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劍 陳西林
初中歷史課程除了能讓學生了解重大的歷史事件、認識基本的歷史線索和發(fā)展規(guī)律外,還能通過對一大批歷史人物事跡的講述,達到陶冶學生的心靈、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的目的。因此,歷史教師要強化課程育人意識,凸顯歷史學科育人功能。
通過對歷史教科書中歷史人物的介紹和學習,用歷史人物影響當代中學生,推動和實施課程育人的進程——筆者將此形式命名為“以人化人”?!耙匀嘶恕笔且劳小皻v史中的人”,用他們的人生經(jīng)歷、心路歷程,來感染、熏陶、影響和帶動“現(xiàn)實中的人”。
人是構成歷史的最主要元素。走進歷史課程,一個個生動的人物,一張張鮮活的面孔迎面而來。諸多的歷史名人和偉人們,或是在面對困難與挫折時初心不改,矢志追尋自己的目標和夢想;或是在緊要關頭挺身而出,為國家和民族利益而置生死于不顧……在他們身上,無不表現(xiàn)出高尚的精神品格和迷人的人格魅力。在歷史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去了解和認識歷史名人、偉人,讓學生思考和理解他們?yōu)槭裁磿庹涨Ч拧⒈氡嗍?,為什么會受到后人的景仰和尊崇,有利于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實現(xiàn)對學生情感上的滲透、心靈上的啟迪、思想上的引領。
講述人物故事,塑造良好意志品質
古語云: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自古以來,大凡有成就的人,無不經(jīng)歷了諸多挫折與磨難。然而,他們身處逆境,卻能奮發(fā)圖強,砥礪前行,支撐他們的正是堅定的信念和堅強的意志。
在課堂上,歷史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本中的“人物掃描”“知識拓展”等欄目,通過對歷史人物豐富的經(jīng)歷生動細致的講解,使學生了解歷史人物困苦多難的生平境遇或是曲折坎坷的人生際遇,利用學生對歷史名人、偉人的崇拜心理,引導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故事情境中對歷史名人、偉人的頑強毅力和堅韌品質心生景仰,進而以他們?yōu)榘駱樱鲃有Х?,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塑造和形成良好意志品質。
比如在教學“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時,教師可以圍繞西行天竺的玄奘和東渡日本的鑒真這樣兩個人物,講述他們在西行和東渡的過程中經(jīng)歷了怎樣的千辛萬苦,他們又是如何面對重重困難,最終到達目的地,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貢獻的。比如在教學“近代科學與文化”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的故事,貝多芬年少成名,卻在28歲的時候因為患中耳炎,聽力出現(xiàn)了問題,繼而聽覺日益衰退,并最終失去了聽力,盡管他也曾感到非常痛苦,消極情緒達到極點,但最終他并沒有一蹶不振,而是大聲喊出:“我不會向命運低頭,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全心投入音樂創(chuàng)作中,寫出了許多傳世樂章。
教師以講故事這種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將歷史人物生動形象地呈現(xiàn)于學生面前,可以在春風化雨般的浸潤中影響和啟迪學生;在磨難和風雨面前,如果萎縮退卻,稍遇困難就一蹶不振、垂頭喪氣,那么你必將一事無成;而只有不怕挫折,不畏艱難,勇敢面對困難與不幸,向著目標和理想堅定地邁進,你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品讀人物名言,引領正確理想追求
當代著名詩人流沙河在詩歌《理想》中寫道: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
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追求,不同的理想追求折射不同的境界格局。有的人將功名利祿、榮華富貴視為自己的最大的理想追求,有的人將造福社會、勇?lián)姑鳛樽约鹤畲蟮睦硐胱非?。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有價值的理想追求,是歷史課程育人的重要目標之一。
常言道:言為心聲。在歷史上,有許多的名人、偉人留下了傳頌千古的名言警句。在這些名言警句中,我們可以體察到歷史人物的心境、視野、志向,領略其人生智慧,感悟其人生態(tài)度,明了其理想追求。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收集、展示和引導學生品讀反映歷史人物理想追求的名句,從中體悟歷史人物開闊的胸襟、宏偉的志向、遠大的抱負、不俗的追求。從而引領和啟迪學生思考和理解:人活于世,最具價值、最珍貴的東西是什么;人的一生應該如何度過;我們應該追尋和選擇怎樣的生活。
比如通過品讀戚繼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名句,我們讓學生知道,作為軍人,封侯拜相、加官晉爵不應該是最大的追求,干戈止息、四海升平才理當是最大的夢想;比如通過品讀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裴多菲“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的名句,讓學生知道,生命固然寶貴,但在沒有尊嚴、沒有自由的境況下茍活于世,遠不如舍生取義、殺身成仁來得高貴……
透析人物選擇,涵養(yǎng)深沉家國情懷
涵養(yǎng)深沉家國情懷,是歷史課程育人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家國情懷是作為個體的人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下,對自己國家和人民所表現(xiàn)出來的深情厚愛,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xiàn)出來的理想追求,是對祖國的一種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中國歷史上尤其是近現(xiàn)代有眾多名人、偉人,他們對祖國和人民抱有深情厚愛。在國家、民族處于危難之際,或是需要有人挺身而出的其他緊要關頭,他們都能夠果斷做出選擇,犧牲個人物質利益甚至生命,只為山河無恙、民族昌盛、國家富強。比如譚嗣同在戊戌變法失敗后,本有機會遠走海外,但為了喚醒沉睡的國人,喚起民族覺醒,毅然選擇了慷慨赴死;比如孫中山憑自己的醫(yī)術本可以過著富足安逸的生活,卻選擇了為實現(xiàn)民主、共和畢生奔忙;比如鄧稼先為了新中國的國防強大,選擇放棄國外優(yōu)越條件和豐厚待遇,毅然回國,隱姓埋名數(shù)十年,投身核武器研制……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透析這些名人、偉人做出如此選擇的主要原因,讓學生細細體會和深切感受這些歷史人物對國家、對民族深沉的情感和摯愛,讓他們認識到,千百年來,正是這種深沉情感與情懷的傳承與發(fā)展,才有了中華民族千百年的生生不息,才有了今日偉大祖國的繁榮昌盛。作為未來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接班人和建設者,我們要自覺涵養(yǎng)家國情懷,自覺傳承愛國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蔽覀円皬臍v史中汲取更多精神營養(yǎng)”,而“以人化人”就是從歷史中汲取精神營養(yǎng)的有效策略及方式之一,只要我們能在教學中加以巧妙運用,必能達成歷史課程育人的預期效果。
責任編輯/黎修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