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依瑤
“中二病”最早出自日本廣播節(jié)目《伊集院光·深夜的馬鹿力》,主持人說:“我剛剛得了中二病?!贝嗽~語便逐漸流傳開來。
顧名思義,“中二病”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青少年在初中(日本稱為“國中”)二年級發(fā)作的疾病。因為青少年在那一段時間形成了模糊的世界觀,同時在心中構建起了自我認同的形象——自己是“和別人不同的人”,“不再是一個孩子,也不是一個平庸的大人”;別人是“隨波逐流的烏合之眾”,是“永遠無法理解我的人”;世界可能正“遭受著黑暗勢力的威”,需要“與常人不一樣的我去拯救”……于是這群“中二病患者”常常會有些令人“不明覺厲”的言行,在此略摘幾條:
開始思考世俗和高深的問題,并暗自得意自己哲學王的身份;
開始聽古典音樂,并瞧不起聽流行音樂的同齡人;
明明沒有被朋友背叛過,卻痛心疾首地說友情是虛假的;
雖然不明白尼采、康德等人說的是什么意思,但很喜歡故作高深地引用他們的話,覺得自己說出“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時候酷斃了……
他們大都很有個性并且熱衷于表現(xiàn)自己,然而這些想法和言行在常人看來卻難以理解。所以很多人都會覺得這不過是一群假裝成熟、憤世嫉俗,但其實很幼稚的小孩子,并將他們歸入“病號”。
如果將“中二病”這一偏正結構進行拆分,我們可以看出它是由定語“中二”和中心詞“病”兩個部分構成?!爸卸痹谶@里采用了以典型部分代替整體的借代修辭:“中二病”的高發(fā)人群往往是十幾歲的青少年,不妨以不上不下的“初中二年級”來借代整個發(fā)病期。這種以簡代繁的構詞方式,方便了該詞在網絡文化中的傳播使用,還因此衍生出了同系列的病名“高二病”“大二病”“研二病”等等,分別用以指代在不同年齡階段人群的典型表現(xiàn)。
至于它為什么是一種病呢?我們可以先看看“病”的定義:在生理或心理上發(fā)生的不正常的狀態(tài)。因為“中二病患者”往往會表現(xiàn)出某些病態(tài)自我意識,這在“非中二”群體看來是很滑稽的甚至扭曲的精神狀態(tài),于是就把這一種精神狀態(tài)比喻為“病”。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稱為“病”,但嚴格來說并不屬于醫(yī)學概念上的“疾病”,稱為“癥”或“癥狀”更合適些。也是出于這個原因,如今大家在使用時也常會去掉“病”這個容易引發(fā)貶義化解讀的后綴,直接將“中二”作為一個中性的形容詞,用來形容那些類似的性格特征。
從“中二病”的起源來看,它在大多數(shù)語境下都不可避免地帶有貶斥的感情色彩。最早也是他人對青少年過于自以為是的獨特言行的戲謔稱謂,但后來隨著使用范圍越來越廣,“中二病”作為一種常常出現(xiàn)在文學、影視作品中的人設屬性,開始逐漸剝離了貶義。作者會有意讓這些角色用他們的獨特言行讓故事更加幽默,往往讓人忍俊不禁,“中二病”也因此具有了獨特的可愛之處,頗受特定群體的喜歡。
“你又犯中二病啦?”
“你的回復也太中二了吧?!?/p>
“中二病永遠不畢業(yè)!”
網友們?yōu)樽约耗晟贂r期的種種迷惑行為找到了病因,并開始懷念那個自我意識過盛、狂妄又不諳世事的自己。畢竟,“人不中二枉少年”啊。
“中二”雖然被稱作“病”,但請別擔心,多數(shù)的“中二病患者”都會因青澀的流逝而自我痊愈,變得冷靜,變得成熟,最后不動聲色地變成真正的大人。
摘自《咬文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