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紅
1990年9月22日至10月7日,第十一屆亞運會在北京隆重舉行。這是亞運會誕生40年以來首次由中國承辦,也是中國首次承辦如此規(guī)模的綜合性國際體育賽事。
爭取承辦權來之不易
1983年,中國政府決定申請1990年第十一屆亞運會舉辦權。改革開放以來,經過了5年的發(fā)展,我國綜合國力已大幅提升,中國政府認定自己已經具備了舉辦第十一屆亞運會的條件和力量。
當時,日本廣島作為中國競爭舉辦權的唯一對手,也提交了申辦申請。1990年恰逢廣島建城100周年,又是該城遭受原子彈劫難45周年。廣島市市長上任時就向選民們許下了諾言:在任期間,一定爭得第十一屆亞運會的舉辦權。為了萬無一失,他將工作做在前,親自來到中國,協(xié)商說服中國將機會讓給廣島。然而,前十屆亞運會,中國尚未做過一次東道主。這次難得的機會,已具有一定實力和自信的中國,是再也不會拱手相讓了。
對此,亞奧理事會主席法赫德親王采用了折中的辦法——投票表決。1984年秋,在離中國第35個國慶日還有兩天的時候,在漢城(現名“首爾”)的亞奧理事會會議上,北京以43票對22票擊敗了唯一的競爭對手廣島。北京市申辦代表團成員欣喜若狂。而廣島市市長回去后,則引咎辭職。
賽前籌備工作熱火朝天
1985年5月,第十一屆亞運會組委會在京宣告成立。1986年4月7日,亞運會組委會決定,對現有能夠承擔任務的體育場館進行改擴建,并且還要新建一批體育場館。同年9月10日,在北京體育師范學院的一塊空地上,幾位國家領導人和國家體委及北京市的負責人,揮鍬鏟土,為北京大學生體育館奠基,從而開始了第十一屆亞運會的工程建設。
亞運村是亞運會的主體工程之一,是一個服務設施一應俱全的“城中之城”。亞運村占地31.5公頃,總建筑面積50多萬平方米,不同風格的建筑,呈環(huán)狀排列,中間是一個占地約4公頃的中心公園。
四環(huán)路從亞運村的面前穿過,一路之隔的南側,是新建的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中心建有游泳跳水館、綜合體育館、田徑場和曲棍球場。北京射擊場始建于1955年10月,1988年改建后,成為亞洲規(guī)模最大的射擊場之一,各種設備和設施皆具世界一流水平。大學生體育館是一座正方形建筑,亞運期間,在此進行籃球比賽。豐臺體育中心占地30公頃,由一座體育場、一座體育館、一座棒壘球場和一座游泳館組成。北郊游泳館是當時亞洲最大的游泳館,建筑面積37589平方米,擁有6128個觀眾席。1959年的十大建筑之一的工人體育場改建之后,一洗舊顏,作為亞運會的主會場。
除了所需要的比賽場館和練習場館,以及各種生活服務設施外,還需要現代化的通訊中心,將信息及時傳播出去。1990年,中央電視發(fā)射塔建成,總高達405米,超越了市內所有的高層建筑,在當時堪稱“亞洲第一塔”。國際轉播中心,則是一座13層的綜合大樓,設備齊全,食住方便,有“小世界”之稱。
亞運得人心,人心向亞運
當年,中國首次舉辦這么大規(guī)模的體育盛會,全國人民包括海外僑胞都紛紛行動起來,支援亞運會的籌備工作,形成了“亞運得人心,人心向亞運”的可喜局面。
“我為亞運做貢獻”,表現在集資活動上,過程尤為感人。這次集資活動影響和范圍極廣,從城市到農村,從內地到邊疆,從老根據地到經濟特區(qū),從海內到海外,爭相捐贈者數以億計。北京亞運會集資工作遍及境外14個國家和地區(qū),國內30個省、市、自治區(qū),簽約和承諾的集資額超過6億元的目標。捐贈萬元以上的團體達1300多個,捐款最多的團體是全國個人勞動者協(xié)會,總計2050萬元,為表紀念,組委會特意將木樨園體育館更名為“光彩體育館”。捐贈萬元以上的個人達110多人,最多的是香港的霍英東先生,為此,組委會特別把國家奧林匹克游泳館命名為“英東游泳館”。
隨著亞運會一天天臨近,北京也一天天以絢麗多姿、全新美好的容貌歡迎來自四面八方的賓朋。33個比賽場館、46個練習場館、比賽必經的100條大街、82個路口、23座立交橋以及馬拉松比賽沿線,規(guī)整靚麗地相繼裝扮起來。
至此,亞運會所有的場館建設已按原計劃勝利竣工,舞臺一一搭好,等待著開幕那一天的到來。(摘自《黨史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