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藝術實踐是聲樂表演的必修課程,它與聲樂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舞臺藝術實踐能幫助聲樂表演者更好地塑造舞臺形象,使音樂內容、情緒表達更完整、更有感染力。本文論述舞臺藝術實踐對聲樂學習的重要性、介紹舞臺藝術實踐的訓練內容及其要求,總結筆者在舞臺藝術實踐中的一些訓練內容與感悟。
一、舞臺藝術實踐在聲樂學習中的重要性
聲樂是一門需要在舞臺上展現的藝術,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表演者要想在舞臺上歌唱、表演自如,就必須要在臺下多次進行舞臺表演訓練。在過去的聲樂學習中,筆者日常練習歌曲的時候不注重運用肢體對音樂內容進行表演,以致在舞臺上演唱歌曲時肢體容易顯得呆板或手足無措,抑或使用不貼合作品風格、內涵的表演方式,未能使表演與音樂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無法表達音樂所需要呈現的內容與風格,除此之外,還會帶給觀眾不佳的視覺、聽覺體驗,無法引起觀眾的投入與共情。
舞臺表演藝術實踐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區(qū)別于單純的理論教學,在聲樂學習的同時積極參加各種藝術實踐活動,可以提高聲樂學習者的舞臺表現能力,也能幫助聲樂學習者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從而促使學習者明確自己的方向與目標。
舞臺藝術實踐中的課堂與舞臺是互相成就的關系,二者可以良性互動,有機結合。舞臺展示課堂上所學知識、技能的同時,又能將聲樂學習者的優(yōu)缺點及時反饋給課堂,以便課堂對學習進度和要求進行合理的調整與矯正。舞臺實踐要求表演者將歌唱、動作、臺風、眼神、舞臺調度、心理素質等方面綜合起來,這門藝術既是對表演者唱功的考驗,也是檢驗表演者音樂素養(yǎng)的試金石。
二、舞臺藝術實踐的訓練內容
(一)表情
表演者所演唱的每一首作品都需要內容和情感的支撐,不能用“以不變應萬變”的方式對所有作品進行“同化”?,F如今各個音樂賽事與活動的重點不僅僅停留在演唱技巧方面,更多的是側重于情感表達、舞臺表演風格的把控力,所以表演者應該根據歌曲的背景或實踐所蘊含內容的不同作出相應的變化,及時調整所要表達的情緒和表情,以求在二度創(chuàng)作中努力貼合作曲、作詞者想要表達的內容。例如,演唱歡快、喜悅的歌曲,表演者應帶著笑容演唱,將內心的喜悅傳達給觀眾;演唱思念、憂愁的歌曲,表演者應略微皺眉,表達出自己無盡的哀思等。
根據作品風格、情緒的不同,表演者應當采用同音樂情緒相符合的情感與表情演唱。一首歌曲從第一個音響起到最后一個音結束,表演者都應該沉浸在作品音樂要向觀眾傾訴的情感中。在歌曲的前奏、間奏、尾聲部分,表演者依然要融入音樂情緒中,不應在不歌唱的時候就呆站在舞臺上面無表情,這樣會破壞音樂情緒的完整性,也會讓觀眾從作品的音樂情緒中跳脫出來。
(二)動作
表演者在舞臺上表現作品時,優(yōu)雅得體的肢體語言是必不可少的,但不能違背音樂表演的規(guī)則隨意亂加動作,同時,也要根據作品風格、情緒的需要而加入相對應、合適的表演動作。例如,表演者在演唱藝術歌曲或者古曲的時候,因為古詩詞所描繪的人物及內容含蓄、內斂,往往不需要太多花哨的動作,只要身體站直、表演規(guī)范,或在高潮中加入一個帶有推動意義的動作即可,但在演唱風格性很強的地方民歌或歌劇時,則需要表演者根據歌詞的內容加入一些表演動作。在大多數音樂作品中,表演者通常在音樂的重拍上加入動作,或者根據歌詞的內容加入表示形象、肢體語言的動作。例如,作品《三月桃花心中開》,表演者在演唱歌詞“正月陽雀飛上崖”時可以單手由內向外前方向打開,仿佛真的在前方看到陽雀飛上了山崖,而在“三月桃花心中開”這一句歌詞中,表演者可以將手貼近胸口,強調桃花正開在自己“心中”。在歌唱大多數作品的高潮樂句時,表演者可以雙手打開由下而上,用代表推動的動作表達內心情緒的跌宕起伏。
(三)眼神
在舞臺表演中,表演者的每一個細微的眼神、表情、動作都會被臺下的觀眾捕捉到,一切都無所遁形。而眼神是表情表演的點睛之筆,表演者在表演時,眼神的運用十分關鍵。首先,眼睛視線的角度應該有一個最佳的大致范圍。例如,以表演者自身為中心,往左45°到往右45°為最佳范圍,不能一直對著某一個沒有觀眾的角落演唱。其次,表演者眼睛也不能看得過高或者過低,以平視前方最佳。若看得過高,觀眾看到的大多都是白眼;若眼神看得過低,則看起來沒有精神氣,讓觀眾感覺表演者有一副想睡覺的樣子。再次,表演者在演唱時眼神不能飄忽不定,也不能眼神渙散,大部分時間眼睛要看得更遠,這樣既能輔助聲音傳得更遠,也更容易塑造音樂的意境。除了在特定的語境中,其他時間盡量避免只看著眼前。表演者每一個樂句所表現的音樂內容都應該有眼神的表現,仿佛眼前就是音樂所描繪的畫卷。
(四)呼吸
呼吸在聲樂舞臺表演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本文所指的呼吸不僅僅是指音樂中樂句間的換氣記號,而是在舞臺表演中如何利用呼吸帶動音樂情緒和肢體表演動作。呼吸是演唱歌曲的動力,如果將歌唱比喻為汽車,那么呼吸就是汽油,沒有呼吸就沒有歌唱。舞臺表演中,即使是不需要演唱的前奏、間奏以及尾聲部分,表演者的呼吸動作也應該一直伴隨著音樂節(jié)奏而起伏,直至最后一個音結束。在音樂響起便調整好呼吸狀態(tài)是一個合格的演唱者必備的技能,在演唱前進行深呼吸能夠打開表演者的喉嚨,調整歌唱狀態(tài)。并且,在音樂起始階段就跟隨著音樂節(jié)奏、情緒進行深呼吸,既能快速調整好歌唱狀態(tài),又能幫助表演者更好、更快地融入伴奏音樂所塑造的情境中,更準確地把握音樂的情緒。只要在前奏、間奏、尾聲一直在音樂感覺中進行呼吸,便能讓表演者和觀眾都體會到音樂情緒的連貫性。表演者即使是在沒有歌唱的部分站著不動,在舞臺上也不會顯得呆板和尷尬,因為在音樂中的呼吸也是音樂感受表演的一種。
三、結語
聲樂課堂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在舞臺上以表演的方式呈現,舞臺藝術實踐課程使筆者受益良多:從以前的不會表演、不懂表演,到現在逐漸意識到舞臺藝術實踐課程對聲樂學習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步了解聲樂舞臺表演理念以及如何運用;從以前的在舞臺上只想聲音技術技巧,到現在慢慢學會運用與音樂情緒、內容相契合的表情、肢體動作、眼神等,將音樂更完整地呈現給觀眾。如果站在舞臺上表演者只考慮聲音與技術技巧,音樂中蘊涵的內容和情緒則無法表現出來,所表現出來的內容是空洞的、沒有情感的,無法打動自己,更不可能打動觀眾。
經過多次實踐后,筆者開始有了一些心得與感悟。例如,在演唱《火把節(jié)的歡樂》這首歌曲時,表演者需要有對象性,在演唱中需要和觀眾交流,包括眼神、語氣、動作,都應該與觀眾進行互動,仿佛是向觀眾一一介紹歌詞中所描繪的景物,并將火把節(jié)的盛況與激動愉快的心情分享給觀眾,因此這首歌曲的表演是外放的,具有舞蹈性的。又如,表演者演唱《關雎》《越人歌》等這類古詩詞歌曲時,應將自己的人物性格設定為含蓄內斂的古人,面對自己仰慕的對象,即便是心中熱情如火,也要努力克制平復自己內心的激動,不能輕易表露心跡。這類歌曲的演唱對象通常不是直接的,情緒也是內向收斂的,因此表演不應過于夸張與外放。
表演者的表演風格與情緒都需要根據音樂作品的不同進行相應的轉變,眼神、表情、呼吸、動作都是為了表現音樂情感、風格而服務,聲樂學習者要通過自己的表演體現音樂內涵,就必須在日常的學習中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提高自己對音樂、對舞臺表現的把控力,這樣才有助于更貼近作品和作曲家的原意去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追求由完整到完美舞臺藝術形象的轉變。
(四川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周妍孜(1995-),女,湖南永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