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xiāng)下,大多數(shù)人更習慣把鳳仙花稱為“指甲花”。女孩們常把鳳仙花采回家,在花瓣里加上一點明礬,并在石板上將其搗爛,然后用花泥將指甲糊住,過不了多時,再把指甲上的花泥扔掉,就會看到指甲果真艷麗無比了。不過,染指甲不是鳳仙花的專利,很多色素含量高的花瓣,都可以用來染指甲。
這種用花瓣染指甲的方法在中國至少有千年以上的歷史,還是國外傳過來的。晉人嵇含在其所著《南方草木狀》中記載:“指甲花,其樹高五六尺,枝條柔弱,葉如嫩榆,與耶悉茗、末利花皆雪白,而香不相上下。亦胡人自大秦國移植于南海。”這里所說的“大秦”,即歷史上的羅馬帝國,南海(郡)則指今天的廣州一帶。然而,文中所說的指甲花,并不是鳳仙花,而是一種原產于北非、西亞、南亞和澳大利亞北部熱帶地區(qū)的木本植物,中文名為散沫花,也稱為海娜花。在古代的波斯王國和印度、埃及等地,女性常用海娜花來染指甲、頭發(fā)等。此后,這種用花染指甲的習俗隨中亞地區(qū)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傳到中原地區(qū)。
但海娜是熱帶灌木,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qū)都無法生長,因此,古代愛美的女性就因地制宜,用中國本土的鳳仙花染指甲,并按照先民對指甲花的叫法,稱其為“海娜”。新疆、甘肅乃至山西、陜西等地的人至今仍將鳳仙花稱為“海娜”。此后,民間也將鳳仙花稱為指甲草,也是為了區(qū)別它與作為木本植物的指甲花。南宋筆記大家周密在其《癸辛雜識續(xù)集上·金鳳染甲》中說:“鳳仙花紅者用葉搗碎,入明礬少許在內,先洗凈指甲,然后以此付甲上,用片帛纏定過夜。初染色淡,連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滌不去,可經旬,直至退甲,方漸去之。”根據(jù)周密《癸辛雜識續(xù)集上》中的相關內容,大多數(shù)人認為中國的染甲習俗始于宋代。但更可能的是,至少在中唐時期,中國先民就已經從定居中國的中亞婦女那里學到了這種方法,并加以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