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瓊
摘要:在小學美術課程中,“詩畫合一”的教學模式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還能激發(fā)學生蘊藏的創(chuàng)新潛力,讓學生感受到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時也能提高自身素養(yǎng)。小學美術課程是一門基礎的學科,感情色彩極其濃厚,發(fā)揮空間較大,比較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本文介紹了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做到“詩畫合一”,通過詩詞和繪畫的聯(lián)系幫助學生學會畫畫。
關鍵詞:小學美術;詩畫合一;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教師在進行美術教學時要將美術作品的鑒賞和詩詞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把古詩詞里的意境和背景講解給學生,把學生的思維帶到詩詞描繪的場景中去,引起學生對古代詩詞美麗場景的想象,增強學生對美的認識,發(fā)掘古詩詞和美術的相同點,把這些共同點融入課堂,帶動學生全面發(fā)展。
二、教師結合古詩詞布置教學情境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單一地傳授知識或者讓學生背誦古詩詞,學生無法對這樣枯燥的教學方式感興趣。美術課堂中詩畫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一種歡快唯美的意境中找到感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構建一個詩詞的情境,讓學生在美術課中獲得豐富的感受。美術的靈感來自生活,教師可以從生活的角度出發(fā)定期組織開展美術情境創(chuàng)作活動。小學生年齡小,正是激發(fā)興趣的好時候,教師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手段讓學生參與到詩畫競賽的環(huán)節(jié)中,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例如,在學習小學美術三年級下冊第一課《水墨游戲》時,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給學生展示水墨畫的動物和景色,比如引入《月照松清泉流》這首詩:“明月松間嫣暈照,清泉石上放任流。青松高潔英雄氣,白水嬋娟楚女柔?!睂W生讀著這首詩,再想象著當時綠水青山的美景,這幅美麗的圖像就逐漸從學生腦海中浮現(xiàn)了出來。山間的傍晚,月亮的光輝照到山間的石頭上,格外的明亮。清泉在石頭上放任地流淌。山中的松樹仿佛英雄般地矗立挺拔。采用“詩畫合一”的方法,創(chuàng)意層出不窮,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畫面里不同的顏色和繪畫技法。學生在畫畫時他們的思想也進入到了古詩當中,豐富了學生的思想情感。
教師認真地設計好每一堂課,開展詩與畫的探討會,讓美好的詩意深深扎根在學生的心里,從而提升學生對畫的鑒賞能力。例如,遇到一些節(jié)日時,教師可以利用這些節(jié)日舉辦美術大賽,每場比賽都可以以一首古詩為題,讓學生通過這首古詩想象美景,創(chuàng)作出自己的作品。教師賽后可以對優(yōu)秀的作品進行獎勵,從而調動學生參與比賽的積極性。
三、講解詩意,豐富學生的想象力
教師進行“詩畫合一”教學時要詩配畫,畫配詩,這樣兩者結合才可以相得益彰,讓學生的繪畫習作更加傳神。教師要在學生繪畫之前,給學生講解古詩的意義,并且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古詩的意境,充分引導學生去想象當時的美景,讓學生仿佛身在其中。例如,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边@首詩是詩人對月下美景的一種想象,學生可以想象著詩人當時在月光下飲酒寫詩的畫面,把這幅畫完美地繪制出來。每一幅畫都蘊含了作者的深厚情感,學生把自己的情感通過筆中優(yōu)雅的線條展現(xiàn)了出來。教師通過古詩的描寫意境,啟動學生的情感,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思考和動手能力。教師在給學生宣講古詩時,先要讓自己身臨其境,再利用自己豐富的文學知識,將自己的語言變成動態(tài)的畫面,給學生描述一個空靈美妙的畫面。例如,在學習小學美術五年級《色彩》一課時,教師為了突破教學重點,在講課時可以把“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樣的詩詞名句引入到課堂上,引導學生想象剛升起的太陽是什么顏色的?春暖花開時都有什么顏色出現(xiàn)?江水綠中帶藍,呈現(xiàn)出溫暖的顏色。教師在美好的詩意中讓學生去根據自己的想象,構建出一幅色彩斑斕的圖畫。還有的詩句有著很強烈的顏色對比,學生在這些詩句里學到了顏色的層次感,能夠輕松地對這些顏色進行配色。教師可以帶動學生的主觀意識,讓學生自己感覺到每讀一首詩,就是在為古詩作畫,每一首詩都是一幅畫的概述,學生在詩中尋找出黃鸝、白鷺、翠柳、青天,再用五顏六色的色彩來描繪出這些動態(tài)美景。
四、“詩畫合一”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小學美術不僅是培養(yǎng)學生想象和繪畫的能力,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也要重點培養(yǎng)。教師采取“詩畫合一”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有著直接影響。教師在美術教學中要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進行創(chuàng)作,才能夠對詩中的意境和意義有全面的了解。例如,學生在學習《春雨》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當時春雨的意境為想象基礎,引導學生和詩人換位思考,仿佛身臨其中,寄托了一種無奈的思念。學生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作出一個符合詩意的畫。在完成作品后,美術教師可以和語文教師進行結合修改,并給學生在詩意和繪畫上予以修正和指導。
教師在美術課中和語文課文相互結合,既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詩詞,也促進了學生對詩詞的認識。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的講課效率。通過美好的想象,學生在面對詩詞的時候,腦海里也會勾勒出美景的線條。這是教師推動學生全方位發(fā)展的一個良好措施。
總之,小學美術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作興趣和動手能力,教師可以通過“詩畫合一”的方法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教師在美術教學中還是要以鼓勵學生創(chuàng)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理解。對學生進行詩歌的宣講,也要用多種方法,不能局限于文字的敘述。“詩畫合一”教學方法的實施,有利于促進學生提高對詩畫整體水平的欣賞,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得到高雅的藝術熏陶。
參考文獻
[1]郟云.小學美術詩畫合一教學模式的建構——以小學中年級美術教學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4.14:172
[2]王圓圓.試論小學美術“詩畫合一”教學實施[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0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