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陸元九,1920年1月9日出生于安徽滁州,1949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是我國自動化科學技術(shù)開拓者之一,自動控制、陀螺及慣性導航技術(shù)專家,主要從事慣性器件及慣性導航研究和航天工程控制問題的研究。首次提出“回收衛(wèi)星”概念,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自動控制觀點和方法對陀螺及慣性導航原理進行論述,為“兩彈一星”工程及航天重大工程建設作出卓越貢獻。今年,他被授予“七一勛章”,是29位“七一勛章”獲得者中最年長的。
月是故鄉(xiāng)明
陸元九生于戰(zhàn)亂年代,他和大多數(shù)同輩一樣,磕磕絆絆地走在求學路上。
炮火中,陸元九就讀于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大學四年,條件艱苦,但是陸元九在學習必修課程之外還自學了空氣動力學、飛機結(jié)構(gòu)設計等課程。畢業(yè)后,他留校任助教,廣泛接觸航空工程的方方面面,扎實的理論儲備為他日后深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世紀40年代中期,喜歡挑戰(zhàn)、求知若渴的陸元九在工作之余努力學習,最終考取了赴美第一批公費留學生。
歷經(jīng)波折抵達美國后,陸元九選擇了難度極大的儀器學專業(yè),學習慣性導航技術(shù)。他聰明刻苦,再加上功底扎實,成績相當突出。從1945年到1949年,陸元九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美國當局甚至讓學校出面強迫他把身份“升級”為美國公民。
考慮到家庭,陸元九辦了綠卡,但堅決拒絕加入美國國籍。因為一旦成為美國公民,他將難以回到魂牽夢縈的故鄉(xiāng),而故鄉(xiāng)有他思念的家人,家人所在的那片土地關(guān)系著他出國求學的初心——學成以報國。
為了掃清回國的障礙,陸元九主動一步步退出敏感的工作領域。1956年,客居他國11年的游子陸元九終于借著中美達成用戰(zhàn)爭中的美國俘虜換取中國留學生回國的協(xié)議的機會,在海上輾轉(zhuǎn)23天后,終于再次踏上了祖國的土地。
回憶起當時的場景,陸元九說:“過了羅湖橋到內(nèi)地這邊,就這一段簡簡單單幾分鐘,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p>
回國后的半個多世紀,陸元九在慣性導航和自動化領域所做的開創(chuàng)性、基礎性的工作,為我國衛(wèi)星、火箭、導彈等的快速發(fā)展提供了重要支撐。他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航天“拓路者”,終其一生都在為國家的航天事業(yè)作貢獻。
不僅如此,陸元九還特別注重人才培養(yǎng),重視年輕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他說:“我們這一代人在炮火中求學,在荊棘里拓荒,把畢生最寶貴的年華奉獻給了國家和民族,希望新一代的央企科技工作者把創(chuàng)新當作一場沒有終點的長跑?!?/p>
“個性強”的“怪老頭”
陸元九性格灑脫,謙和通達,但在待人接物時表現(xiàn)出來的卻是一個“個性倔”的“怪老頭”,給人不好相處的感覺,尤其是在對待學術(shù)和做研究的時候展現(xiàn)出讓人又敬又畏的“較真”和“嚴格”。
陸元九經(jīng)常受邀參加各類評審會、研究生論文答辯等。一聽到陸元九要參加,大家都格外緊張,因為陸元九的“苛刻”和“嚴格”是出了名的。
陸元九的這種“嚴格”來自他對科研工作、航天產(chǎn)品的負責。他說:“上天產(chǎn)品,99分不及格,相當于零分。100分才及格,及格了還要評好壞。”身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一直將認真、負責貫徹到底,對送交他審閱的技術(shù)文件秉持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耐心審閱,并幫助分析和糾正錯誤。
這種“嚴格”甚至體現(xiàn)在科研管理的每一個細節(jié)中。比如陸元九召集開會,要求大家準時到會,晚來的人要站在外面說明遲到的原因才能入座。對于他的認真、嚴格勁兒,也有人吃不消,說他太嚴厲,不敢接近。甚至有人覺得他脾氣太倔、架子大。
為什么會這樣?
這“大脾氣”是陸元九在國外求學的時候面對不公正待遇據(jù)理力爭所養(yǎng)成的。他說:“在大學念書時,脾氣大的問題不突出。在國外,脾氣漸漸大起來。那時候受外國人欺負,明明你做得對,他硬說你不對。那時候就怕被人欺負,所以個性很強,脾氣不好,吵嘴、對罵都干過?!辈贿^,陸元九也誠懇地反思,認為自己“脾氣大”這個毛病在回國后應該改過來。他說,脾氣大不是耐心不耐心的問題,而是不尊重別人。
陸元九脾氣“古怪”,或許正是這種獨特鮮明的性格,才書寫出他的傳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