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不換
四方舞臺,人間戲場。劇場作為各類演出的載體,自誕生以來的兩千多年間,跟隨時代變遷,演藝科技發(fā)展和觀眾需求改變不斷發(fā)生著變化,不僅記錄著人類演出藝術的發(fā)展,也展現(xiàn)著觀演建筑的變遷。
當年的臨安城里有上百家勾欄瓦舍在演出,每個勾欄里都有數(shù)千或數(shù)百名觀眾在看戲。演出從早演到晚,從春天演到冬天,全年不間斷。如此估算,當年臨安城里每天看演出的觀眾可達2萬至5萬人,一年觀眾累計達700萬到2000萬人次。
劇場,也叫劇院,是一種設有觀眾廳、舞臺、技術用房和演員、觀眾用房的觀演建筑,有露天的,也有室內的。
要追溯劇場的起源,就需要搞清楚演出活動是如何誕生的。按照當下主流史學觀點,人類的大型演出活動起源于古代先民的祭祀儀式。畢竟,遠古的先民竭盡全力也難保衣食無憂,于是只能請神吃飯,祭祀活動由此產生。作為神靈代言人的巫師便成為最早的演員。這時的表演并非演給人看,而是所有的演員和觀眾一起演給神看的一出大戲,希望以此來討得神的歡喜,以求來年風調雨順。此時當然并沒有專門的劇場。即使有,也是以天為蓋,以地為毯,燃起一團篝火,聚攏人群,便成為一個小小的“劇場”。
公元前7世紀,深受自然災害之苦的古希臘人希望取悅酒神狄俄尼索斯,便在每年3月設立了一個酒神節(jié),在郊外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顒又?,一隊演員站在神壇上唱歌,他們面朝山坡,站成半圓形的歌隊。觀眾依山而立,跟隨演員一起哼唱。目前保留最完整的古希臘劇場是埃皮達魯斯劇場,它位于希臘半島東南端,建于公元前4世紀。劇場依據(jù)山勢而建,大理石的座位逐級升高,如同一把巨大的折扇。整個劇場有34排座位,最多可以容納1.5萬余名觀眾,最遠的座位距離舞臺前沿為70米。最下方的圓形中心舞臺,直徑20余米,舞臺中間有酒神祭壇,背面也有26米長的背景墻。埃皮達魯斯劇場彰顯著古希臘建筑的壯麗雄偉。
據(jù)史學家考證,為了增強演出的聲音效果,埃皮達魯斯劇場的觀眾席中間錯落有致地放了很多銅制的空壇子。這些壇子的壇口指向表演區(qū),從而使得演員的聲音可以在壇子里產生回聲。這些空壇子的回聲不僅增強了音效,也增強了演出的儀式感和神圣性。
后來,隨著文明不斷發(fā)展,演出的目的完成了從娛神到娛人的轉變。到羅馬帝國時期,節(jié)日中的演出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表演內容擴展到歌舞、滑稽戲、神話劇、雜耍等復雜形式,演員的表演越來越專業(yè)化。為適應這種變化,羅馬劇場的中心舞臺表演區(qū)比古希臘劇場大得多,而劇場能容納的觀眾比古希臘劇場少得多。舞臺前方有一塊半圓形區(qū)域,是達官顯貴們觀看演出的地方。有些羅馬劇場在觀眾席上方設置了遮陽擋雨的帆布,已呈現(xiàn)向室內劇場轉變的趨勢。羅馬劇場四面封閉的結構也有利于提高觀眾席上的聲音清晰度。
隨著羅馬帝國的滅亡,戲劇表演陷入嚴重的衰退。到了15至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人對戲劇的熱情又逐漸萌發(fā)。此時出現(xiàn)了室內劇場。位于意大利維琴察的奧林匹克劇院建于1580年至1585年,可容納400人,是歐洲現(xiàn)存最古老的室內劇場。劇場由意大利著名建筑設計師帕拉迪奧設計,但在開始施工后幾個月,帕拉迪奧就去世了,他的弟子斯卡莫齊接手完成了整個工程。劇院由一座防御堡壘改造而成,其半圓形的觀眾席顯然深得羅馬劇場的精髓,而舞臺上精致的視覺效果使街道景觀看起來十分逼真。
中國古代劇場與戲曲藝術發(fā)展密切相關。戲曲起源于漢代的“百戲”,當時屬于廣場藝術,類似于老北京天橋的雜耍,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演出場所。到隋唐時代,參軍戲、歌舞戲逐漸進入廟堂演出,由此誕生了很多寺廟劇場。戲臺的頂上出現(xiàn)了可以遮風避雨的棚子,被稱為“樂棚”,而后,在達官貴人府邸中的宴客廳設有專門的表演舞臺,被稱為“錦筵”。這才算是有了室內劇場的樣子。
山西傳統(tǒng)戲臺。
到宋代,隨著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和宵禁制度的取消,演藝事業(yè)大為興盛,演出場所從寺廟和豪宅走向民間,出現(xiàn)了所謂的“勾欄瓦舍”。勾欄、瓦舍均出自佛教經書,勾欄原指用于欣賞音樂的佛教建筑物,瓦舍原指僧房??梢娺@一時期的民間劇場都是模仿寺廟建筑建造的。那時的勾欄瓦舍并沒有瓦,而是簡易木結構棚子,戲臺對面從里往外逐層加高,圍著木制的觀眾席,叫腰棚。觀眾席里每個觀眾都有座位,沒有站著的,座位不編號,先到先坐。其中正對戲臺位置較高的看臺叫神樓,供奉著神靈牌位。觀眾席里最上等的座位叫青龍頭,一般供達官貴人坐。勾欄的一面有門,供觀眾出入。勾欄外,懸掛著寫有藝人名和劇目的“紙榜”,入場處有負責售票和檢票的工作人員。
據(jù)考證,當年的臨安城里有上百家勾欄瓦舍在演出,每個勾欄里都有數(shù)千或數(shù)百名觀眾在看戲。演出從早演到晚,從春天演到冬天,全年不間斷。如此估算,當年臨安城里每天看演出的觀眾可達2萬至5萬人,一年觀眾累計達700萬到2000萬人次。勾欄瓦舍是宋代經濟發(fā)展后人們追求精神生活享受的見證,它滿足了不同階層、不同職業(yè)、不同年齡層次和不同愛好觀眾的需要。
由于木結構的勾欄瓦舍經日曬雨淋后會出現(xiàn)損壞,且?guī)虡I(yè)行為的娛樂場所,有其簡陋、臨時的性質,因此使用時間有限。元朝的《南村輟耕錄》曾記載過勾欄倒塌、壓死觀眾的不幸事件,所以在元代,磚木結構的廟臺慢慢取代了勾欄。
到了明代,劇場和寺廟的融合重新變得緊密起來,很多寺廟都被用于戲劇演出。同時明代的戲劇舞臺布景更加繁復,對于戲臺的要求更高,對于專業(yè)劇場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因此,戲劇開始從露天走向封閉場所,在這一時期,茶樓、寺廟、飯店都陸續(xù)承擔起了劇場的功能。
到了清代,劇場的發(fā)展達到極盛,出現(xiàn)了大型的觀演建筑。比如北京頤和園中的德和樓大戲臺。戲臺高達三層,雕梁畫棟,上下相通,還有精巧的機關設計,可以滿足演員“上天”“入地”等需求。戲臺的中間一層掛著“出將”“入相”的布簾,中間有一塊繡著劇團標志的幕布。觀演區(qū)有頭等座、貴妃床等設置,等級森嚴。在民間,特別是在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中,出現(xiàn)了會館戲臺,比如北京的湖廣會館、天津的廣東會館等。會館戲臺與它所屬的建筑有機組合在一起,為求學、經商、宦游之人上演家鄉(xiāng)戲。清末民初,茶園劇場興盛一時。雖然要買票觀看,但是票價相對便宜。普通百姓在茶園喝茶、聊天,順便賞戲,貴賓也可在包廂里邊談生意邊看戲。
無論中國古代劇場外在形式如何變化,其核心舞臺一直沒有發(fā)生實質性的改變。和西方半圓形的劇場不同,中國的傳統(tǒng)舞臺是三面觀看的伸出式舞臺,觀眾從正面和左右兩側環(huán)繞著戲臺,演員在戲臺的正中進行表演。這種演出舞臺最大限度地將觀眾與演員的距離拉近,增強了觀眾與演員的親近感。反過來,由于舞臺相對較小,決定了表演時只能采用少量舞臺裝置,而不可能運用大體量的逼真效果的寫實布景,因此對戲劇的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現(xiàn)代意義上的劇場源于西方,它繼承了羅馬劇場錯落有致的觀眾席和大致為半圓形的劇場形狀,但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造。
最有代表性的是鏡框式舞臺的形成。所謂鏡框式舞臺,就是指觀眾位于舞臺的一側,而舞臺的其余側面被物體遮擋,舞臺口豎有寬大的矩形臺框,狀似鏡框。1619年,由意大利帕爾馬大公出資興建的法爾尼斯劇場,是世界上第一個有鏡框式臺口的劇場。鏡框式臺口的出現(xiàn)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畫面的位置,但它可以使觀眾的視線固定在一個視點上,有助于透視布景的運用給觀眾造成舞臺空間的幻覺,同時也可以遮住不應該被觀眾看見的舞臺設備。這樣的舞臺設計讓觀眾和演員分離,展現(xiàn)出了新的觀演關系,使得演員可以在心理上忽視觀眾的反應,沉浸在自己所演的戲劇人物中。觀眾和演員不再是雙向的互動,而是單向的看與被看。
這種新穎的舞臺改造,當然離不開科技的力量。在法爾尼斯劇場的舞臺背景中,設計者就運用了“三棱柱側景體系”,這樣的技術手段使得快速切換背景成為可能。再之后,可移動的平面?zhèn)染绑w系又替代了三棱柱側景,大大增加了舞臺面積,使得觀眾的視野更加廣闊,舞臺上的景觀也更加生動自然。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聲學的發(fā)展讓劇場的音效有了極大的改善。在古希臘,劇場的音效只能靠簡陋的銅缸制造回聲,這使得聲音經常含混不清,很多座位甚至因為回聲而無法清晰地聽到演員的臺詞。
文藝復興時期,歌劇在意大利宮廷發(fā)展起來,后來漸漸有了公共歌劇院。歌劇院內部的基本結構是鏡框式舞臺、樂池和觀眾席,出于聲學效果考慮,觀眾席為馬蹄形的池座平面及層層疊加的圍合式樓座。歌劇院的這種設計沿用至今。
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
二戰(zhàn)后,奧地利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宣告建成。這座劇院運用了頗多聲學技術來保證演出質量。比如劇院的樂池容積較小,因此樂隊的聲音比較響,給觀眾以親切感。舞臺內的背景底幕是厚重的油畫,這些油畫不吸收高頻聲音,保證了聲音的質量。低頻提琴沿著樂池邊的硬墻排列,增加了提琴的響度。此外,劇院大廳的寬度、觀眾席的長度、座位的大小,都經過了嚴密的聲學測算,使得大廳中的聲音相對而言比較活躍。
另一座在聲學上極為優(yōu)秀的案例是中國國家大劇院。國家大劇院歌劇廳的墻是多邊形的,墻面上安裝了弧形的金屬網,這樣使得廳內混響時間達到1.6秒。在國家大劇院的音樂廳,天花板被打造成一件抽象的現(xiàn)代藝術作品,形狀不規(guī)則的白色浮雕像一片起伏的沙丘?!吧城稹敝g看似凌亂的溝槽實際上經過了特別的聲學設計,使聲音能夠被擴散反射得更加均勻、柔和。天花板使用纖維石膏成型板制成,材質厚重,能夠有效地防止低頻吸收,增強廳內的低頻混響時間,使低音效果更加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為達到更好的聲效,頂棚的下面還懸掛了一面龜背形狀的集中式反聲板,俗稱“龜背反聲板”,它的作用是將聲音向四面八方散射。
除了舞臺造型和聲學效果的改善,現(xiàn)代劇場依靠電力能源,不僅實現(xiàn)了轉臺、升降等豐富的舞臺效果,還可以制造出炫酷的燈光效果。在高科技的加持下,如今全球頂尖的劇場大量使用全息成像、智能人機交互、動態(tài)捕捉等數(shù)字技術手段,實現(xiàn)了實景與虛擬景象的完美結合,為觀眾呈現(xiàn)出高科技下的視覺盛宴。在這一時期,劇場成為各類表演的核心場所,它為舞臺演出提供了優(yōu)良的表演環(huán)境,因此絕大多數(shù)的演出都要在劇場這樣莊嚴的載體中展示。
◎ 來源|北京日報(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