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 《中國青年報》
竹林山莊里,10多個年輕人身著各色古裝,有的手持佩劍、有的輕紗遮面,一番唇槍舌劍,找出血洗山莊的幕后兇手……這不是古裝劇拍攝現(xiàn)場,而是如今在年輕人中最火爆的游戲——劇本殺的游戲現(xiàn)場。近年來,隨著《明星大偵探》《萌探探探案》等綜藝節(jié)目的熱播,這個來自西方的游戲在我國火了起來。
《2021實體劇本殺消費洞察報告》顯示,預估到2021年中國實體劇本殺市場規(guī)模將達154.2億元,消費者人數(shù)有望達941萬。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國內目前經營劇本殺的門店已超過4.5萬家,今年有望超5萬家,甚至可能突破7萬家。
劇本殺走紅速度如此之快,那么它到底好玩在何處?
年輕人都愛劇本殺
艾媒咨詢在2021年第一季度中國消費者線下活動偏好的調查報告中指出,2021年中國消費者偏好的線下潮流娛樂方式中,“玩劇本殺”以36.1%排名第三,僅次于“看電影”和“運動健身”。
王陽是南京某公司的信息安全師,平日里工作比較單一,周末會約上好友們“開一車”?!皠”練⑹怯?至8名玩家各自拿著自己的劇本坐成一圈,一個DM(主持人)全程參與,每一車的時長為4至6小時(一車為一局的意思),通過推理、排查,最后找到藏在玩家中的兇手。我主要還是喜歡每次劇本里人物角色的扮演,各式各樣的場景布置,會讓人有一種在現(xiàn)實生活里體驗另一段人生的刺激感?!蓖蹶栒f,一場劇本殺好不好玩,不僅看劇本的好壞,DM本身的專業(yè)程度也比較影響玩家們的游戲體驗。
據(jù)了解,劇本殺分為“本格本”和“變格本”,前者指“兇手”作案手法相對科學、真實,依托于客觀工具。后者則指作者構建的脫離現(xiàn)實世界的故事,“兇手”作案手法多使用“虛擬科技”“幻術”等。
楊茂麗是“變格本”的資深粉絲,一共玩過60本左右。她介紹,劇本殺剛進入中國時以推理類為主,2019年因一部叫《舍離》的主打情感的劇本爆火后,劇本殺破圈了,后又增加了“歡樂本”“硬核本”等類型,并不斷豐富起來。
“十幾年前,一個QQ好友能聊上個幾年,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聊天一言不合就拉黑。短視頻的火熱,也說明人們越來越沒有耐心。”劇本圈月報主編鎮(zhèn)上春樹認為,劇本殺符合當下年輕人的需求,探索、交流與社交,是劇本游戲已知必備的核心。
滿足人們對“燒腦”的渴望
劇本殺的一大魅力,就在于它能滿足人們對“燒腦”的渴望。作為一種高級動物,人類不僅不排斥動腦,甚至有時會刻意尋找“燒腦”的機會。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將其表述為“認知需要”,并將其補充進了他的“需求層次理論”,專門指代人類對于獲取和理解知識、滿足好奇的需求。其實,“霸屏”許久的電視劇《神探狄仁杰》、孩子們追看的《名偵探柯南》、風靡世界的偵探小說《福爾摩斯》……這些廣受歡迎的文藝作品也可以從側面反映出人們對于探案、推理等“燒腦”行為的喜愛。
當游戲進入尾聲,“兇手”的真面目被揭開、真相大白,這往往是劇本殺游戲中最激動人心的時刻。美國德雷塞爾大學研究人員約翰·庫尼奧斯就發(fā)現(xiàn),一個人體驗到“頓悟時刻”的瞬間,大腦內的伽馬波就會異常活躍,這意味著此時人們體驗到了某種快感,這種感覺通常在品嘗美食、獲得社會成就等時能感受到。
有人沉浸在科學研究中,通過不斷發(fā)現(xiàn)新知來滿足認知需要;有人熱衷冒險,通過向未知的世界發(fā)起挑戰(zhàn),滿足自己對探索的追求。而劇本殺,則類似一種“安全的探險”,它讓無數(shù)在都市里忙忙碌碌的打工人,能以較低的成本體驗到“燒腦”的快感。
偶爾我們也需摘下“面具”
“人格面具”由分析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卡爾·榮格提出,是指人們對外部世界所展現(xiàn)出來的形象?,F(xiàn)實生活中,我們的身份千變萬化。披上工作服,你是打工人;伴侶面前,你是妻子或丈夫;兒女面前,你是嚴父或慈母……人生如戲,我們就如舞臺上的演員,通過扮演各類角色、帶上各式“面具”,逐步完成社會化。
不過,“人格面具”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面具”戴得太久了,就可能難以“出戲”。如文學家納撒尼爾·霍桑所說,如果有人長期對自己一副面孔,而對別人另一副面孔,那么最后他自己也會分不清到底哪個才是真的。在適應各種身份的過程中,我們也很容易迷失真實的自己,把我們本身具有的、但不符合社會角色要求的部分“自我”壓抑在無意識的“陰影”之中,很多我們忽略和沒發(fā)展起來的積極或消極特質也一并被“掩埋”。而“人格面具”越強大,我們就越難接受自己的“陰影”部分,導致潛能受到了限制。
劇本殺的神奇之處,在于它讓我們短暫實現(xiàn)了“去角色化”。至少在游戲的數(shù)小時內,我們卸下了平日生活里的眾多“面具”,放下了那些束縛我們已久的價值觀和規(guī)則,讓壓抑許久的“自我”能喘口氣。此外,如果你飾演的某個角色恰好與你壓抑的內在特質相匹配,那它們就可能“重見天日”,你也贏得了一個重新認識潛在“自我”的機會。
走出“自我”孤島,打開生命“新窗”
美國心理學家雅各布·莫雷諾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角色扮演有助于人們拓展世界觀,并且以此創(chuàng)立了心理劇療法。在該療法中,個體通過扮演其他角色(如家人、朋友等),來體會該角色的情感與思想,從而改變過往的行為模式,甚至激發(fā)出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潛能。而在劇本殺中,玩家也能借由不斷模仿和內化各類角色,進而豐富自己的角色目錄,使自己的知覺范圍得以擴大。如果玩家能將這種經驗運用到生活中,或許可以獲得過去未曾有過的思考模式、打開生命的“新窗”。
因此,劇本殺的真正價值就在于演繹他人。只有用他人的眼睛看、用他人的耳朵聽、用他人的心去感受,共情能力才能夠提高,讓我們從名為“自我”的孤島中走出。因此,盡管故事是虛構的,但玩家獲得的成長和感動卻是真實的。這雖然只是游戲,但它仍能映射出我們人性中或美好或真實的一面,從而拓展我們人生的廣度。(據(jù)《科技日報》《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