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開禎
1
當下讀書界討論最多的話題之一,就是閱讀。
2020京東文學盛典之夜,莫言、格非、阿來、蘇童等一批大家,圍繞著閱讀與創(chuàng)作,發(fā)表了新的環(huán)境下,讀書、生活、閱讀、寫作的不同觀點。大家不約而同地談到一個時代性問題,即當下閱讀的多樣性與閱讀的未來。
談及閱讀,最逃不開的話題之一,就是當下風行的手機閱讀和碎片化的問題。
當手機閱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我們席卷而來時,幾乎所有的人,都有一種愕然。不管是反對者,還是擁躉者,幾年之后,都無一幸免或多或少被卷進了這股潮流。站在今天,回頭觀望手機閱讀和碎片化,我們發(fā)現(xiàn),世界已被改變,但世界又未被改變。
2
在我看來,不管哪一種閱讀,重要的永遠不是形式,而是我們閱讀的內(nèi)容。
風靡于這個世界的手機閱讀,的確把大多數(shù)人的時間割裂了,分割成大大小小不等的碎塊。不管是地鐵上,還是在家里,人們抱著厚重書本的時間少了,手機成了放不下的東西。伏在案頭,啃讀大部頭作品的人少了,甚至成了稀有,而在時間切割的各種斷層里,靠支離破碎的信息流、信息量,填充大腦的人越來越多。
有人擔心,這樣下去,太多人的大腦將會成為一個碎片機,裝滿了無用的信息,裝滿了各種搞笑段子,而曾經(jīng)激勵過一代代的那些經(jīng)典,那些被稱為“文化”“文明”的東西,正在遠離著我們。更有人認為,這個時代,需要的不再是沉重,而是變著法兒讓我們輕松。
3
任何一個時代,都有它自身的特性。想起我們這一輩人,小時候只有小人書讀,即或上了中學,能讀的書也只有那么幾本。在一個缺書的年代,我們知識的獲得渠道,只能是社會。打小我們參加集體勞動,生在鄉(xiāng)下的我們,在太陽下放牧,在月光下收割。幾乎沒有哪個孩子是孤寂的,除了一大堆玩伴外,我們還有牛羊,還有星星,還有風和雨。可是到了我們的孩子這一代,社會給他們提供了相對可靠的物質(zhì)保障,“獨生”兩個字,又讓他們打小具備了遠離他人,獨自尋找快樂,尋找煩惱的本領。電子游戲、電視、動漫動畫,成了他們擁有的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里長大的孩子,如果期望依然跟我們一樣,要擁有捧讀長篇,孤坐苦讀的人生,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為什么?
因為閱讀是人類心靈的第一補充。不同背景下長大的人類,心靈需求的東西是不一樣的。這如同今天變老的大媽們依然熱衷于在公園跳廣場舞,依然喜歡巨大的音響聲和花花綠綠的裝扮一樣,時代給他們的印記,終生攀附在心靈上,不是說能驅(qū)走就能驅(qū)走的。
4
人類究竟需要怎樣的閱讀?這永遠沒有一個固定的說法。如同人類內(nèi)心到底需要怎樣的安寧,怎樣的幸福感、充盈感一樣,沒個固定。閱讀方式的不同,并不代表我們在排斥著閱讀。碎片化閱讀,雖然是用大量有用無用的信息填充著時間,填充著大腦,但并不能說,這一代人大腦里就只有碎片化的知識,只有碎片化的邏輯。只不過,他們用我們曾經(jīng)沒有的方式完成了知識的積累,完成了內(nèi)心或是情感的基本建設,而在過度緊張的生活中,他們不再愿意把偶得的一片輕閑交給沉重,交給思考?;蛘哒f,他們思考的已經(jīng)夠深,不需要再拿書本中他人的人生來教化自己,他們需要排泄,需要打發(fā),需要把自己在某一刻掏空。而碎片化的信息,包括各類搞笑的段子,恰恰滿足了這個功能。
所以,不要急于對當下給出某種結論,一切尚在行走,尚在發(fā)生。對所有正在發(fā)生的事,過早地給出結論都是不負責的,也是不成熟的。人類永遠不會盲行,人類也永遠需要精神燈塔的指引。只不過我們航行的海不同,遭遇到的困境就不同。同樣,需要的指引也就不同。
我依然堅信,哪怕是手機閱讀,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在尋找垃圾。
哪怕是碎片,也肯定有不少人能將它重歸完整。
責編:何建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