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嵚
清代“閑書”《笑林廣記》里,有個關(guān)于“吃肉”的趣味段子:縣學(xué)教官的兒子與縣丞的兒子打架,打輸了回來哇哇哭。教官老婆哀嘆說,人家縣丞家孩子天天吃肉,咱家孩子天天吃豆腐,所以“如何敵得過他”。教官一聽這話,立刻膽氣充盈:“這般我兒不要忙,等祭過了,再與他報復(fù)便了!”——等著祭完了孔子,咱家把祭孔子的豬肉吃了,吃飽了再揍他。
堂堂清代縣學(xué)教官,竟然都窮到一年到頭吃不起肉,還得靠“偷孔子家的肉”來打牙祭。
戰(zhàn)國縱橫家張儀曾感慨:“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所以孟子才會說“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能讓老百姓在七十歲之前吃口肉的社會,就是完美社會了。
貴族們經(jīng)常享用的牛肉羊肉,在漢唐宋這幾個朝代里,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是可遇不可求:牛在古代是耕作資源,歷代都嚴(yán)禁屠宰,想吃牛肉?只能干等著一頭?!白匀凰劳觥薄D纤螘r期的羊肉價格,一度漲到每斤900錢,連南宋外交家洪邁都感慨“俸薄如何敢買嘗”。
所以,在漫長的古代史上,哪怕不少“盛世”“中興”年代里,如果有老百姓說“一輩子沒吃過幾次肉”,那絕不是稀罕事。不過,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古代老百姓吃肉的機會,也是越來越多。
隨著養(yǎng)豬業(yè)的發(fā)展,宋朝老百姓“吃豬肉”的機會也多起來。當(dāng)然,這種情況,也只適用于汴京臨安這樣的“超級大都會”。以名臣司馬光所見,哪怕在正常年景里,農(nóng)夫蠶婦們也是“所食者糠籺而不足”。
相比之下,明清的平民們,雖然有《儒林外史》里“不知豬油可曾吃過兩三回哩”的描述,但論吃肉的機會,比起前朝要多得多,咬咬牙還能開個葷?!翱登⑹馈睍r代的華北農(nóng)村,就算風(fēng)調(diào)雨順的年月,也是“絕少食肉”。就算是當(dāng)?shù)馗辉R恍┑淖愿r(nóng),也是“魚肉惟之宴會用之”。
其實,古代老百姓“吃肉難”,不止因為肉金貴,就連烹飪?nèi)馐乘璧淖袅?,那些今天看上去“便宜”的調(diào)料,放在古人生活里,好些都是天價。最典型的一樣,就是胡椒。唐宋年間形容某人有錢,都常說“胡椒八百石”。明朝中前期給官員發(fā)俸祿,常用胡椒祿米,一斤胡椒能兌換六石多祿米。
除了胡椒這樣的硬通貨,其他一些今天看似“普通”的調(diào)味品,古時的價格都是不菲。比如食鹽,明代的食鹽價格,在明末戰(zhàn)亂年間暴漲。很多窮人因此“終身茹淡”,一輩子吃不上幾次鹽。
同樣昂貴的還有醬料,普通人家吃口豆醬,都算是奢侈。
食用油也同樣如此,明清年間用來點燈的臭油(價格相對便宜),也常被小戶人家用來當(dāng)食用油。還有很多連臭油都吃不起的家庭,炒菜都只能用飯鍋里的米湯。
(摘自《同舟共進(jì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