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妞
“嫦娥奔月”的神話,源自古人對星辰的崇拜,嫦娥故事最初出現(xiàn)在《歸藏》。《連山》《歸藏》是我國古文化的典籍,人們認為它們是《周易》的前身。齊梁時期的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說:“《歸藏》之經(jīng),大明迂怪,乃稱羿斃十日,常娥奔月?!碧迫死钌谱ⅰ段倪x》,在謝莊《月賦》提到嫦娥的地方作了這樣的解說:“常娥,羿妻也?!?/p>
所以說,嫦娥就是中國的“月之女神”,現(xiàn)今更是家喻戶曉的傳說人物,連我國的月球探測器都以“嫦娥”來命名。
鮮為人知的是,在“嫦娥”這個名字之前,月宮仙子的本名為“恆娥”。
《鴻烈》一書是淮南王劉安召集門客所撰的一部奇書,這部書的研究價值堪比《山海經(jīng)》,是古代志怪之作中的精品,許多神話故事都引用自這本書。因為這部書是淮南王主持編撰的,所以,該書又被稱作《淮南子》?!痘茨献印分杏羞@樣一段關(guān)于恆娥的記載:“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恆娥竊以奔月?!?/p>
東漢時期的學(xué)者高誘對此給出如下注解:“恆娥,羿妻。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未及服之,恆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也?!?/p>
《淮南子》記載的傳說版本,就是現(xiàn)在廣為人知的“嫦娥奔月”的故事起源。一名叫羿(該部分并沒有提及這位羿是不是射日的羿)的英雄尋訪仙蹤,在一番奇遇后得到了能讓人長生不死的神藥。沒想到,他貪婪的妻子恆娥搶在丈夫前面偷吃了這枚來之不易的藥,在月夜里飛升成仙。
那么,為何“恆娥”會演變成“嫦娥”呢?我們不妨從古文字的角度進行剖析。
首先,“恆”通“恒”,有長久且不變的意思。在古代,“恆”這個字的寫法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左“忄”右“亙”。從《說文》里的內(nèi)容來考證,原本“恆”與“恒”并不是同一個字,一個是太陽永恒的象征,另一個則是月亮永恒的象征。不過,在用于描述某種長久不變的事物時,這兩個字是可以通用的(詳見張自烈的《正字通》)。因此,“恆娥”又可寫作“恒娥”。
如果我們使用拼音輸入法輸入“henge”,詞庫中會給出“姮娥”的寫法。這種寫法,始于南朝時期的《玉篇》:“姮,姮娥也”。由此可見,“姮”是為了嫦娥而出現(xiàn)的專屬字。不過,雖然“姮”的寫法始見于南朝,卻并不能說明這是南朝人創(chuàng)造的字。畢竟,魏晉乃至南北朝并立時期時局混亂,許多文字典籍都已失傳,所以,我們無從驗證“姮”字的創(chuàng)始人究竟是何許人也。只不過,從《玉篇》中我們可以得證,該字就是因嫦娥而出現(xiàn)的這一結(jié)論。
自南朝之后,“姮嫦”與“姮”便常見于描述月亮、桂樹及嫦娥的文學(xué)作品中。
如五代時期的詩作《柳枝》:“不是昔年攀桂樹,豈能月里索姮娥?!彼未~人晏幾道的《鷓鴣天》:“姮娥已有殷勤約,留著蟾宮第一枝?!睍r至清朝,這種寫法仍在沿用。在蒲松齡先生的《聊齋志異》中,我們同樣能見到“姮娥”這種寫法。
那么,“嫦娥”的寫法又是什么時候開始出現(xiàn)的呢?這就要講到我國古代的“避諱”了。
在我國歷史上,皇帝的姓名及一些特定的字眼是不可以出現(xiàn)在紙面上的,不論是寫作還是言談,都要繞過這些字眼,是為“避諱”。既然是“避”,那么,自然就要改字。恒山是我國五岳之一,然而,在司馬遷撰寫《史記》時,卻只能將其寫作“常山”,就是因為他要避諱漢文帝的名諱。
連恒山都要被迫改名,何況是民間傳說里的神仙呢?所以,“恒娥”被改成“常娥”自然在情理之中。到了唐朝時期,雖然“恒”字的避諱已不復(fù)存在,但人們已經(jīng)習(xí)慣了“常娥”。
至于“?!钡健版稀钡难葑?,則與“恒”到“姮”的演變差不多。嫦娥在神仙中的知名度比較高,所以,文學(xué)家大開腦洞,在女字旁的右邊加上“?!弊?,便出現(xiàn)了“嫦娥”這種寫法。
不論是“恒”“姮”“?!边€是“嫦”,嫦娥仙子顯然并不需要這么多的代稱。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不常用的寫法逐漸被淘汰。時至今日,已鮮有人用“姮娥”一類的晦澀寫法,而是普遍以“嫦娥”之名來稱呼月宮仙子了。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