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們的認知活動由低到高涉及感性化具體認知、初步理性化認知、系統(tǒng)理性化認知和理論創(chuàng)新認知等四個層面。教育工作者在課程教學中遵循這一認知層次化規(guī)律。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學習、掌握與運用,也由具體到抽象、由感知到思維、由初級認知到高級認知的規(guī)律來進行。根據(jù)認知層次化規(guī)律,課程教師要科學設計教學方法,利用課程教學提升學生每個層次認知水平和能力,并保障學生開展自主性的層次化認知訓練。
[關鍵詞] 國際貿易學;思維;認知層次化;課程教學
[基金項目] 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廳湖南省普通高校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國際貿易學”(線下一流本科課程)(湘教通〔2020〕9號,366)
[作者簡介] 吳建功(1964—),男,湖南永州人,博士,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商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國際貿易、跨國經營與管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28-0019-04 ? ?[收稿日期] 2020-11-10
人的認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層次化推進過程,人的認知一般從初級、具體的感知認識開始,逐步進入抽象思維高級認知階段。教育工作者在課程教學中遵循這一認知層次化規(guī)律。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學習、掌握與運用,由具體到抽象、由感知到思維、由初級認知到高級認知的規(guī)律來進行。
一、認知與認知環(huán)節(jié)
認知(cognition)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等認知活動,它包含了智力功能和過程的許多方面,如注意力、知識的形成,記憶及個體思維所進行信息處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心理功能。認知過程利用現(xiàn)有的知識并產生新的知識。認知過程在不同的背景下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這些與其他不同的認知分析方法是在認知科學這個逐漸自主的學科發(fā)展領域中綜合而成的。人們通過認知獲取知識同時也使用知識。人的認知即是人對大腦接收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人的大腦對外部信息進行反饋,以主觀的形態(tài)反映客觀事實。認知始于感知即感覺與知覺。對事物具體某方面的屬性進行認識即為感覺,對事物外在整體表象特性及其相互關系的認識即為知覺。在此基礎上,人們得以進行抽象思維(或稱理性思維)。人們根據(jù)以往的經驗和獲取的知識間接抽象地認識事物,在大腦中形成一定的概念。進而借助于概念、判斷和邏輯推理來揭示事物的本質特點與規(guī)律。
人們的思維一般借助語言進行,并用語言交流自身和他人認識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人們還可以基于對某事物的具體形象的認識展開想象。人類思維大多為語言思維、語言表達、抽象記憶。人們可以借助于語言、概念、邏輯進行新的拓展、延伸或關聯(lián)性抽象認知——抽象語言。思維在一定的信息刺激下,可以轉化為新的感覺、知覺、想象(如回憶)。思維也有層次,基本面的思維是概念判斷推理,提升面(中等層面)的思維涉及對某一思維成果或理論的總體理解把握或運用,高級層面的思維是創(chuàng)新性思維,涉及理論方法技術創(chuàng)新。
二、認知層次化
人們的認知過程是由淺入深、由表象到本質、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涉及如下幾類心理活動。
(一)第一層次認知
是指認知淵源(起始)表象化(具體)認知層次,屬于初始認知和具體認知層面。此層次認知涉及感覺、知覺、簡單想象、印象(想象記憶)——表象、形象語言。感覺、知覺是借助視覺、聽覺,感受認識這是什么?表現(xiàn)形態(tài)有哪些?——此即我們所稱的感性認識。感覺反映事物的表面的個別屬性。感覺是外部刺激力,包括人的機體本身的某些物質過程,向意識的最初轉化。知覺是人對于事物直觀表象、外部特征和事物外在之間關聯(lián)性(表現(xiàn)為整體聯(lián)系)的一種認識。知覺反映具有外在整體性之特征。
此層次認知涉及感性認識和理性初步認識。人的感性認識不僅直接同個體的經驗有關,而且以整個人類的歷史經驗和文化為中介,在個體的感受經驗中凝結著整個人類感知和表象的總和。人的初始認知以感性認知為主,同時有一定的理性認知發(fā)揮作用。感性認知往往蘊含著理性因子。理性因素賦予感性內容以結構形式。純粹的感性認識在人的認知中幾乎不可能存在。在微觀、宏觀領域,在抽象問題領域,人的感官無法或難以直接感知客體,因此,認識主體必須借助理性才能同客體及其規(guī)律性建立聯(lián)系。人的認識的主動性、人的認識能力的提升均需要理性的驅動。理性促成人的認知從感性走向抽象。這是“感性認知+具體的理性認知”的階段(層次)。在此階段人們通過感知可以形成初步記憶(形象記憶)和初級想象(具體的想象)。對事物現(xiàn)象、外部聯(lián)系而非事物本質和內在聯(lián)系的認識是此層次認知的特點。
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往往須由該層次的認知,通過對形象、具體的教學材料圖片、實物、視頻閱覽觀看,學生可獲得對認知客體的初步印象。例如在“國際貿易學”課程教學中,學生觀看港口圖片資料,看到裝運港裝運貨物場景和準備出海遠行的貨輪,由此聯(lián)想到國際貿易、國際貨物運輸。課程教學中還可以引導學生閱讀相關主題的文字材料或開展實地考察等,對知識客體進行形象的理解、記憶或想象。
(二)第二層次認知
是認知轉化、升華階段,屬于認知的抽象化層面。此層面認知主要涉及綜合(復雜)想象,表象記憶,形象思維,進而涉及概念、判斷推理、計算等思維活動。在此層面(階段),人的認知從感知發(fā)展到表象,由直接具體認識轉化成間接抽象認識,由對個別屬性的認識提升到整體的認識。此層次認知涉及表象,即感知過的事物外在形象在人腦中的存留與重現(xiàn),其包括記憶想象,表象記憶、表象想象。表象所展現(xiàn)的一般是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且對認知主體之知行具有重要意義的內容或方面。正是這些內容或方面在人的大腦皮層中構成穩(wěn)固的聯(lián)系。表象兼有具體形象性和抽象概括性特征。此層次認知也涉及想象?!皣H貿易學”課程教學中有許多需要想象的內容,如國際分工前后的國際經濟格局變化(如果世界貿易秩序崩潰會是什么情景、結果)。此層次認知的基本方法是判斷、推理、計算。推理是從已知判斷推出新的判斷的思維形式。它能反映出事物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此外還包括假說,由概念、判斷和推理可以形成理論。此層次認知為抽象化的理性認識。推理、計算是由已知合乎規(guī)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維形式,是通過對某些判斷的分析和綜合再引出新的判斷的過程。在此層面,認知主體將事物的本質、內在聯(lián)系作為認知對象,借助于思維(主要是語言思維)對此認知對象進行抽象化、概括性的分析。經過此階段,人們憑借抽象思維得以對事物的本質(非表象)、事物間的內部聯(lián)系(非外部聯(lián)系)進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