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了教室窗外同樣的風景,習慣了“家——學?!眱牲c一線的生活,習慣了城市的紙醉金迷和被手機淡化的人際關系。2020年10月,我們離開了繁華的大城市,來到了山清水秀的丹霞山,參加“親近自然,感恩生命”研學活動。
都說丹霞山的一大特色是那“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紅石,但我認為丹霞山最美的風景是人。來到丹霞山后,我們見到了樂于助人的客棧老板,見到了剛中帶柔的教官,還見到了熱情似火的飯店阿姨……我們將要和他們一起度過難忘的幾天。在這次研學中,我們參加了各種生動有趣的課程,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農業(yè)課程和涉水課程。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我們熟知的詩句,但真正理解它的時候,是在農業(yè)課程當中。那是研學的最后一天,我們跟著客棧老板,來到了他家的農田。他的農田已經很久都沒種東西了,沒人打理,所以這里變得雜草叢生,于是,老板給我們安排了除草的任務。
一開始,我們充滿干勁,但也不乏有一些叫苦連天的同學。大家拿著鋤頭,奮力地向地里揮去,接下來的一幕令人目瞪口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拔出來這么點雜草!正當我們迷茫的時候,客棧老板如同救世主一般出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指導我們:“除草不是這樣除的,應該用鋤頭打進土里,再拔雜草,最后挖掉根部就可以了。”我們照著老板的話去做,很快就找到了訣竅,效率大大提升。這時,大家重新燃起了斗志,又回到了最初的狀態(tài),熱火朝天地賣力除草,除出來的草堆成了一座座小山丘。兩個多小時后,活動結束了,我那握鋤頭的手也起了許多個水泡,感覺身體都被掏空了,十分疲憊!我深吸了一大口氣——??!那是泥土的芬芳,那是草木的精華。盡管勞累,盡管手痛,但我也從來沒有這么深刻地體會過勞動的喜悅,我沉醉在這種大自然的饋贈中無法自拔……再看看自己滿手的水泡和沾滿泥土的褲腳,露出了憨厚的笑容,這可能就是痛并快樂著的真諦吧。
回客棧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光是除草就這么辛苦了,那么真正下地干活是不是會更辛苦?《憫農》這首詩說的并不是空話,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要珍惜糧食,不能浪費他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菜,不要讓他們寒心!那天中午,雖然還是平日里的飯菜,但這次我把自己的飯菜全部吃完了,一粒米都沒剩下。
如果農業(yè)課程的關鍵詞是感恩和珍惜的話,那么涉水課程對我們來說就是快樂和團結的二重唱。第三天,萬眾期盼的涉水課程如期而至。剛下水,一陣刺骨的冰涼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脈,把我從酷暑中解救出來,此時的我真想朝天大喊一聲:“爽!”在教官的指導下,隊伍中的第一個人用竹竿探測水的深度,我們緊抓著前面的人的救生衣,這一切都是為了讓我們學會生存的基本技能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成為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而不是書呆子或者小皇帝。這個時候,水流越來越湍急,水位也在上升,已經漫到了我的腰部,如果隊伍當中每個人都不愿負責,我們會怎么樣?如果沒有人用棍子探測水深,我們又會怎么樣?涉水過程我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
過了一會,我們到達了終點,我們可以休息了。忽然,有人開始朝我潑水,我也不甘示弱,也向他潑水,這樣一來二去,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潑水的隊伍。不管是男生女生,還是大人小孩,甚至是救援隊的工作人員,都沉浸在這一刻的清涼中無法自拔,這條平平無奇的小溪,頓時變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總的來說,這一次的研學,給了我們歷練自己、體驗生活的機會,同時也讓我們開拓視野、學會團結合作。經過了研學的洗禮,我希望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夠堅持自己的初心,學會感恩每一位愛過我、支持過我的人,感恩每一位為我們的美好生活辛苦付出的人;親近自然,敬畏自然,感受自然的奇妙和美好!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初二12班? 曾鈺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