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泉涌
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蒙難流亡他鄉(xiāng),很多諸侯國不接納他。重耳到楚國拜見楚王時,楚王問他:“我現(xiàn)在幫助了你,如果你以后做了晉國國君,將如何報答我?”重耳說:“以后我如果做了晉國國君,假若我們在戰(zhàn)場上相遇,我便以退避三舍(1舍=30里)作為回報。”后來,重耳果然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有一年,晉文公重耳率部與楚軍在戰(zhàn)場上相遇,晉文公按照之前的承諾,退避近百里,一直退到了城濮。楚軍見晉軍一退再退,輕敵冒進,結(jié)果被晉軍殺得大敗。“退避三舍”這個成語本來是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但其中卻蘊含了做人做事要講誠信的道理。
誠信是個人的立身之本
所謂誠信,就是以真誠之心,行信義之事,信守諾言,言行相符。誠信是個人的立身之本,是每個人必須具備的道德素質(zhì)和品格,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
明初政治家、文學(xué)家宋濂小時候家里很窮,沒錢買書,只好向別人借閱。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也愿意把書借給他。有一次,宋濂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就連夜抄書,雖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也不肯逾期。還有一次,宋濂與遠方的一位學(xué)者約好了見面請教的日期,出發(fā)那天卻下起了大雪。母親心疼地勸他別去了,宋濂卻不顧天寒地凍、衣衫單薄,堅持上路。當(dāng)宋濂到達時,那位學(xué)者感動地稱贊道:“年輕人,守信好學(xué),將來必有出息!”果然,宋濂后來學(xué)有所成,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信著稱。他14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當(dāng)時的皇帝宋真宗。宋真宗要他與1000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但晏殊發(fā)現(xiàn)考試的內(nèi)容是自己十天前剛剛練習(xí)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并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zhì),便賜予他“同進士出身”。晏殊做官時,天下太平,京城的大小官員經(jīng)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內(nèi)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里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宋真宗突然宣旨,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官員,大臣們非常驚訝。宋真宗說:“近來群臣經(jīng)常游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标淌庵x恩后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游玩宴飲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游了?!庇捎陉淌獾恼\實,使他在皇帝和群臣面前進一步留下了誠信的印象,皇帝更加信任他了。
誠信是單位的立業(yè)之基
誠信作為一項普遍適用的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是建立行業(yè)之間、企業(yè)之間良性互動關(guān)系的道德杠桿。
清咸豐、同治時期,紅頂商人胡雪巖聲名赫赫。他做生意以誠信為本,童叟無欺,深得百姓信任。當(dāng)時,有個叫羅尚德的人,早年好賭,定下婚約后因賭博前后用去岳父家一萬五千兩銀子。后來,他岳父提出寧可不要這些銀子也要退婚。羅尚德深感慚愧,投身軍營,官至杭州綠營兵“千總”。經(jīng)過13年的辛苦煎熬、省吃儉用,他終于積攢了一萬二千兩銀子。此時,他接到了與太平軍打仗的命令,因無親眷相托,只好拿到胡雪巖的錢莊來存儲。當(dāng)時,胡雪巖的錢莊剛開業(yè)不久,羅尚德存入一萬二千兩銀子,既不要利息,又不要存折。胡雪巖問其原因,羅答曰:一是因為相信錢莊的信譽,同鄉(xiāng)劉二經(jīng)常在他面前提起胡雪巖,對其信譽贊不絕口;二是因為自己就要上戰(zhàn)場,生死未卜,存折不帶在身上比較好。得知這一情況后,胡雪巖當(dāng)即決定:照規(guī)矩以3年定期存款的利息算,3年之后來取,付給本息一萬五千兩銀子,并辦理了一個存折,交由錢莊負責(zé)人代管。后來,羅尚德戰(zhàn)場陣亡,臨死前委托兩位同鄉(xiāng)將自己在錢莊的存款提出來,轉(zhuǎn)至老家還債。這兩位同鄉(xiāng)手頭沒有任何憑證,原以為會遇到錢莊的刁難,甚至將這筆存款就此賴掉,沒想到錢莊在證實了他們確實是羅尚德的同鄉(xiāng)后,不僅將存款如數(shù)照付,而且還照算了利息。幾天后,胡雪巖的錢莊有大批人來存款。原來,回到軍營后,羅尚德的兩位同鄉(xiāng)講述了取兌銀子的經(jīng)歷,胡雪巖錢莊的聲譽一下子在軍營中飛一般地傳開了,許多官兵都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積蓄長期存入胡雪巖的錢莊,錢莊每日車水馬龍,生意好得不得了。
清代乾隆年間,南昌城有一個點心店主名叫李沙庚。最初,點心店貨真價實,顧客盈門。但賺到錢以后,李沙庚便以次充好,對顧客也怠慢起來,生意日漸冷落。一日,書畫名家鄭板橋來店進餐,李沙庚驚喜萬分,恭請題寫店名。鄭板橋揮毫題寫了“李沙庚點心店”六個大字,墨寶蒼勁有力。但李沙庚發(fā)現(xiàn)“心”字少寫了一個點,便請求鄭板橋補上,鄭板橋說:“沒有錯啊,你以前生意興隆,是因為‘心有了這一點,而今生意清淡,正是因為‘心少了這一點。”李沙庚恍然大悟,從此痛改前非,再一次贏得了人心和市場。
誠信是國家的立國之魂
誠信是領(lǐng)導(dǎo)者治理國家的基本準則,是國家的立國之魂。誠信構(gòu)成國德,支配國運,沒有誠信的國德就不能擁有長久而向上的國運,國家就會走向滅亡。
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第一個國君魏文侯處處以誠信待人,魏國也逐漸強大起來。有一次,魏文侯和管理山林的人約好次日下午要去林中打獵練兵。但是第二天,天忽然下起了瓢潑大雨,而且越下越大。眼看就要到正午了,魏文侯起身對眾大臣說:“對不起,我要告辭了,趕快準備車馬,我要到郊外去打獵練兵,那里已經(jīng)有人在等我了!”眾臣一見國君要冒雨出門,都上前勸阻,說“下這么大的雨,根本無法出門”“去了也無法打獵練兵”。魏文侯看看天色說:“打獵練兵是不成了,可是也得告訴那位管理山林的人啊?!北姵贾杏幸粋€人自告奮勇地說:“那好,我馬上去?!蔽何暮钫f:“要去也得我自己去,昨天是我親自跟人家約定的,如今失約,我要親自向人家道歉才行。”說完大步跨出門外,頂著大雨到管林人的住處去了。一國之君重信守諾,贏得群臣敬佩,萬民景仰,魏國國力日漸強盛。
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曾九合諸侯,威名遠播。一次,魯莊公率部與齊桓公的軍隊交戰(zhàn),曹沫為將,結(jié)果連敗三仗,魯莊公不得不割地求和,齊桓公答應(yīng)與魯國停戰(zhàn)會盟??墒窃跁藭r,曹沫突然拿出匕首抵住齊桓公,要齊桓公返還魯國因戰(zhàn)敗答應(yīng)割讓給齊國的城池,齊桓公被逼只好答應(yīng)歸還。事后,齊桓公并沒有因為曹沫采取不正當(dāng)?shù)姆绞揭爻浅囟臣s,真的把魯國割讓的城池還給了魯國。其實,以齊桓公的力量,曹沫以如此卑鄙手段索取的城池,完全可以不給他,魯國本就理虧。但是,齊桓公覺得作為君主,須得言而有信,這樣才能贏得百姓的擁護,因此他如約交還了魯國的城池。這樣,雖然失去了土地,但贏得了人心。齊桓公后來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這便是重要原因之一。
總之,誠信是一切道德的根基和本原,是社會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倫理價值需要。它不僅是一種個人的美德和品質(zhì),而且是一種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不僅是一種內(nèi)在的精神和價值,而且是一種外在的聲譽和資源。誠信是道義的化身,同時也是功利的保證和源泉。無論是淬煉品格,還是發(fā)展企業(yè),抑或治理國家,誠信都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