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布衣
清代宋犖《筠廊偶筆》卷下記:廣濟地方多云山,我(作者)曾經(jīng)兩過其下,都是晴天,但輕云籠罩峰頂,云山的稱號不虛。云山的巖石間,有細泉滴出,一天可以貯滿一升多。山民們想將泉孔鑿大一些,剛剛鑿掉如銅錢大的石塊,泉馬上就枯竭。其間道理講不清楚,有人說,可能是傷了泉脈。
山泉的形成,如果仔細探討一下,確實很有趣。
一般的原理應(yīng)該是,天空中的降水,大部分被土壤吸收,有些成為河流,有些就一直滲透到地底下巖縫中,再通過適當(dāng)?shù)臈l件滲出。
讓人不能理解的是,高高的一座山頂,也會有一孔泉,且常年不枯,于是就生出許多傳說。我家鄉(xiāng)的天子崗,就傳說是孫鐘葬母的地方,山頂有泉,不枯。蕭山湘湖,越王城山山頂,傳說是越王勾踐屯兵之地,也有大泉,被吳兵圍困兩月毫無險情。
既有泉,就一定有泉脈,這泉脈,就是泉在巖石間的走向,本來就是細若游絲,是滴滲出來的,如果鑿大孔,加大流量,那就會迅速干枯。
泉脈不能傷,這是一個很好的暗喻。
人類對地球的各項開發(fā),也要適度,過去若干年,已經(jīng)有夠多的事實證明,人類已經(jīng)干了類似傷及泉脈的蠢事,應(yīng)該警醒。
泉脈,另一個代名詞就是,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