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潤東 王麗莉
(長春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翻轉課堂是學生在課前觀看和學習教師制作的慕課等學習資源,課堂上主要以作業(yè)答疑的形式由師生共同完成的,一種互助共學的新型教學模式。在翻轉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學習,鍛煉協(xié)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此達到理解和內化知識的程度。翻轉課堂對學習者提高知識應用能力起到有益作用,因此本文以《日語閱讀》課為例考察翻轉課堂下學生日語閱讀能力的發(fā)展變化。
翻轉課堂最早可追溯到同伴教學法。這種方法由哈佛大學教授埃里克?馬祖爾提出,他在課前安排給學生自學任務,在課上以“概念測試題”的形式讓學生相互討論,互教互學。近十年翻轉課堂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2012年7月《翻轉你的課堂:每天每節(jié)課與每個學生交流》一書出版,在社會上產生熱烈反響,翻轉課堂的領先人物喬納森?伯格曼和亞倫?薩姆斯進入人們的視野。同年翻轉課堂引進國內,成為出現在學界的高頻詞匯。近年來隨著技術推廣和引入,信息技術與課堂的結合日趨緊密,“信息化”成為翻轉課堂的熱詞,提供給人們思考學校教育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過程、媒介手段等諸多方面時新的角度,成為革新教學模式的技術保障,“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翻轉課堂”應運而生。在這樣的背景下,本研究試圖通過《日語閱讀》課堂小組同伴學習互動對話,探究學生閱讀能力的發(fā)展變化。
筆者2020年3月-6月在長春某高校日語專業(yè)大學二年級的《日語閱讀》上進行了翻轉課堂教學。課前學生自主學習中國大學慕課平臺上的《中級日語閱讀》,教師根據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和本課的重點難點發(fā)布討論題,課上學生關于教師發(fā)布的討論題展開討論后進行發(fā)表,教師點評反饋。小班授課,一個班18人,課上討論3人一組,共6組。王紅(化名)為閱讀能力較弱的學生,但本學期學習態(tài)度比較認真,希望通過《日語閱讀》課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在征得本人的同意下,本文以王紅為研究對象,通過課堂小組討論的錄音研究翻轉課堂下學生閱讀能力的發(fā)展變化。數據來源分別是第2次、4次、6次和7次的課堂小組錄音,共計66分鐘。
在第2次的翻轉課堂教學實踐中,學生在課上討論時仍將較多注意力放在詞匯、語法的識記和理解上。特別是對于成績中等以下的同學來說,其提問和討論與詞匯和句型密切相關。研究發(fā)現,詞匯量是大學生受困擾的主要閱讀難題。問卷調查顯示,大學生閱讀的掣肘之處依次是詞匯量不足、語法基礎知識薄弱以及閱讀技能欠缺。因此課上討論首要解決的是詞匯語法關。
(片段1)王紅:那我試著講一下第一題吧,就是那個大學教授那個,這個我可能看得比較明白一點。A大學教社會學的教授B,那個貧しくて是啥意思呀?于華(化名,下同):又窮,窮。王紅:他考慮了一下,窮困到連飯都吃不起。對嗎?張月:考えず那個ず是否定,沒有考慮到。(略)王紅:后面一句話是啥意思呀?無駄にしている若者が増えている,是不吃飯的年輕人增加的這件事兒嗎?張月(化名,下同):浪費吧,浪費了食物。
此例中,在對簡單句的句意理解任務上,王紅的詢問全部是詞匯意義層面,這些詞涉及文義理解。如果生詞數量占一篇文章的10%以上,學生便無法理解文義。雖然王紅自述“看得明白”,但通過組員的回答,才內化了詞義知識,完成了對文章的初步理解。
(片段2)張月:然后第二個要點,さえすれば是“只,只要”,然后整句話是時間の過ぎるのを待ちさえすれば終わりです。等待時間過去就結束了。王紅:是連的意思嘛?于華:即便,也沒有。王紅:就是說即使時間都過去了也沒有結束?于華:它的翻譯是只要等待時間流逝就可以。張月:不學習也責怪不了,也有聽就行的講義。選哪個?張月:選2。于華:選2吧,我也覺得2。張月:因為“只要等時間過去就可以”。王紅:さえすれば是“就”的意思嗎?張月:只要。
同樣是第2次的翻轉課堂教學,在討論段落大意的理解問題上,組員翻譯段落意思后,王紅關注點在句型“さえすれば”。王紅講課前整理的知識與組員討論后得到了不同的答案,在其他組員完成了整個解題步驟得到答案后,繼續(xù)追問句型“さえすれば”的含義,最終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完成了知識的內化。
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在翻轉課堂的初期教學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停留在詞匯、語法、句型等文本意義層面的識記和理解上,欠缺語篇結構的剖析以及相關知識的拓展,有解題步驟但并不清晰,缺乏閱讀解題技巧。
課前通過自主學習教師制作的慕課視頻,許多學生能夠達到字面層次的理解,即通過對日語詞匯的功能和句子結構的正確辨識,接受字義傳達的基本信息,通過識記形成既定概念,這是閱讀能力的首要層次,即字面層次。而更高的閱讀能力則要達到評斷層次,即多項信息的收集和反饋。要達到這個層次,學生需要具備解題思路,運用解題技巧,進行深度閱讀。翻轉課堂教學進行到中期,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解題思路,有意識地運用解題技巧,有步驟地解題。
(片段3)王紅:然后第四題,根據筆者所說,如果想要成為大人的話最重要的是什么。這段話的最后一句,そうやって人間の精神は大人になっていくんです。它是說這樣人類的精神就會變成大人,然后要往前找,そ系列指示詞在前面,そのような深い體験を持っていると、こんどは『源氏物語』のような古典作品を読んでも、深く味わうことができる。這句話的主干應該是深い體験を持っていると,然后答案,第一個是經歷了痛苦的事情,要靠讀書來安慰;第二個是永遠不會忘記痛苦的戀愛;第三個是安慰痛苦的人的經驗;第四個是讀了很多古典作品的經驗。因為234都不對,所以應該是選1。
片段3取自第4次翻轉課堂教學,教師通過設置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以上短文的主題思想。課程過半,王紅已經具備基本解題思路,能夠完整講出自己的解題步驟:首先看題干,回到原文找到對應的句子,通過指示詞,定位前文。通過將句意與問題選項對照,最終選出答案。由此看來,經過前階段的學習,王紅已經能夠自主學習,在課上討論實現知識的內化。
(片段4)王紅:第5題,問題是,在經營的過程中關于失敗作者是怎么描述的。這個題應該選3,選項1,這個是在第一段,他說有好的想法要馬上實行,但可能失敗,所以是不對的。第2個,如果能預測的話就能避開失敗,回到原文第二段,無論如何都無法避開失敗。第4個是說失敗的經驗會發(fā)揮作用,但是原文中沒有提道這個失敗的經驗會發(fā)揮作用,所以選第3個。
片段3取自第6次翻轉課堂教學,在具備了一定解題思路后,學生王紅能迅速找到解題關鍵,定位句子位置,在小組討論時,能夠更精準、概括地闡述自己的解題思路。
課程進行到后半段,此時學生已經掌握了中級閱讀相應的解題能力,并能熟練運用在中級語篇閱讀上。此時的課上討論,學生不只局限在自己的解題思路和技巧,還會詢問他人的意見和看法,尋找共通點,將他人的解題思路融入自己當中去,形成完備的知識體系。
(片段5)王紅:關于讀書的好處,作者是怎么想的?這個原文中是最后一段嗎?
李悅(化名,下同):我覺得是這里。這個時期過去之后,會被特定的書感化,像這樣對立的書就會反感,自己的思想變得明確。王紅:明白了。但是文章我沒弄得懂,我不知道對不對。李悅:對呀,你說的都對。王紅:我把我(概括的文章脈絡)分享給你,然后你覺得我哪不對,我改好不好?李悅:嗯,行。
這個片段取自第九節(jié)課,此時王紅在講解自己的解題思路時,主動征詢組員的看法,形成共同看法后,將組員的思考納入到自己的體系中,最終雙方得到了互相認可的討論結果。此后,王紅針對自己的學習實際,進一步請求引入其他組員的解題思路。
在實行翻轉課堂教學初期,學生對新式教學方法存在一個過渡期,除了適應和接受新的教學理念,還需要應對傳統(tǒng)教學的慣性,因此前期課程學生的問題和討論焦點集中在詞匯、語法、句型等基本意義的理解上。隨著課程的深入,知識不斷內化,學生的關注點不再停留于字面層次,向深度閱讀發(fā)展。此時學生已經掌握一定的解題思路,能夠獨立地完成一道題的解題步驟。在翻轉課堂的最后階段,學生在討論時能夠有意識地引導組員參與,引入組員的思考和見解,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可以看出,經過翻轉課堂教學,學生的閱讀能力呈現出“字面層次——深度閱讀——合作探索”的發(fā)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