉。其余部落仍奉應升妻李氏為主,歲時起居之,但??老嫗無能為者。丙申春,撫夷通判鄭友諒,又毀其城內舊宅,驅逐城外,斯不足慮。
這是一個事件,記錄而成文本, 但是這一段敘述沒有因果情節(jié),故事是對一系列按時序排列的事件的敘述,情節(jié)同樣是對樁樁事件的敘述,不過重點放在了因果關系上,我們會問為什么在嶺氏爭印這個文本敘述中很多事件都是故事,缺少情節(jié)的補充,而這些情節(jié)我認為是了解越西、嶺氏非常重要的線索。比如嶺柏的嫡子為何沒有記錄,他是死亡了嗎?牽涉到嶺氏土司的繼承權的問題,沙氏繼承權的合法性來自何處,她與阿堆有什么利益糾葛?劉顯為什么把印給了沙氏?前道周副使的平蠻之師如何誘惑嶺鳳起,進而擊敗他的?黑骨夷為何在小相嶺殺死千戶和百戶,恩怨為何?這些等等都是很重要的問題,筆者認為這段敘述缺少了情節(jié)因果關系,這段敘述故事背后的歷史就被埋沒了。缺乏材料對此進行更完善的補充。
越西衛(wèi)轄鎮(zhèn)西守御千戶所,所北為鎮(zhèn)夷堡,所之南為海棠關,相去各五里近,所西設寒?營,《全蜀邊域考》地圖與《中國歷史地圖集》相沖突,《中國歷史地圖集》當中并未記載鎮(zhèn)西所,只記載鎮(zhèn)西后所,但是在《全蜀邊域考》里面卻沒有鎮(zhèn)西后千戶所(見圖2、圖3),考察相關史料,鎮(zhèn)西千戶所與鎮(zhèn)西后千戶所存在著混用以及方位不明等錯誤。
鎮(zhèn)西后千戶所在《明憲宗實錄》中有記載成化十六年六月,“置四川海棠坪(等)守御千戶所,調越西衛(wèi)后千戶所官軍駐守。”郭紅等在《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卻用模糊鎮(zhèn)西千戶所與鎮(zhèn)西后千戶所二者的區(qū)別的方式解讀這段史料,“明代其他史料并無海棠坪守御千戶所的記載,只有鎮(zhèn)西千戶所,因此《憲宗實錄》這條資料應指鎮(zhèn)西后所的設立。所治應在今四川甘洛縣西海棠鎮(zhèn)一帶。”“鎮(zhèn)西后千戶所,(越西)衛(wèi)北,弘治中置?!迸F綕h的《明代政區(qū)沿革綜表》也采取了《明史》的記載,并且提供了具體的地理位置,認為“鎮(zhèn)西后千戶所弘治中置,屬越西衛(wèi),在今四川省甘洛縣正西村?!眱蓚€記載設置鎮(zhèn)西后所的時間不一致,可能是政令的下達和執(zhí)行之間有一定的時間差,導致了記載時間不同。鎮(zhèn)西千戶所在《四川通志》里面有記載,“鎮(zhèn)西所在越西衛(wèi)北一百二十里?!保c《全蜀邊域考》記載“在越西東北一百三十里”相差不大。這些記載非?;靵y,要不就只記載鎮(zhèn)西所,要不就只記載鎮(zhèn)西后所,而且兩者的地理位置描述都在越西北面,在很多的研究中這兩個千戶所都被認為是一個,只有《全蜀邊域考》記載了一個相對明確的地理位置,就是在海棠關的北面,而且是在洪武時期設置的,《續(xù)文獻通考》有一段記載,由此可以和《全蜀邊域考》相呼應,“越西衛(wèi)軍民指揮使司,元邛部州地。洪武二十五年置千戶所一,長官司一,鎮(zhèn)西后千戶所弘治中置。”洪武二十五年置千戶所,應該就是鎮(zhèn)西千戶所,弘治中設置的就是鎮(zhèn)西后千戶所。由此可知鎮(zhèn)西千戶所和鎮(zhèn)西后千戶所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千戶所,在相關的研究中不應該把二者混淆。
轄臨河堡、鎮(zhèn)蠻堡、火燒營、李子坪、曬經關、白馬堡,曬經關傳為唐三藏曬經處。
轄河南驛、八里堡、平夷堡、古隘堡、平壩堡、鎮(zhèn)遠堡、鎮(zhèn)夷堡。
寒?在鎮(zhèn)西所西面,募兵90名,是一大陣地。轄鎮(zhèn)西驛、清水堡、簝葉堡、梅子堡、利濟驛、清岡關、通濟堡。
轄龍泉驛、鎮(zhèn)雄堡、炒米關、通相堡、長老坪、相嶺關。
寧番衛(wèi)在西南旄牛夷地,明朝置蘇州衛(wèi),復改為寧番衛(wèi),寧番之地,蠻名脫蘇。其人民兇擴強悍,刀耕火種,遷徙無常,不以積藏為事。領冕山千戶所。此地叛服無常,因此明王朝在此投注了大量的兵力保證往來驛站暢通,萬歷年間招撫土婦安氏,安氏月支廩一石,春夏給寧番,秋冬給冕山,募熟番70名,進一步確保往來道路暢通。新中國成立后,經過民族識別,西番被歸入了藏族。
正統(tǒng)七年,置守御冕山橋千戶所。與寧番衛(wèi)聲勢相倚,協(xié)同防守。
轄靖邊堡、新添堡、九盤堡、登相堡、雙橋堡、猓玀關、大灣村、巡哨堡。
轄冕山關、瀘沽驛、太平關、鐵廠營、鹽井哨、瀘沽關、瀘沽巡檢司。
明王朝在寧越衛(wèi)設置了堡、驛站來進行統(tǒng)治,但是他們連成的只是線,線之外還是夷的統(tǒng)治范圍。明王朝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土司,承認他們的統(tǒng)治權,將權利分散,使其無法形成合力對抗中央,寧越衛(wèi)里中央王朝的直接派兵鎮(zhèn)壓都是因為看見里部落之間的合力存在,從而進行出兵打擊。部落的首領也在借著中央的威勢來強化自身的權威,國家空間之外最常見的訴求就是冊封首領和部落的地位得到中央承認。中央與部落或者土司都是一種相互利用的關系。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