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豪 李吉波
這幾天,剛剛參加工作一年的同事小王又在課間休息時發(fā)牢騷,嚷嚷著教師這工作沒法干了。我們幾個老同事并沒有插話,也沒有接茬,只是笑而不語。青年教師,滿懷理想,豪情萬丈,遭遇現(xiàn)實困境而有所懷疑,這是一個必經(jīng)的過程。跨過這個坎,撥開蔽眼的迷霧,一切都會好起來??绮贿^這個坎,看不清前進的路,最終只能深陷其中,或沉淪,或逃離。這要靠自悟來提升,也要靠時間來治療。
要說教師這工作,確實不容易。整天忙東忙西,最終忙得讓教學成了“副業(yè)”;今天這活動,明天那檢查,最終還是“分數(shù)說了算”;“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最終教育卻淪為了服務業(yè),家長和學生成了教師的“上帝”;本以為學校是個育人的圣地,不承想也是一個明爭暗斗的“名利場”。行走其中,沒點定力,還真容易迷失自我。
(一)
教育是什么?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說過:“多建一所學校就少建一所監(jiān)獄?!睆膶W生個體的角度來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助人成人,引導學生求真向善尚美,成長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從社會或國家的角度來講,教育的目的就是為國育才,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人。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講,教育的核心都是“育人”?!耙磺邢蚍謹?shù)看齊”,有教無育,教而不育,根本就是舍本逐末,忘記了教育的本義。
學校因學生而存在,沒有了學生,學校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必要。因此,教育教學才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其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圍繞這一中心來服務的。學校的管理再“精細”,課題研究再高大上,教師的各種備課筆記、計劃總結、記錄手冊、學習筆記、培訓材料再齊全,若沒有在學生身上發(fā)揮作用,除了勞民傷財,都毫無意義。學校是個學習的地方,讓老師安安心心地教書,讓學生安安靜靜地讀書,這才是教育的根本。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教育本是一項長效性的事業(yè)。教育也本就沒有那么多的“轟轟烈烈”,沒有那么多頭銜鮮亮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有的僅是一種呵護、陪伴和引導,一種“靜待花開”的愛心和耐心。平凡當中顯偉大,細節(jié)當中見真情,這才是教育的真諦。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睂W生尊重的也并不是教師個人,而是依附于教師身上的知識與技能、為學之道和為人之道。“親其師,信其道?!弊鹬亟處煟静皇且驗榻處煹哪樏?,而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從教師身上學習知識、技能、為人和為學之道,更好地讓教育發(fā)揮作用。踐踏教師的尊嚴,最終損害的是學生的利益、家長的利益、國家的利益。教師、學生、家長,原本素不相識的一群人,因為教育才走到了一起。相識就是緣,師生一場更是緣。這本應是一場美麗的邂逅,更是一段美好的旅程。
作家羅曼·羅蘭曾說過:“要散布陽光到別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陽光?!苯逃臼且患υ诋敶?、澤被后世的公益事業(yè),本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言傳身教,本是一群有理想、有信仰、有學識、有品行的人聚在一起共育國家未來希望的高尚事業(yè)。教育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教育不應摻雜太多的功利思想和官僚主義。
教育要有熱情,也要有智慧,有思想!
(二)
關于教育的問題,早在20世紀20年代,朱自清先生就在《教育的信仰》一文中給予了揭露和鞭笞。朱自清先生痛心疾首地斥責那些以教育為手段的人,苦口婆心地勸勉那些以教育為功利的人??梢粋€世紀過去了,朱自清先生所說的那些人、那些現(xiàn)象,似乎并沒有消失:不少“號稱賢明”的校長們仍然在“課功、任法、尚嚴”,不少精明的教師們仍然在“植黨”“謀私”。
學校不是真空,不可能不受外部社會的影響;學生也不可能總在學校,終歸要走出學校,走向社會。溫室里的花朵再美,一旦經(jīng)歷風雨也可能凋謝。只有順應自然,迎接挑戰(zhàn),才是正途,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我們不必害怕外部影響,不必進行自我封閉,而要勇敢地面對社會,融入社會,進而以教育的力量來改變社會,這才是教育的大道。
“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它們看起來灰蒙蒙。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因為那些八哥、海鷗和老鷹都抱怨星星又舊又生銹,想要個新的,我們沒有。所以還是帶上水桶和抹布,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边@是美國詩人謝爾·希爾弗斯坦的《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面對現(xiàn)實,憑一己之力也許難以做到根本改變;但只要我們努力了,哪怕只影響自己的班級,只影響自己身邊的幾個人,那也是好的。“總得有人去擦亮星星”,抱怨不會改變什么,放棄更不是一個教師應有的人生選擇。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教育更需要有人去堅守和建設。
素質教育并不排斥考試,也不懼怕考試。但在成績之外,我們是否能夠再加點什么?哪怕只是在學生心里種上一顆善良的種子,哪怕僅僅讓學生愛上讀書,那也是一種偉大。因為,一個正直的、善良的人,一個喜歡讀書、堅持讀書的人,最起碼會是一個“好人”,不會變成一個“壞人”。
外界的誘惑和壓力都很大。作為教師,我們除了要有過硬的教育教學技能和深厚的教育情懷外,更要有廣闊的教育視野和獨立的教育思想,要知道“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要始終保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盲從,不隨波逐流,更不推波助瀾、助紂為虐。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過硬的專業(yè)底氣,也需要非凡的智慧。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已有過這樣的告誡:“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也就是說,在說話做事之前,我們首先要想清楚“可與言”和“不可與言”這兩種人和兩種情況。譬如,遇到那些真誠、善良、可信賴的家長,我們“不與之言”,就是我們的失禮、失職。反之,遇到那些以“上帝”自居的家長,若我們不辨真假,被幾句場面話或漂亮話所迷惑,輕易“與之言”,那我們就失言了,從而可能適得其反,引禍上身。
推而廣之,在做一些“不合時宜”的事情時,我們也要講究策略和智慧。
(三)
凡事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世上本沒有一種絕對的圓滿,有得有失,本身就是一種圓滿。
記得小學語文教材里有一篇課文《一路花香》。挑水工每天要到遠處去挑水,他有兩只水罐,其中一只水罐有裂縫,總是會漏一半水。雖然收獲沒有付出多,但他仍然自得其樂。他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隨手撒上的花種,漏出的水澆出的鮮花,有人發(fā)現(xiàn)了嗎?或許有,或許沒有。但那又有什么關系呢?花知道,自己知道;花快樂,自己也快樂,這難道還不夠嗎?
柏拉圖曾說過:“人的一生,有兩個地方一定要去,一個是希臘,一個是印度。左眼看天堂,右眼看地獄,才不枉此生。”
左眼看天堂,右眼看地獄,可以讓我們懂得珍惜美好的生活;左眼看過去,右眼看未來,可以讓我們懂得珍惜生命;左眼看別人,有眼看自己,可以讓我們懂得寬容和奮進……左眼看路,右眼觀心,可以讓我們牢記“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也可以讓我們在教育的路上走得更堅定,更快樂!
(作者單位:山東省平度市實驗小學)
(插圖:譚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