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志勤
【摘 要】文章認為廣西廣播電視臺新聞頻道于2020年度先后推出了兩個脫貧攻堅系列報道《在希望的田野上》和《地圖上的村莊》,與其他同類型的報道相比,它們特色鮮明,拍攝講究,制作精良,是廣西廣播電視臺記者在脫貧攻堅報道中的創(chuàng)新實踐,值得盤點分析。
【關鍵詞】脫貧攻堅;新聞頻道;創(chuàng)新;系列報道
2020年是我國決勝全面小康、決戰(zhàn)脫貧攻堅的關鍵年,圍繞國家的中心工作,做好關于脫貧攻堅的新聞報道是主流媒體的重要職責。廣西的西部和北部重巒疊嶂,交通不便,土地貧瘠,特困地區(qū)集中連片,貧困問題突出,是脫貧攻堅的主戰(zhàn)場。2015年經過精準識別,當時廣西仍有452萬貧困人口,有些縣和有些村被自治區(qū)確定為“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的極度貧困縣和極度貧困村。5年時間過去了,這些深度貧困的地方發(fā)生了什么變化?脫貧攻堅的難度到底有多大?廣西廣播電視臺新聞頻道為此于2020年度先后推出了兩個脫貧攻堅系列報道,筆者對其報道策略分析如下。
一、以創(chuàng)新節(jié)目形式來深化脫貧攻堅主題
2020年5月,廣西廣播電視臺新聞頻道啟動的大型融媒體直播報道《在希望的田野上》,每期節(jié)目聚焦一個縣的脫貧攻堅成就,每周日12:00—13:00在廣西廣播電視臺新聞頻道直播,其特點是直播時間長、節(jié)目體量大、內容豐富、點面結合、形式多樣。節(jié)目設置多個版塊,互為補充。首先,節(jié)目開篇,以航拍視角展示規(guī)模化的特色產業(yè)、易地安置新村、縣城風貌,以恢宏的場面展示決勝脫貧攻堅的力度和豪情。其次,探討圓夢小康路,展現榜樣的力量,講述扶貧攻堅戰(zhàn)場的感人故事。再次,打卡新農村,記者以導游身份,帶觀眾走訪通過產業(yè)發(fā)展、旅游致富發(fā)展起來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代入感強。最后,展示當地名特優(yōu)產品和地理標志性產品,推介鄉(xiāng)村好貨,為當地的扶貧助力……節(jié)目整體風格活潑接地氣,不同的版塊可以單獨成片,以短視頻的形式在網絡媒體播放,實現大屏小屏聯動,進一步提升節(jié)目影響力。
《地圖上的村莊》是廣西廣播電視臺《廣西新聞》欄目于2020年12月推出的系列報道,攝制組從全區(qū)選取8個2015年確定的極度貧困村進行蹲點報道,記錄這些年在中央統(tǒng)一部署和自治區(qū)黨委、政府的帶領下,各級部門、駐村第一書記、社會各界及貧困村民凝心聚力,決勝脫貧攻堅的故事。
在自治區(qū)扶貧辦,有一幅全區(qū)脫貧攻堅沙盤地圖,上面不僅標注著廣西貧困村的分布、貧困村的村貌,還細化了每個村每個貧困戶的情況。每期節(jié)目一開始,由電視臺的主持人在扶貧辦的地圖室,以搜尋地圖上的深度貧困村作為節(jié)目切入點,形式感強,寓意深刻——脫貧攻堅就是一場持續(xù)深入的戰(zhàn)役,必須全力以赴,做好充分準備,分析各種困難,奪取扶貧攻堅戰(zhàn)役的勝利。
深度貧困村貧困率高,位置偏遠,交通極度不便,自然條件惡劣,是脫貧攻堅的最難點。主持人站立于脫貧攻堅地圖旁,能讓觀眾直接感受到,從中央到地方對扶貧工作的重視。一個地圖沙盤,一種簡明扼要的節(jié)目切入方式,一下子拉近了黨委、政府和基層貧困戶的距離,顯示了黨中央,自治區(qū)黨委、政府對扶貧工作的高度重視以及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的氣魄。
二、以使命擔當賦予脫貧報道豐富的情感張力
極度貧困村貧困的原因在哪里?脫貧攻堅的難點是什么?《地圖上的村莊》系列報道攝制組,深入大山深處的村屯,讓廣大受眾深刻感受到脫貧攻堅戰(zhàn)決策的必要性和偉大性。
大化瑤族自治縣的七百弄一帶,是典型的喀斯特峰叢地貌,該地區(qū)的洼地是世界上最陡、最深、最大的區(qū)域,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認為是除了沙漠以外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有人說,七百弄“金木水火土”五行俱缺,唯獨不缺石頭。八好村就位于七百弄地區(qū),因為缺土缺水,當地村民的生活極度艱難,2018年底這里貧困發(fā)生率高達94.5%。人均三分薄地,常年缺水,大部分人住茅草房、木瓦房,23個屯中有16個屯沒有通路。
在這一期節(jié)目中,隨著航拍鏡頭慢慢抵近,攝制組所呈現的艱難困苦讓人震驚,山巒重疊,交通閉塞,村民居住的茅草房、木瓦房破敗不堪。村民蒙有生兩兄弟七八歲就跟著父母去紅水河邊挑水,從村里到河邊要走4個小時,爸媽背水給家里用,兩兄弟背水給老爸老媽路上喝,他們走在陡陡的山路上,腳下石塊松動的聲音讓人禁不住心生緊張?,F場采訪的同期聲,加上蒙有生和母親翻山越嶺去挑水的場景,深深震撼著每一個觀眾的心靈。記者只有深入一線,深入農家,深入了解貧困戶的生活,才能做出如此動人心魄的報道。
自國家啟動脫貧攻堅的戰(zhàn)役以來,媒體上關于脫貧攻堅的新聞報道非常多,要把此類報道做出新意并不容易?!兜貓D上的村莊》作為其中的精品,并沒有采用突破常規(guī)的報道手段,但是它的內容非常扎實,為了做好《地圖上的村莊》系列報道,廣西廣播電視臺新聞頻道的攝制組均先到村上踩點,了解情況、找準典型、做好策劃,然后再實施拍攝。
節(jié)目呈現的效果既有新聞節(jié)目的時效,也有紀錄片的深度,拍攝制作精良,畫面很有沖擊力,采訪到位,層次分明。這個節(jié)目給人的啟示是,只有深切理解脫貧攻堅的重要意義,提高政治站位,把人民放在心中,把使命扛在肩上,沉得住,挖得深,才能做出情感濃郁、感人至深、有思想有深度有溫度的好新聞。
三、凸顯群眾在脫貧攻堅中的主觀能動作用
2017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總結了脫貧攻堅的“五點經驗”,即加強領導是根本、把握精準是要義、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參與是合力、群眾參與是基礎。
常言道,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貧困戶之所以貧困,大多數是因為受教育程度低,思想意識陳舊,找不到脫貧致富的方法,或者有的貧困戶好吃懶做,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如果不把扶貧的基礎夯實,不解決群眾落后的思想意識,扶貧的成效很難持續(xù)。
《地圖上的村莊》系列報道,將黨委、政府的幫扶作為背景,凸顯群眾在脫貧攻堅中的主觀能動作用,充分體現了“扶貧先扶志,致富先治心”的思想——群眾脫貧,關鍵還得看群眾。
與其他脫貧攻堅的新聞報道相比,《地圖上的村莊》一大特色是官員少、官話少。在貧苦戶、貧困村脫貧出列的過程中,各級黨委、政府給予了大量的人力支持、物資支持、財政支持和產業(yè)幫扶,各個對口幫扶單位也出錢出力??梢哉f,貧苦戶脫貧摘帽離不開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但《地圖上的村莊》沒有對此做過多大篇幅的報道,而是把關注重點放在貧困戶身上。
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八好村,每公里的修路成本大約為35萬元,每修建一個家庭水柜大約2萬元,這些幫扶資金都是政府出的,每個貧困戶家中的房屋拆舊建新,政府還要發(fā)放補貼,像八好村這樣的深度貧困村,各級官員的走訪慰問更是少不了,但是在《八好村·石山蝶變》一片中,連一個縣里的官員都看不到,在節(jié)目中接受采訪最大的官僅為當地鄉(xiāng)黨委的宣傳員。
這種精選的拍攝報道角度,樹立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像八好村這樣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都能脫貧摘帽,為其他地方、其他貧困戶的脫貧致富鼓足了信心和勇氣。
四、找準典型傳遞榜樣的力量
2020年6月21日,廣西廣播電視臺新聞頻道《在希望的田野上》播出都安瑤族自治縣扶貧攻堅特輯——《魅力瑤山·來者都安》。以該期節(jié)目為例,節(jié)目組將一線記者請進演播室和主播一起,以聊天嘮家常的形式講述當地脫貧攻堅的見聞,營造了一種講故事的氛圍。在《圓夢小康路》版塊,記者以生動的形式講述了當地的特色扶貧產業(yè)“貸牛還?!べJ羊還羊”。 一頭肉牛價值不菲,貧困戶如何養(yǎng)得起?養(yǎng)得好?賣得出?都安瑤族自治縣的做法是,牛犢由政府統(tǒng)籌小信貸發(fā)放給農戶養(yǎng)殖,再由龍頭企業(yè)保價收購銷售,養(yǎng)殖過程有農技人員培訓,保險公司以金融保險托底,節(jié)目內容環(huán)環(huán)相扣,條理清晰,講述了貸牛還牛、脫貧真牛的事例,非常生動,可看性很強。緊接著,《魅力瑤山·來者都安》講述了易地扶貧搬遷,對搬遷后村民如何解決就業(yè)的難題,展示了都安的特色產業(yè)藤編、毛葡萄種植、山野葡萄酒釀造、都安造無人機等。節(jié)目有接地氣的案例、動人的故事、精準的數據,每個版塊的設計各有特點,版塊與版塊之間銜接也很好,形成了互為補充、層層遞進的關系,不僅深入剖析了都安扶貧產業(yè)的特色,還讓人看到了都安了不起的創(chuàng)新科技,讓人們感受到了都安人的憧憬與夢想。
在 “貸牛還?!べJ羊還羊”這一版塊中,觀眾不僅看到了令人信服的扶貧開發(fā)模式,還看到了與“貸牛還?!毕嚓P的金融保險、冷鏈加工、包裝物流、生態(tài)保護等,讓人感受到扶貧開發(fā)不僅僅能造福當地百姓,還可以帶動整個產業(yè)鏈的發(fā)展,提升地方經濟的活力。
這樣的報道,極大發(fā)揮了榜樣的示范作用,為廣西其他地方的扶貧開發(fā)樹立了典型和信心。而符號化的影像,也傳遞給脫貧群眾的幸福感。
比如,節(jié)目中大化瑤族自治縣八好村村民羅桂先說:“第一次分紅,得了692元,我非常開心。”大化瑤族自治縣八好村村民羅桂超說:“第一書記韋德王,又幫我搞了那個危房改造補助,還有2萬塊錢運輸補貼,6月2日搬進來的時候,每一個人都非常開心?!?/p>
在另一期節(jié)目中,賀州市沙田鎮(zhèn)獅東村農家樂老板盤萬鮮說:“一個星期能有一兩千元收入,現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辟R州市沙田鎮(zhèn)獅東村村支書趙萬興則說:“村里新的一批民宿就要建好了,我們獅東村現在是喜事連連……”
樸實的話語,由衷的微笑,洋溢著脫貧的喜悅,這是在《在希望的田野上》和《地圖上的村莊》兩個系列報道中,處處可以看到的場景。一張張笑臉、一沓沓人民幣、各種特色農產品,這些符號化的影像,不斷累積疊加,強化了村民脫貧的幸福感,真實有效地傳遞出脫貧攻堅的成效。
五、不回避問題,強化正面報道的深度
2020年12月22日,《地圖上的村莊》播出《獅東村·瑤寨茶香》特輯,講述了賀州市沙田鎮(zhèn)獅東村脫貧攻堅的故事。獅東村是在脫貧攻堅地圖上很難找到的“土旮旯”, 自然條件惡劣,與外界交流很少,沒有產業(yè)支撐。賀州市某茶葉公司指導村民用竹簍包裝黑茶,保價收購村民在家中養(yǎng)的黑茶。
在這期節(jié)目報道中,可以看到茶葉公司的總經理到村民家查看養(yǎng)茶情況后非常不滿意。茶葉公司要求村民養(yǎng)茶,家中要干凈衛(wèi)生,不能有蜘蛛網,有味道的東西不準燒。村民卻回復:“蜘蛛網今天掃了明天又有,每天掃我哪有那么多時間?”在這種封閉的環(huán)境,老百姓固化的思想已經有幾十年了,不想做就撂挑子。怎么辦?茶葉公司和駐村第一書記費盡心思做動員、定規(guī)矩,逐步改變村民固有的生活習慣,實現企業(yè)和村民的共贏。
這樣的正面報道,將脫貧攻堅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擺出來,不回避不拔高,讓人看了覺得特別真實,真切感受到扶貧工作的不易。這種揭短不是簡單地暴露問題,而是帶著積極態(tài)度去研究分析,擺事實講道理,與貧困戶展開真誠的對話,促成村民觀念的轉變,與廣大扶貧干部、脫貧群眾同心互動,深化了節(jié)目的內涵。
六、結語
好的脫貧攻堅報道應當讓人們看到希望,好的脫貧攻堅案例值得大力推廣。廣西廣播電視臺推出的系列報道《在希望的田野上》和《地圖上的村莊》傳播脫貧攻堅好經驗,報道脫貧致富好典型,觀看其中的每期節(jié)目,受眾都能從中看到當地開展扶貧工作的亮點,都能感受到脫貧攻堅大有可為。這是攝制組保持人民情懷,深入脫貧攻堅一線,帶回來的最生動、最真切、最有力的報道,堪稱同類節(jié)目中的力作。
(責任編輯:黃康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