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進入8月,暑假正酣,該發(fā)布的重磅產品基本已經發(fā)布,所以這期我也更廣泛地聊一聊現(xiàn)在很多品牌發(fā)展的大趨勢—跨界發(fā)展。這其實并不是一個讓人感覺陌生的詞語。在如今的時代,擁有頂級流量的IT或者互聯(lián)網品牌其實都非常喜歡跨界。雖然它們最初的發(fā)展都是從某個領域開始,但后續(xù)就會逐漸開始平臺化。
在我的記憶中,早期以新浪、搜狐和網易為代表的第一代互聯(lián)網媒體品牌由于趕上了互聯(lián)網時代資訊爆炸的風口,起家的速度很快,早早就已經上市圈錢。投資人對于其長期投資產生回報的耐心可能也有限,所以它們的跨界行為并不太明顯,一般也就是在媒體這個大圈層里面互相攻伐,很少出圈到其他領域。后來第一次互聯(lián)網泡沫破滅之后,它們三家中有兩家選擇的方向都是能迅速帶來收益的網絡游戲,并以其為支柱。直到再后來,網易才在電商方面開始嘗試。上市早有上市早的優(yōu)勢,但同樣,已達巔峰的心態(tài)、被分散的股權以及資本對業(yè)績的看重,也會給品牌的發(fā)展方向套上枷鎖。
這事實上也給其他互聯(lián)網品牌留下了成長的機會。其中,最知名的自然是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這三巨頭如今可以說在互聯(lián)網產業(yè)里無所不在,并且各自花大價錢打造了自己的生態(tài)圈,形成壁壘。當然,這完全可以定義為“資本的力量”,再加上它們趕上了移動互聯(lián)網的風口,無論資源還是收益,都遠比第一代互聯(lián)網品牌多得多,在這里我就不多展開了。
這里講的新一代品牌其實更多是指硬件領域的“新秀”們。說它們“新”,更多是指它們是在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成長起來的品牌,和以往PC時代的品牌有著完全不同的運營思路。沒錯,我說的品牌是那些耳熟能詳?shù)氖謾C品牌:小米、華為、OPPO、vivo等。它們和傳統(tǒng)品牌的最大不同是什么?我覺得是它們對于用戶的重視(無論是問題反饋速度、互動社交還是平時的粉絲運營),以及因此產生的各自粉絲的緊密忠誠度。有了這樣強力的用戶忠誠度,就擁有了巨大的粉絲經濟體量,以小米和華為為代表的新一代品牌才能早早地拓展疆域,從手機到手環(huán)再到AIoT領域、家電領域,在“三巨頭”的眼皮底下建成全新的生態(tài)圈(即使如此,百度智能音箱和天貓系列音箱仍然因為渠道強大而不容小覷)。但反過來看,傳統(tǒng)品牌跨界到手機圈,比如格力手機、長虹手機等,可以說無一成功。雖然品牌知名度不小,但粉絲的忠誠度卻有限,沒有跨界的黏性。
粉絲體量不是唯一,更重要的還是技術節(jié)點的成熟給新一代品牌帶來了快速成長的機會。舉例來說,為啥小米、華為和榮耀能迅速切入筆記本市場呢?有錢投入(資本)是一方面,主要還因為PC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整體的生產工藝已經非常成熟了,這時候切入會避免很多產品質量問題。而手機品牌們還有自己的優(yōu)勢,那就是手機與PC的互動。這是差異化的地方,同時也是能把生態(tài)體系產生的用戶黏性完美形成競爭力的突破點。
現(xiàn)在包括華為、小米、OPPO在內的很多大品牌已經決定要跨界造車。相比其他的跨界品牌,它們能獲得成功嗎?做車的基礎無非幾點:第一,有錢嗎;第二,是否能高品質地生產出來;第三,是否能夠復刻如手機系統(tǒng)上那樣快速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一點對于手機品牌來說不是問題。第二點,手機的代工模式已經被證明是成功的,汽車是不是也一樣呢?當然,領域不同,涉及到人身安全沒有那么多容錯的空間,這就要看ODM廠商能給出怎樣的解決方案了。最后,它們要做的肯定是電動車,而無論華為還是Android手機品牌背后的高通,都是AI智能領域的先行者,再加上現(xiàn)在電動車的供應鏈中國也很齊全,所以技術層面的支持應該也不是問題,而且似乎相關技術的風口也正在快速到來。因此,我個人覺得,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手機品牌在“跨界造車”這件事情上,還是很有機會的。