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澤明 劉云
摘要:城市公園景觀是城市景觀的構成要素之一,公園景觀設計是城市生態(tài)景觀設計規(guī)劃中極其重要的一環(huán)。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傳統(tǒng)公園的景觀功能設施已不能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人在景觀中的參與性、互動性以及人與景觀在情感上的呼應,成了現(xiàn)代景觀設計中的重點。本文從交互設計的角度出發(fā),探討交互設計在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的構建原則與設計方法,并結合實際案例進行分析,研究其中交互設計理念,提出城市公園景觀將不單單是作為景觀單獨存在的,能實現(xiàn)人、景觀、社會的和諧共處和共同發(fā)展。
關鍵詞:交互設計;城市公園;參與性;互動性
1 交互設計研究背景與意義
1.1 研究背景
自19世紀開始,景觀設計就隨著工業(yè)化發(fā)展的浪潮開始在全球范圍內(nèi)迅猛發(fā)展,尤其在包豪斯之后,包豪斯不僅奠定了當代設計教學的基本教學框架體系基礎,更是確定了設計是為廣大群眾服務的[1]。城市公園也不再是貴族們私人擁有的,而是群眾的,大眾的城市公園景觀逐漸成為時代的主流。
我國自改革開放之后城市公園景觀就進入了一個高速發(fā)展的時期,傳統(tǒng)景觀設計形式已經(jīng)不能再滿足人們在景觀消費上的需要,而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交叉學科在景觀中的應用,交互景觀設計開始逐漸被人們重視。增強人與景觀的互動性以及人在景觀中的參與性,以調(diào)和人與景觀的關系,實現(xiàn)人與景觀的和諧共處,逐漸成為景觀的發(fā)展方向之一[2]。
1.2 研究意義
交互景觀設計注重的是人與景觀的交互性以及人在景觀中的參與性和互動性,是人與景觀、人與人之間的一座橋梁。其核心價值首先在于重拾景觀的核心要素,將人作為景觀的主要參與者、使用者,增強人在景觀使用中的幸福感;其次在于豐富城市公園景觀交互的設計理念,為今后的景觀交互設計提供更多的理論基礎,其具有長遠的社會意義[3]。
2 交互設計景觀構建原則
2.1 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
人作為景觀設計中的第一設計要義,無論是在景觀設計,還是在室內(nèi)平面設計之中,永遠都是擺在第一位的,所有的設計無一例外都是為人服務的,人的需求是環(huán)境設計追求的根本。如果設計超出了人們使用的范疇,其本身有大量的形式語言或精神語言,唯獨缺少實用功能,那么在對其定義的時候應該將其歸為藝術或者奢侈品范疇。景觀設計旨在為人們提供滿意的實踐功能與精神功能,不應當是個人思想的展示,而是基礎的、實用的、能夠滿足人們需求的[4]。在景觀設計中需要充分考慮人需要的空間,為人們提供交流、冥想、娛樂等活動場所,為老人以及殘障人士設計無障礙通道等,皆是景觀交互設計的第一原則,即明確景觀服務的主體[5]。
2.2 參與性與互動性原則
景觀設計要點之一是服務和滿足人在人格、情感上的需要,實現(xiàn)這一點的一個有效方法便是增強人在景觀中的參與性與互動性,人如果能在景觀中實現(xiàn)合理、正面的參與和互動,人的身心就會得到全面放松與發(fā)展[6]。例如,美國的高線公園原屬廢棄鐵道,經(jīng)過設計后成了供人們散步、娛樂、交流并且可觀賞紐約地景的空中廊道,大大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人與環(huán)境的交流,為城市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7]。
2.3 人文與地域性原則
人文在景觀中的具體體現(xiàn)是整個公園的設計主題、基本形式等。在設計之初,需要收集、整理和分析當?shù)氐淖匀粴v史和人文條件,為景觀梳理文化創(chuàng)作背景。地域性主要體現(xiàn)在自然要素的表現(xiàn),如光、水、空氣、植物等,可以選用本土樹種或者地區(qū)具有象征意義的植物作為主要綠植,為景觀創(chuàng)造具有地域性、人文性、互動性、合理性、親近性的環(huán)境語境特征[8]。
2.4 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原則
城市公園是城市發(fā)展建設規(guī)劃中極其重要的一環(huán),它所具有的園林綠化、生態(tài)氣候調(diào)節(jié)等功能具有重要的城市效益和價值。例如,2019年國際植物學大會紀念園,整個公園在設計上只有一條觀景臺是人工建筑,其余所有的植物全部采取自然培育的方式,即自然選擇、自然競爭,以留下最適合的植物品種[9]。
3 交互設計景觀構建策略
3.1 知覺與行為交互策略
目標導向是交互設計的原則與核心,在交互設計中,設計者將體驗感和參與感作為核心,將用戶體驗與用戶參與作為設計過程中的起點和終點[10]。知覺與行為交互互為因果,知覺交互層面的景觀設計是人對景觀的第一印象,通過人的五感,即聽、視、嗅、味、觸,對景觀設計進行初次反應。在第一階段,通常需要強化人對某一場景的感官反應刺激,如絢麗的色彩、夸張的視覺、形態(tài)奇特的空間布局,使其在形態(tài)、顏色、聲音上發(fā)生改變,給人以不同的感知體驗效果,進而推動人在場景中的參與過程。例如,team Lab團隊設計的水粒子消除作品的邊界,采取大量的水粒子代表流動的瀑布,盛開的花朵引導人們前往參與,采取了強化人的視覺的設計手法,用絢麗的色彩吸引參與者參與到景觀中。
行為交互是交互設計層面的第二點。在人進入景觀之后,更重要的是參與者的參與,留在景觀中。無論是人與人的交流,還是人與景觀的交流,重點都在于拓寬人與景觀的交互交流方式,可利用數(shù)字媒體技術進行場景的再現(xiàn)和重塑,突破人與景觀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障礙[11]。
3.2 情感交互策略
情感交互設計是整個交互設計中參與者與景觀之間情感、精神交互層面的設計,是景觀交互設計的靈魂,是整個設計中的主旨和風格基調(diào)。情感交互設計通過讓景觀參與者事先了解或者進入景觀,對景觀產(chǎn)生情感上的初步認知與共鳴,進而增強參與者在景觀中的參與性與使用性、互動性,拉近人與景觀之間的實際距離,激發(fā)人對于景觀和環(huán)境的思考。因此,就要求在設計之初結合景觀使用人群與使用方法,利用不同的設計手法與物質(zhì)形式賦予景觀合適的藝術內(nèi)涵與精神價值[12]。景觀參與者與景觀達成精神上的互動,以此產(chǎn)生合理的精神上的思考,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新的精神反思,并反饋到人的實際行為中,促進人與社會、人與景觀、人與人的全面發(fā)展??刹扇≡錾蛘咴偕氖侄危偈谷水a(chǎn)生超越時間與空間的情感記憶。
例如,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入口景觀的設計,是吳為山先生結合真實事件創(chuàng)作的一組遇難同袍的雕塑,寫著:“我以無以言狀的悲愴追憶那血腥的風雨,我以顫抖的手撫摩那三十萬亡靈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這苦難民族的傷痛,我祈求我期望,古老民族的覺醒——精神的崛起!”每一個經(jīng)過的人都會對其作出思考,關于民族的思考。設計形式完美再現(xiàn)了中華民族那段苦難的歲月,激發(fā)人們強烈的精神思考,并永久流傳。
4 實際案例分析——以南京湯山礦坑公園為例
4.1 項目背景與規(guī)劃
4.1.1 項目背景分析
南京湯山礦坑公園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整個場地屬于廢棄的采石宕口,生態(tài)環(huán)境曾遭到嚴重破壞,地表裸露的采石坑巖壁支離破碎,是工業(yè)發(fā)展后遺留的自然傷痛。2017年,得益于南京城市雙修的試點工作的展開,南京湯山溫泉旅游委員會對其進行主導開發(fā),東南大學與張?zhí)凭坝^對其進行生態(tài)系統(tǒng)修復[13]。
4.1.2 項目方案規(guī)劃
在政府的主導之下,整個設計以現(xiàn)狀地形地貌為基礎,結合湯山文化與礦坑文化,充分利用區(qū)域現(xiàn)有的景觀資源,通過濕地草甸、湖區(qū)等進行生態(tài)系統(tǒng)修復、景觀風貌恢復,將其打造成了國家城市雙修試點和礦坑修復的經(jīng)典案例。通過對場地的梳理,在已被破壞的自然基底之上設計形成豐富的體驗場所,張?zhí)婆c東南大學團隊將其劃分成四個不同的景觀宕口(溫泉酒店、攢子瀑、天空走廊、伴山營地)、阡陌花澗、曠野拾趣與三疊湖以及茶餐廳等[14]。
4.2 設計方案節(jié)點分析
原采石坑區(qū)域其中的一部分被設計成天空廊道,上百米的銅銹色環(huán)形廊道穿梭在礦坑之中,人為采礦給自然留下的斑塊時刻沖擊著參觀者的心靈。在石坑石壁之上,張?zhí)撇⑽床扇∪魏蔚木坝^修復手段,而是在保留原貌的基礎之上對山體進行了穩(wěn)固處理,外鋪放置石塊落下的鋼絲網(wǎng),將人工破壞后的景觀毫無保留地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對此設計師解釋道,讓采石破壞的崖壁人工變綠需要花費的代價非常大,其效果卻難以預估,如果掩蓋錯誤并不能讓人類在未來少犯類似的錯誤,不如讓人們看到這些破壞,從而更加敬畏自然。
5 結語
城市公園作為城市景觀的構成要素之一,是城市規(guī)劃中極其重要的一環(huán),支撐著城市居民日常休閑放松、娛樂、交流等諸多活動。創(chuàng)造出能夠滿足人們物質(zhì)需求與精神需求、人與景觀和諧共處的現(xiàn)代景觀設計,能促進人與人、人與景觀、人與社會全面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沈夢婷.基于生態(tài)修復理念下的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研究——以哈爾濱文化中心濕地公園為例[J].藝術科技,2021,34(09):221-222.
[2] 孔露.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植物造景及植物配置分析——以南京玄武湖翠洲門為例[J].藝術科技,2021,34(09):16-17.
[3] 陳家捷.新中式風格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科技,2021,34(07):233-234.
[4] 任真.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入美術教育實踐的思考與研究[J].藝術科技,2021,34(09):12-13.
[5] 張穎.波普藝術及其在軟裝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科技,2021,34(07):51-52.
[6] 蔡佳沁.當代互動理念下的社區(qū)共享景觀探究[J].藝術科技,2021,34(07):231-232.
[7] 丁睿熙,李坤.論中國精神在當代城市雕塑的表現(xiàn)與發(fā)展[J].藝術科技,2021,34(08):15-16.
[8] 盧夢.美麗鄉(xiāng)村建設背景下的英德市黃花鎮(zhèn)鄉(xiāng)村景觀設計[J].藝術科技,2021,34(09):213-214.
[9] 周錄燕.五感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科技,2021,34(09):14-15.
[10] 閔瑤.公共健康導向下的居住區(qū)景觀設計思考——以南京觀棠和府為例[J].藝術科技,2021,34(08):205-206.
[11] 倪茂棟,于淼.地域文化元素在環(huán)境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科技,2021,34(07):199-200.
[12] 姜偉,王凱.萊斯托夫效應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及景觀設計的發(fā)展趨勢[J].藝術科技,2021,34(07):201-202.
[13] 嚴旭.丁達爾現(xiàn)象與景觀美學——以揚州淥洋湖濕地公園水上森林為例[J].藝術科技,2021,34(09):211-212.
[14] 石宇琳.地域文化元素在民宿設計中的運用[J].藝術科技,2021,34(07):207-208.
作者簡介:武澤明(2000—),男,河北保定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環(huán)境設計。
劉云(2000—),女,安徽蕪湖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環(huán)境設計。
指導老師:曹磊(1978—),男,江蘇南京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環(huán)境設計。
朱宇婷(1992—),女,江蘇南京人,碩士,實驗師,研究方向:環(huán)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