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宏
天水的地名很富有神話色彩。天水的名字源于“天河注水”的美麗傳說。相傳,遠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區(qū)人煙稠密,屋宇毗連,山水靈秀,林木茂密。秦末漢初,由于長期征戰(zhàn)和干旱,民不聊生,這一地區(qū)逐漸衰敗下來。一天夜里,突然狂風呼嘯,雷電交加,一道金光閃耀,地上隨之出現(xiàn)一片紅光。大地開始不斷抖動,在轟隆隆的巨響中,土地裂開一條大縫。只見天上河水傾瀉而下,注入裂開的大縫中,形成一湖,名曰天水湖。此湖“春不涸,夏不溢,四季瑩然”。漢武帝聽到這個傳說后,就在這個湖的旁邊新設了一個郡,取名“天水郡”,從此便有了“天水”之名。
天水的地理位置很獨特。天水位于甘肅東南部,地處陜甘川三省交界。東連華夏腹地,西通青藏邊陲,北望塞上大地,正好處在祖國的幾何中心,跨長江、黃河兩大水域。天水境內(nèi)山脈縱橫,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得秦嶺之風韻,屬溫帶半濕潤氣候,氣候宜人,冬暖夏涼,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適中,物產(chǎn)豐富,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稱。
天水的文化很多元。天水為古雍州之地,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相傳,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女媧、黃帝均誕生于此,它也因之享有“羲皇故里”“軒轅故里”的美譽。伏羲始創(chuàng)八卦,天水也被譽為“易學之都”。伏羲文化、軒轅文化、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三國文化、石窟文化、易學文化等相互疊加、滲透,使這片土地熠熠生輝。國內(nèi)唯一有伏羲塑像的伏羲廟在天水,還有“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號稱“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也是天水的名片。天水是中國縣制初始地,有“華夏第一縣”的美譽。天水幾千年的歷史文化譜寫了中華文明的序曲,也是全球華人的祭祖圣地之一。
天水的文化名人很多。天水是嬴秦祖先耕耘的地方,也是大地灣文化在黃河流域創(chuàng)造出古老文明的地方。這塊肥沃的土地上曾經(jīng)孕育、培養(yǎng)了不少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化名人,突出的有:秦國奠基者秦襄公、西漢名將李廣、西漢著名外交家段會宗、東漢著名辭賦家趙壹、三國著名戰(zhàn)將姜維、十六國時期前秦皇帝苻堅、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代散文家李翱、南宋名將張俊,等等。公元759年,杜甫“以饑寒之身,懷濟世之心”來到天水,歷時三個月,寫下了117首膾炙人口的詩作,其中最為有名的是《秦州雜詩二十首》。
天水的方言很有特點。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載體,極具個性化、地方性。天水方言屬于中原官話隴中方言片。天水方言詞語奇特,語速很快,外地人很難聽得懂。比如在飲食方面,把饅頭叫“饃饃”,把面疙瘩湯叫“拌湯”,把蕎面做的小吃叫“呱呱”。在服飾方面,把鞋叫“孩”,把棉鞋叫“窩窩孩”,把馬甲叫“夾夾子”。在日常用語方面,把父親叫“達”,把父親的哥哥叫“爹爹”,把父親的弟弟叫“歲達”,把第一胎出生的孩子叫“頭首子娃”,把女兒的公公婆婆叫“阿公”“阿家”,把公驢叫“叫驢”,把母驢叫“草驢”,把公牛叫“犍?!?,把母牛叫“乳?!?,把公貓叫“郎貓”,把母貓叫“咪貓”,把未婚姑娘叫“米子”,結(jié)了婚的女子叫“米人”,把孕婦叫“害娃婆娘”,介紹兒子稱“后人”,介紹女兒稱“親戚娃”,把壽衣叫“老衣”,把棺材叫“方”。
天水的女人很漂亮。天水大街上看到的女人大多都很順溜,很少有長得歪瓜裂棗的。年齡大的五官端正、風度悠然,年齡小的美白水靈、吸人眼球。其實,天水自古就是出美女的地方,而且以白、嫩著稱。唐宋時期,這里更是與成都一同成為后宮選美佳地。當?shù)厝藢μ焖疄槭裁闯雒琅凶约旱囊环庾x:首先,得益于秦文化的滋養(yǎng)。天水一帶是嬴秦祖先居住生活的地方,尚樸重質(zhì)的秦文化養(yǎng)育了女人們高尚的德行。其次,得益于秦嶺山脈的呵護。秦嶺是我國南北氣候分界線,天水深受秦嶺北拒風沙、南抵酷暑的庇護,給女人們提供了養(yǎng)顏的良好環(huán)境。再次,得益于多民族的聚居融合。古時的天水已然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生產(chǎn)生活中建立起感情,通過婚配,繁衍出一代代美麗漂亮的“混血兒”。
天水的經(jīng)濟還不是很發(fā)達。天水是農(nóng)業(yè)大市,改革開放前是甘肅省的龍頭老大。過去人們都說“爭天水,搶慶陽,實在不行到平?jīng)?,至死不到河西走廊”。但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過去了,天水卻遠遠落伍了。該市轄五縣、兩區(qū),330多萬人口。2015年,全市生產(chǎn)總值553億元,城鄉(xiāng)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是20809元、6006元。而位于河西走廊的酒泉市,轄一區(qū)、兩市、四縣,總?cè)丝?20余萬。2015年全市生產(chǎn)總值達544億元,城鄉(xiāng)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7793元、13603元。經(jīng)濟不發(fā)達導致了城鄉(xiāng)面貌的變化不大。農(nóng)村房屋矮小,城市建筑老舊,街道凹凸不平。特別是天水市大街上的公廁很少,就地解決“問題”的現(xiàn)象還比較普遍。雖是一孔之見,但能折射出經(jīng)濟發(fā)展的程度。相信隨著“關天經(jīng)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天水一定會再次登上甘肅龍頭的交椅。
記得我還是新兵的時候,跟著大部隊去新疆吐魯番、托克遜一帶冬季野營拉練見過坎兒井。當時,我感到很神奇。汩汩泉水是怎么從戈壁灘地下流出來的,而且清澈見底?隨后的幾十年間,我一度離開新疆,后又回到新疆下部隊,多次去過吐魯番,也數(shù)次參觀過坎兒井,每每都是聽聽講解,走馬觀花,一帶而過。這次去吐魯番,我認真地做了一番調(diào)查了解,從第一次看到坎兒井到今年再去,算起來是四十多年后才真正弄清了坎兒井的前世今生。
坎兒井,是“井穴”的意思。坎兒井歷史悠久,據(jù)傳,早在幾千年前的青銅器時代,吐魯番盆地就有了坎兒井?!妒酚洝分幸灿性敿氂涊d,時稱“井渠”,維吾爾語則稱之為“坎兒井”??矁壕腔哪貐^(qū)的飲用灌溉系統(tǒng),普遍存在于新疆吐魯番市,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矁壕情_發(fā)利用地下水資源的一種很古老的集水建筑物,適用于山麓、沖積扇緣地帶,主要用于截取地下潛水來進行農(nóng)田灌溉和人畜用水。
坎兒井是火熱干旱地區(qū)人們尋找水源、保護水流的一項偉大創(chuàng)舉,也是一種結(jié)構(gòu)奇妙的特殊飲用灌溉系統(tǒng)。它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四部分組成,全靠人工挖掘。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的喀拉烏成山,春夏時節(jié)有大量雨水和雪水流下山谷,潛入戈壁灘下。人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修建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nóng)田和人畜用水。坎兒井不因炎熱、狂風使水分大量蒸發(fā),因此流量穩(wěn)定,保證了自流灌溉和人畜用水。正如唐代詩人李群玉詩云:“一條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蘿洞口煙。十里暗流聲不斷,行人頭上過潺湲。”
坎兒井是人類文明的產(chǎn)物。相傳,吐魯番戈壁“一片青煙一片紅,炎炎氣焰欲燒空”,人與畜大多因缺水干渴而死。為了生存,維吾爾族的先輩們不斷尋求水源。有草的地方必有水,牧羊人在草根下奮力挖掘,終于找到了清冽的泉水。這就是坎兒井的前世。漢唐時期,朝廷統(tǒng)治西域,施行軍墾戰(zhàn)略,大量開挖坎兒井,屯田產(chǎn)糧,積粟百萬,鞏固了邊疆。吐魯番的坎兒井總數(shù)已達1100多條,全長5000余千米,出水量約3億立方,約占吐魯番市供水量的百分之三十??v橫交錯的坎兒井像地下長城,像蜿蜒的運河,源源不斷地將天山雪水送入吐魯番盆地,滋潤了火洲的果園、農(nóng)莊,養(yǎng)育了勤勞、善良的各族人民。
坎兒井鼎盛時期是在清朝。清道光二十五年,林則徐遣戍伊犁途中,耳聞目睹了坎兒井,知其利后便大力推廣,興建坎兒井60余條。光緒六年,左宗棠率兵駐疆期間,倡導軍民大興水利,在吐魯番修建坎兒井約185條。
站在坎兒井旁,撫摸著汩汩流淌的泉水,我不禁感慨:人民群眾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真正動力,無數(shù)先輩為了新疆的建設和發(fā)展,付出了艱辛的探索和實踐,我之后輩唯有把他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繼承發(fā)揚光大,才能使這片土地永遠生生不息、繁榮安康。
一年多沒有來沙湖了,又見沙湖,感到格外親切。
這些年,勤勞智慧的銀川人把沙湖打造成了國家5A級景區(qū),是中國35個王牌景點之一,是中國十大魅力休閑旅游湖泊之一,是由“沙、水、葦、鳥、山”五大景源構(gòu)成的獨具特色的秀麗景觀,是融江南水鄉(xiāng)與大漠風光為一體的“塞上明珠”,是由“百鳥樂園、千畝荷塘、尼羅河風情、大漠絲路”四大景觀帶構(gòu)成的大型旅游風景區(qū)。盡管塞上伏天熱浪逼人,但大家的游興十分高漲,深為沙湖美景所震撼。
湖光山色,碧波蕩漾。沙湖不僅有八百多公頃的水面以及一千多公頃的沼澤地,還有沙有鳥,簇簇蘆葦飄蕩中,遠方駝鈴聲聲,恍若人間仙境。遠遠望去,微波蕩漾的湖面在陽光的照射下粼粼閃光,婀娜多姿的垂柳如同少女洗過的秀發(fā),楚楚動人。千帆競發(fā),浪遏飛舟,好一派塞上江南的迤邐風光。豪華游輪載著游客的歡聲笑語,快艇則如離弦之箭,所過之處沖起高高的水柱。一群群不知名的水鳥悠閑自得地穿梭往來,不肯停歇。遠觀近看,湖水與長天一色,沙丘與蘭山共姿,不親眼目睹,怕是要終生遺憾了。
蘆葦簇簇,遮天蔽日。沙湖號稱萬畝水域,千畝荷塘。兩千多畝蘆葦,這些上好的自然風光給沙湖平添了不少光彩。乘船穿梭在簇簇蘆葦之間,余亞飛《詠蘆葦》的詩句忽然出現(xiàn)在我的腦海之中:“淺水之中潮濕地,婀娜蘆葦一叢叢。迎風搖曳多姿態(tài),質(zhì)樸無華野趣濃?!毖矍斑@一簇一簇的蘆葦,雖無人打理卻依舊俊俏挺拔,是大自然的生花妙筆。一簇一簇的蘆葦如同沙家浜的青紗帳,遮天蔽日,不同的是,沙家浜的蘆葦蕩養(yǎng)護著新四軍的傷病員,沙湖的蘆葦蕩則棲息著白鶴、黑鶴、天鵝等數(shù)百種珍鳥異禽。這一大片蘆葦蕩不僅給人們的視覺帶來美的享受,水中的大頭魚也成為游客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沙海浩浩,駝鈴聲聲。一望無垠的沙海,一隊隊蜿蜒前行的駝隊,把我這個戎馬一生的老兵瞬間帶回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蕭關古戰(zhàn)場,又好像走在悠悠千載的絲綢之路上。流動著的荒漠沙丘,細如藕粉,柔如綢緞,赤腳行走在沙子上,雙腳真真地感受到綿而有力的沙漠的個性。“沙漠之舟”成群結(jié)隊,載著悠閑的客人們,在陣陣駝鈴聲中往返于沙海之間,感受著沙漠的魅力?;场⑸衬疀_浪的旅游項目則讓人們感受到了沙漠激情飛揚的一面。回望沙湖高空,天空無言,只默默地俯視著大地上歡樂的人群,千百年來,不曾變過。
(責任編輯:孫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