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戈
《愛決斗的人》是屠格涅夫的早期作品,那時他大概沒想到自己后來真的要去決斗。作為文學題材,決斗在俄羅斯小說里實在很常見,契訶夫、庫普林都寫過題為“決斗”的小說,這恐怕多少出于普希金和萊蒙托夫留下的陰影。
世人都感嘆普希金為什么要去跟個渾蛋決斗,死得莫名其妙,否則不知還能留下多少偉大詩篇;萊蒙托夫也是。這可能是死于決斗的兩個最大天才了。
普希金對決斗的愛好近乎吸毒。早在20歲時,他就開始因為芝麻小事,比如在圣彼得堡的劇院里喝倒彩,而不得不跟人決斗。其后,直到38歲真的被打死,他前前后后被卷入過十來起決斗。
這位俄羅斯詩歌的太陽,因為決斗上癮,到后來每天把自己關在屋里用紙彈練槍法。不過為尊者諱,一般人們都說,他苦練槍法,是為了向偉大的拜倫勛爵學習,去希臘支援民族解放戰(zhàn)爭。這個崇高的想法,普希金肯定是有的,但并不妨礙他順便為家常便飯一樣的決斗磨磨槍。
萊蒙托夫也參加了好多次決斗。他和普希金的區(qū)別在于,普希金的性格中有他固有的輕狂,沒把生命危險當回事;萊蒙托夫,這個徹底的悲觀主義者,卻是存心尋死。
其實最驚心動魄的還是托爾斯泰和屠格涅夫之間那場一觸即發(fā)的決斗。跟普希金這種臨陣磨槍的文人比,寫過《獵人筆記》的屠格涅夫,本人就是個槍法超準的獵手。而托爾斯泰雖然做獵手稍遜一籌,卻上過戰(zhàn)場,在克里米亞戰(zhàn)爭中真刀實槍地干過。
托爾斯泰動手前,氣勢洶洶向屠格涅夫連下戰(zhàn)書,一再強調(diào)自己這回是“動真格的”,絕不手軟,屠格涅夫也就應戰(zhàn)了。那是1861年的事情,老屠正值壯年(43歲),代表作《父與子》《煙》《處女地》《散文詩》都還沒寫,老托更是33歲的青年,正寫他的《哥薩克》,后來那幾部影響大的《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連影子都沒有。
朋友們苦口婆心的勸阻和種種于決斗安排非常不利的節(jié)外生枝,終于讓事情不了了之。跟同歸于盡相比,他們之后17年的互不理睬算是最好的結果了。
資料顯示,雖然決斗在歐洲一度頗為普遍,但在其他國家早就被禁止或“自然淘汰”了。俄羅斯和法國是“堅持”決斗“傳統(tǒng)”時間最長的國度。和俄羅斯一樣,法國也有許多大文豪參與過決斗,比如拉馬丁就曾因為一首詩深深傷害了佛羅倫薩人的愛國心,而在決斗中被刺傷右臂;雨果19歲時就在凡爾賽跟人決斗——他被打傷的是左臂;就連普魯斯特也因為人家在文章里影射他的同性戀傾向是“性變態(tài)”,而跟人用槍決斗,所幸大家都沒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