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鵬海 黃江蕓 許曉婷
摘要:本文介紹了改進實驗器材、實驗方案,使該實驗在高中階段的可行性提高的具體措施。包括簡化準備實驗的過程、設計并完善實驗方案、分組實驗過程三個方面,逐步培養(yǎng)提出和解決科學問題的素養(yǎng)。
關鍵詞:酵母菌 ?種群數量 ?器材和方案改進 ?探究思維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學教材中,有關微生物的探究實驗有4個。通過這些實驗能夠提高微生物培養(yǎng)實驗技能,但是微生物培養(yǎng)實驗時間比較長、實驗操作比較復雜,高中階段微生物培養(yǎng)實驗的實踐機會非常少。通過改進實驗器材、實驗方案,能使該實驗在高中階段的可行性大大提高。
1 教材分析
該實驗可以加深學生對種群數量變化的理解,并提高抽樣檢測、顯微觀察、微生物培養(yǎng)和數學建模等能力,有助于形成種群數量動態(tài)變化的概念,樹立穩(wěn)態(tài)與平衡的生命觀念。 [1]
2 學情分析
高中學生已經具備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但是不了解血球計數板的使用;知道探究實驗步驟,但是設計實驗的能力不強;了解實驗觀察,但缺少連續(xù)觀察微生物實驗的經驗;具備數學基礎,但建模能力不足。
3 實驗改進過程
3.1 簡化準備實驗的過程 ?將教材中的材料用具簡化為:食用干酵母菌粉、醫(yī)用5%葡萄糖注射液、相同規(guī)格的礦泉水瓶若干、10mL醫(yī)用注射器、50mL醫(yī)用注射器、滴管、電子稱、光學顯微鏡、電子目鏡、筆記本電腦等。
3.1.1 替換實驗容器,變廢為寶。在預實驗過程中,使用的燒杯、錐形瓶數量較多,而且玻璃儀器容易破碎。而使用礦泉水瓶具有以下幾個優(yōu)點:易收集;不易碎;收納簡便;攜帶方便;可重復使用。
3.1.2 利用醫(yī)用材料,簡化準備過程。第一,替換培養(yǎng)液。通過分析酵母菌的營養(yǎng)來源,結合生活經驗,發(fā)現量取5%醫(yī)用葡萄糖注射液即可作為酵母菌培養(yǎng)液。這些醫(yī)用器材具有以下優(yōu)點:都已經過高溫滅菌,減少培養(yǎng)過程中培養(yǎng)液被污染的概率;容易采購,價格低,降低實驗成本。
第二,改裝酵母菌培養(yǎng)容器。改造后的礦泉水瓶可以盡量減少培養(yǎng)液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在瓶蓋上打兩個洞,連接一根長導管和一根短導管。短導管的作用是排出酵母菌呼吸過程中產生的氣體,防止脹瓶。10mL醫(yī)用注射器與長導管連接,定量吸取1mL酵母菌培養(yǎng)液進行稀釋,計數。
第三,替換量筒。醫(yī)用注射器有50mL和10mL兩種容量,并帶有刻度。取樣的同時即可完成定量測量,縮短了實驗時間。
以上改進措施使實驗材料“大眾化”,讓學生在家就可以積極進行實驗準備工作,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通過“變廢為寶”的行動強化環(huán)保理念,提高學生“保護環(huán)境從我做起”的社會責任意識。
3.2 設計并完善實驗方案。了解科學探究步驟是學生學會探究的基礎,但是真正的科學探究不一定是按部就班地按照固定套路執(zhí)行[2]。適時、適當地改進教材中的實驗方案,能更切合各校的實際情況,有利于增加學生實踐機會。
3.2.1 設計實驗方案 ?首先,教師設計并提供學案,引導小組合作學習,深入理解實驗原理并初步設計實驗方案。其次,預測實驗方案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并嘗試找到解決的辦法。最后,各學習小組在課堂上展示本組的實驗方案,由學生和教師一起推舉可行性高的實驗方案,共同完善實驗方案。
3.2.2 完善實驗方案,縮短實驗時間。經過文獻查閱及論證后,在教材方案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得到適應5%葡萄糖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的新方案。
第一,調整取樣間隔,縮短實驗時間。根據文獻資料,設計了如下新方案:培養(yǎng)14h內、每隔2h取樣,樣本在低溫條件下保存,最后課堂中集中計數。預期縮短學生在實驗室里停留的時間且結果應出現對數期。
第二,采用電子目鏡輔助顯微觀察,突破教學難點。采用電子目鏡連接顯微鏡和電腦,具有以下幾個優(yōu)勢:一是實現多人同時觀察,有利于師生、生生交流;二是軟件具備計數功能、圖像采集、錄像與保存功能,有利于實驗結果觀察與分析;三是重復觀察保存的圖片增加了學生發(fā)現新問題的機會,如發(fā)現酵母菌出芽生殖現象等。
改進后的實驗方案具有:材料用具易準備;家校結合,縮短在實驗室的時間;學習血球計數板計數的難度降低,有利于小組合作學習等優(yōu)勢。
4 分組實驗的過程
4.1 分工合作,課前取樣保存 ?由小組中的一位學生利用周末中的一天時間,完成14h內取樣的工作。取出的1mL 培養(yǎng)液裝入相應容器后,立即放置在冰箱中低溫保存。每位學生分別獲得培養(yǎng)2h、4 h、6 h、8 h、10 h、12 h、14 h共7個樣本。
4.2 課中計數并建模 ?首先,讓個小組體驗配制酵母菌培養(yǎng)液的過程,并對培養(yǎng)0h的酵母菌培養(yǎng)液取樣、計數,作為種群數量初始值。然后,小組成員輪流操作顯微鏡和電腦,進行計數和圖像采集。每個小組的人數12人,每位同學制作并觀察2個裝片。如此才能保證在40分鐘內完成數據的采集與建模。
5實驗結果分析
小組完成的模型中,“S”型增長過程不明顯,甚至某些數據出現較大偏差。引導學生進行誤差分析:5%葡萄糖濃度偏低,營養(yǎng)物質匱乏;酵母菌與其他微生物之間的競爭影響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在分析過程中,學生已經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了科學探究素養(yǎng)。
5.3 課后拓展 ?課后,各小組計算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并完成實驗報告,歸納影響酵母菌種群數量增長的因素,鼓勵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探究其它因素對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教育部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趙占良.對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理解(三)——科學探究與實踐[J].中學生物教學,2020(05):4-7.
第一作者簡介:葉鵬海,男,1971 年 9 月生,碩士,中學高級教師。
基金項目:2019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基礎教育研究專項)課題:科學思維視域下的高中生物學模型建構教學案例研究,項目編號No.JZ190194,(福建教育學院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