驥伏櫪
“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千里無人煙,風吹石頭跑?!绷鱾髟谖覈笪鞅钡膸拙涿耖g俗語,極其形象生動地描繪了當地獨特的地貌特征,這就是一望無際、飛沙揚礫的荒蕪之地——戈壁。戈壁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有哪些與眾不同的景觀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大漠深處,尋找那些隱藏的秘境奇觀。
難生草木的礫石荒漠
1841年7月,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不久,遭到投降派誣陷的林則徐被革職,踏上了前往新疆伊犁戍邊的漫漫長路。對當地的自然地貌和風土人情,他在《壬寅日記》中做了詳細記載,其中一段這樣寫道:“自安西以西,路皆沙磧,往往數十里無水草,碎沙之下實有石底,車行戛戛有聲。”途中,林則徐還寫了十首《戲為塞外絕句》,其中一首詩曰:“沙礫當途太不平,勞薪頑鐵日交爭。車箱簸似箕中粟,愁聽隆隆亂石聲。”
林則徐所描繪的正是我國西部邊疆地區(qū)的戈壁,氣候干旱,寸草不生,荒無人煙,碎石遍地……一切用來形容環(huán)境惡劣的詞語幾乎都適用這里;不過,它又與茫茫沙漠明顯不同。在地理學研究領域,那些年降水量小于250毫米或蒸發(fā)量大于降水量的荒涼不毛之地統(tǒng)稱為荒漠。根據地面形態(tài)和堆積物的不同特征,又細分為巖漠、礫漠、沙漠和泥漠等類型。其中,基巖裸露或者基巖上面僅僅覆蓋一層很薄的巖石碎屑的稱為巖漠;如果平坦地表廣泛覆蓋著大量礫石,則稱為礫漠;如果地表被沙覆蓋,并且分布著大量沙丘,則為沙漠;在低洼處由黏土組成的荒漠則為泥漠。
戈壁其實就是礫漠,該名稱來自蒙古語,原意是“難生草木的礫石荒漠”。在氣候干旱地區(qū),地表巖石逐漸風化變成碎屑物質,有些堆積在山腳下,有些則被洪水沖到較遠的山麓地帶,形成沖積平原或者沖積扇,在強大的風力作用下,細小的沙粒都被吹走了,只留下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礫石鋪在堅硬的巖石上,于是就形成了戈壁。目前,地球上所發(fā)現的戈壁主要分布在蒙古國南部和我國內蒙古自治區(qū)西北部與新疆塔里木、準噶爾以及青海省柴達木盆地的山麓地帶,其中分布在我國的戈壁總面積約有66.1萬平方千米,占我國國土總面積的6.9%。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
戈壁深居內陸,遠離海洋,不僅干旱少雨,植被稀少,晝夜溫差大,而且以“風大”和“風多”為典型特征。自古以來,這里就流傳著“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的說法,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也曾在詩句中描繪過這里的大風:“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p>
在戈壁的一些狹窄地帶,常常會出現“狹管效應”,即氣流由開闊地帶流入峽谷時,流速突然增大導致狂風大作。2007年2月28日,一輛由烏魯木齊開往阿克蘇的列車途經南疆鐵路珍珠泉至紅山渠站之間時,突然遭遇瞬間風力達13級的大風,結果導致11節(jié)車廂脫軌側翻。據調查,事發(fā)地是吐魯番的三十里風區(qū),以風力強、大風次數多而聞名,之所以會出現瞬時大風,除了特殊地形的影響因素之外,戈壁灘的溫差變化導致冷熱氣流交鋒也是重要原因。
在亞洲中部地區(qū),包括我國北部、西北部及蒙古國南部,分布著一片面積廣闊的戈壁沙漠(也被稱為大戈壁),北至阿爾泰山、蒙古國的草原地帶,西到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南到河西走廊和青藏高原,東南至華北平原,東西長約1600千米,南北寬約800千米,總面積約129.5萬平方千米。這里所處地帶緯度較高,大部分地區(qū)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夏季能夠達到45℃的高溫,冬季的最低氣溫為-40℃,而且溫度變化很快,有時晝夜溫差可達35℃。正因為氣候惡劣,造成了許多植物都無法在這里生長,僅能偶爾見到一些低矮的灌木。
之所以稱它為戈壁沙漠,是因為這里既有廣闊的戈壁,又有大片的沙漠;不過,二者界限并不十分明確,且大多數地區(qū)都是裸露的巖石。如果僅從地質變化的角度看,隨著風化和侵蝕作用的不斷加劇,戈壁上的礫石會變得越來越細小,將逐漸向沙漠演變。事實上,很多學者都將這里作為沙漠并按照面積大小排名,認為它是世界上排名第六、亞洲第二的大沙漠。
秘境中的奇巖怪石
戈壁看似荒涼、貧瘠,但在地面之下常常能發(fā)現豐富的礦產資源。如準噶爾煤田、塔里木輪南油田大部分都位于戈壁中。戈壁還是許多重要化石的來源。1923年,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支考察隊在蒙古高原尋找早期人類活動的證據時,偶然發(fā)現了恐龍蛋化石。這是世界上首次發(fā)現恐龍蛋化石。后來,在戈壁中不斷有各種各樣的恐龍蛋和恐龍骨架化石被發(fā)現。
地質學家在我國新疆昌吉州奇臺縣將軍廟戈壁灘中的侏羅紀地層內發(fā)現了分布廣泛的硅化木化石,數量多達上千株,它們或直立,或平臥,或斷裂數節(jié),直徑通常為1米左右,最大者超過2米,樹齡至少在千年以上。2006年8月,古生物學家在奇臺縣發(fā)掘出一具體長35米的恐龍化石,因其體形龐大而被稱為“亞洲第一龍”。如今,為了保護珍貴的地質遺跡和化石資源,這里已經建立了奇臺硅化木—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戈壁還是尋找奇石的好地方。如果你走進戈壁,就會發(fā)現戈壁中的碎石有的帶一條棱,有的是兩條,還有的是三條,這就是風棱石。由于強大的風力晝夜不停,所挾帶的沙、石吹過地表時缺少植被的阻擋,就會不斷沖擊、磨損質地較軟的巖塊,從而可以形成很多奇特的微地貌,風棱石即為最常見的一種。其中,單棱石是礫石下方固定、上方受定向風磨蝕所形成的,雙棱石或三棱石是礫石滾動或風向不定磨蝕成的。戈壁中還有一些石塊呈現出人物、動物、景物的造型,多姿多態(tài)。如內蒙古阿拉善盟的戈壁灘及灘間山坳里出產一種奇石,被稱為大漠石或阿拉善石,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莫氏硬度為6.5~7,質地堅硬致密,色澤絢麗多彩,許多石塊的表面覆蓋著一層黑褐色的氧化鐵和氧化錳,像涂抹了一層漆,光滑圓潤,具有一定的收藏和觀賞價值。在阿拉善盟西部額濟納河以西、馬鬃山以東一帶,因到處鋪滿了這種烏黑油亮的礫石,如同巨大的露天煤礦,而得名黑戈壁。
戈壁深處有綠洲
浩瀚無邊的戈壁并非一片死寂,在高山冰雪融水灌溉的山麓地帶或有山泉出露的地方,常常會自然形成水草豐茂的綠洲,就像一顆顆璀璨的寶石鑲嵌在茫茫戈壁之間。在新疆天山南麓、甘肅河西走廊等地區(qū)的戈壁灘,還可以通過引水灌溉,建造出人工綠洲。在“瓜果之鄉(xiāng)”吐魯番,當地人巧妙地利用縱橫交錯的坎兒井,引出地下水灌溉農田,種植哈密瓜、葡萄等多種水果,發(fā)展了獨具特色的綠洲農業(yè)。
在敦煌西北約90千米處的戈壁灘,殘留著一片由黃土夯筑的遺跡,那是絲綢之路必經要道和重要的軍事關隘——玉門關。西漢時期,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等河西四郡之時,便有了此關隘。千百年來,不知曾有多少商隊路過這里奔波往返于歐亞之間,沿途經過敦煌、哈密、吐魯番等諸多崛起于戈壁綠洲的都市,讓橫貫東西的絲綢之路變得異常繁華,那些歷經千年滄桑而保存下來的珍貴石窟、壁畫、古城遺址似乎還在訴說著昔日的輝煌。
歷史的滄桑巨變演繹了不朽的傳奇,而如何治理和利用戈壁荒地成了我們如今面臨的新考驗。高樓林立、綠樹成蔭的新疆石河子市作為“戈壁建新城、荒漠變綠洲”的典范,被譽為“戈壁明珠”,更像是幽靜安逸的“世外桃源”。矗立在戈壁灘上的巨型風車星羅棋布,讓戈壁荒灘變成了一座座新能源基地,也打造出了世人眼中獨特的“風車森林”新景觀。我國航天科學家利用戈壁地貌與火星較為相似的條件,在甘肅省金昌市金川區(qū)寧遠堡鎮(zhèn)打造了一座“火星1號基地”,用于還原火星環(huán)境,開展太空研究實驗和模擬訓練。
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據生態(tài)環(huán)境部在2020年6月發(fā)布的數據,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為261.16萬平方千米,約占全國土地面積的27%。近幾十年來,我國通過實施石漠化治理、風沙源治理等多項重點工程,啟動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qū)和沙漠公園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治理成效,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地方逐漸變綠,荒漠化的速度正在減緩,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逆轉。
(摘自《百科知識》202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