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十年中,“智能”運動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但是,究竟什么是智慧城市呢?其寬松定義和目標背后的真正內涵令人困惑不已,有人宣稱它依賴于城市各個方面的數字化,也有人主張增加個人數據收集是改善城市生活方式的唯一方法。柯布西耶(Corbusier)曾說過“住宅是居住的機器”,現(xiàn)在是時候重新思考我們的建筑如何擺脫被動的外部結構,成為它們本該成為的“真正的工作機器”。
智慧城市成功的關鍵在于把握該地生機的根源,并將其與有影響力的技術相結合。簡·雅各布斯(Jane Jacobs)曾經描述過的充滿活力的社區(qū),正是可持續(xù)發(fā)展和更具成本效益的生活方式的結合。
當前已建成的智慧建筑和城市寥寥無幾,它們往往被批評未能實現(xiàn)目標。以韓國松島新城和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馬斯達爾城為例,這兩個自定義的智慧城市過于看重技術,對人類體驗因素考慮不足。它們擴展了互聯(lián)網寬帶基礎設施,但在改善城市生活質量的其他方面卻收效甚微。巴塞羅那是在科技與人文之間取得平衡的一個相對成功的例子,因為該市為其正在進行的智慧城市3.0戰(zhàn)略樹立的標準很高。其核心理念強調賦予公民權力,而非像全球其他城市那樣,采用極具爭議的數據收集方法。
全球最大的建筑、設計和規(guī)劃公司 Gensler 的研究團隊也參與了這些理念的推廣,并積極參與制定智慧城市設計指南。他們的研究結論說明了在尊重人權、公民和公眾利益的情況下將技術與城市管理結合起來所需的要素。
Gensler的全球數字體驗創(chuàng)意主管Hans Neubert在該公司最近的一份出版物中談到了這個話題,他表示:“早期的實驗告訴我們,智慧城市技術需要朝著預先確定的、必要的目的發(fā)展,城市居民也要從中得到切實的利益。換言之,智慧城市需要人性化?!彼又枋隽怂姆N可以實施的戰(zhàn)略,以確保智慧城市惠及居民:
通過實施智能停車和智能交通信號燈,每天減少15—30分鐘的通勤時間;
通過提高遠程醫(yī)療能力和提供實時空氣質量信息,將疾病減少8%—15%;
通過實時犯罪地圖和預測警務策略,將犯罪率降低30%—40%;
通過樓宇自動化和動態(tài)電價,降低10%—15%的碳排放。
Neubert 表示:“如果做得好,智慧城市技術可以為市民和城市之間的雙向對話提供一個平臺,而建筑師則處于獨特的地位,來展示如何在有限的范圍內在實踐中運作。”在當前的時代,考慮到世界上大多數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區(qū),建筑師必須響應號召,為下一代開發(fā)這一技術。伴隨著人們對這些智慧城市的種種猜測和興奮的心情,未來可能會比我們想象的更早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